诺奖得主在徐汇:在科创热土开启“育人、创新、合作”新征程

政务   2024-10-17 22:50   上海  

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荷兰国籍,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长期与中国科学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中国学者一起持续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在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园内,就有费林加教授和田禾院士共同领衔组建的“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由费林加担任中心的外方主任。费林加也十分关注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广泛参与中国大众科创活动,2018年他被授予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



自2017年以“国际知名大师客座教授”的身份受聘华东理工大学以来,他在华理组建研究团队,招收并指导学生,带领着一批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在国际分子机器及智能材料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并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他们的科研水平、拼搏精神和旺盛的创造力,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将在这里共同开发新材料,比如新的能源载体、智能材料和新药等,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做些了不起的事情!”费林加说道。



育人:从“问”开始




如果你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实验楼里,看到一个激情昂扬的外国学者在白板上飞快地书写着方程式,那就是费林加。自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以来,他经常在上海面对面指导学生。

“科学的旅程是一场冒险,发现的乐趣是提出问题,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提出问题是最重要的。”费林加多次强调年轻人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科学界共同的目标就是去培养下一代的年轻人,费林加认为,大学的学生应从“问”开始,去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去明确自己的能力。费林加不断地提醒学生对自己发问,提醒他们去面对自己的课题,面对自己的未来。



创新:以“学”奠基




费林加非常喜欢化学,喜欢合成新的化合物、漂亮的晶体。分子机器与有机不对称催化是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在这条创新之路上,费林加被称为“分子马达”第一人,他合成出世界首个人工分子马达,通过结构工程实现对分子马达转动参数的精准调控,将“蒸汽机时代”带入到分子维度;他构建的全人工合成的纳米分子车,能够在金表面实现精确的制导运动,使得宏观机器概念在微观世界得以实现,成为化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回顾自己从荷兰乡村启程,到问鼎诺贝尔化学奖这条漫长的创新之路时,费林加说他的幸运在于遇到好老师。这些好老师带领他走上学习之路,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窗户,让他爱上了创造自己的分子世界。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他经常去中小学和孩子们交流,“未来需要靠年轻人来创造,我花时间和青少年交流,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未来——为了他们能在将来更好地塑造这个世界。”



合作:用“求”开拓




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教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将更加凸显。作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的研究团队已经有100多名学生、10多名PI(课题组长),研究方向包括分子机器、动态软物质、刺激响应性材料、自修复材料以及智能材料。

得益于费林加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已有以色列、英国的多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华东理工大学任职,为青年教师和年轻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费林加始终认为,化学是无国界的,在科学世界里,学生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大家要相互学习,交换思想。实现这样的国际化合作,需要一群有共同梦想的人用国际化的视野去“求”知识、“求”梦想、“求”未来,正如费林加曾寄语华东理工大学青年的,“Imagine the unimaginable,follow your dreams”,分享交换知识,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和更美好的未来。

在谈到对“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的期望时,费林加表示:“我们想做并且正在做的就是训练我们的学生去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得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外方和中方学生的交换与交流,形成有效的国际化科学社区。”技术变革如此迅速,对未来最好的“预测”就是自己创造未来,这是费林加对华东理工大学团队的期待,也是一个国际顶尖科学家在上海这片科创热土规划的育人新蓝图。


来源/上海徐汇

党建汇
记述徐汇党建,汇聚前行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