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学校放学后,走进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宁社区,阅读室里不时传出朗朗笑声,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与辅导老师正耐心辅导孩子们做作业,这是社区“四点半课堂”的学习场景。“四点半课堂”是社区针对家长不能及时接孩子专门开设的,通过解决孩子无人照看、课后作业辅导难等问题,让社区“小课堂”发挥“大作用”。
“四点半课堂”将教育服务延伸进社区,进一步强化了社区服务功能。“现在这些逐渐完善的助学工作,都是由最初居民互助形成的小小助学岗发展而来的。”安宁社区党委书记李席席介绍道,2007年助学岗就已初见雏形,但一直没有进行规范化的队伍建设,现在按程序建立了自组织,让居民在“搭把手、帮帮忙”间,不断强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了社区治理内生力,助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社区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空间
也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单元
居民自治
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之源
“四点半课堂”
正是开发区推动社区自组织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开发区积极推动群众自治,搭建“党建引领 群众共治”社区自组织平台,涌现了一批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居民骨干,但各社区大量“草根”组织对参与社区事务的动员和引导作用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基于此,开发区提出建设社区自组织联合会,推动社区自组织由“草根”向“专业”转变,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区自组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党建引领
促多元力量联动
发挥社区“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助推社区自组织联合会工作提质增效,同时,成立社区自组织联合会党支部,社区党委“搭台”,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要求党员围绕社区治理、居民服务、平安建设等方面开展活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优化组合社会力量,最大化实现阵地和队伍资源共享,将联合会建设成为基层党建的延伸平台。
“线上+线下”齐发力
夯实队伍培育基础
为扩大宣传覆盖面,积极动员各社区采用入户宣传、微信网格群、公示栏等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集中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自组织及社区自组织联合会的熟知度、认同度和参与积极性,为社区自组织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居民开展需求调研,力求摸清摸透社区居民对自组织活动的需求趋向、时间偏好以及居民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关键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社区居民需求清单》,为社区自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详实依据。
加强制度建设
保障组织发展规范
通过健全《社区自组织联合会章程》《社区自组织联合会运行办法》等制度机制,确立社区自组织联合会协同枢纽地位,明确联合会在加强社区自组织规范化建设、统筹社区自组织日常活动、引导居民参与基层治理3个方面的职责和任务。东城街道还出台《社区自组织运行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社区自组织联合会的成立和发展,为联合会有序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入挖掘资源
打造特色平台
采取“网格摸排+居民推荐+个人自荐”方式,挖掘建立以党员为主体的“新能人库”,精心总结并实施“六动”培育法,挖掘居民新能人,推动群众入库,引导成立社区自组织,通过市集、议事、志愿服务等方式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促进幸福家园建设。同时,创新提出市场化运作,设立研发部,将实践、模式、创意提炼为产品,对外推广输出,转化智力为生产力。以胜利街道为例,现已打造“胜利守艺人”专属IP,通过抖音直播等形式增强组织造血能力,同时通过联合会链接售卖资源,销售额直线上升。
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建立“金水大妈”、锦华艺术团、“私人订制”党员志愿服务队等790余支社区自组织队伍,活跃在社区生活的多个领域。今年以来,各社区自组织还积极引导发动成员积极加入群防群治队伍,助力平安社区建设,参与矛盾调解,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管理、平安稳定等大小矛盾,为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当下的开发区,锦苑社区“v笑大碗茶”“V笑益起来”等成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新生活的标杆;锦华社区等7个社区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基层治理的便捷;府前社区的“幸福”包子铺从社区自己干到发动居民干,形成了良性循环经营的“包包子、卖包子、赚包子、送包子”志愿服务公益模式……
探索基层治理“方程式”,开发区从“小”处入手做好群众需求文章,居民“动起来”,资源“用起来”,以小小社区自组织凝聚社区治理大力量,正推动社区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 本文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