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ESG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科技   财经   2025-01-25 08:00   北京  

在“双碳”目标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低碳绿色发展目标促使各行各业,尤其是央国企和大型龙头企业越来越重视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发展。目前,我国ESG还停留在政策指导水平。一方面,非强制性的政策导向导致大多数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ESG标准化建设缺失,导致企业的ESG报告和第三方机构的ESG评价评级参差不齐,前者是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自我管理、信息披露,后者是从第三方角度对ESG报告的客观评价评级,为市场规制提供工具、完善ESG标准,提升企业自身ESG报告和第三方机构对企业ESG报告评价的采信力度,链接自由市场和政府监管,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文/张少君  袁征  郑天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突出强调了绿色发展理念,并首次把“双碳”目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而ESG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关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的价值理念、投资策略和评价工具[1],这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2024年,三大交易所正式发布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强制性要求部分上市公司披露义务和内容[2]。目前,我国一般采用通用的国际标准,但由于国情和市场经济属性的差异,对于我国企业的ESG信息披露和评价并不能完全适用。因此,构建我国特色ESG标准体系尤为重要。

ESG标准现状及问题

1.1 国外ESG标准现状

(1)GRI标准:该标准由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GSSB)负责制定,最早在2000年发布,并被欧盟、南亚、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信。在2017年,GRI官方组织首次公布,在全球250强企业中,92% 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中82%采用GRI的标准进行披露。目前,该标准体系包含GRI通用标准40项(适用于所有组织):GRI 1: Foundation(基础)、GRl 2: General Disclosures(一般披露)、GRl 3: Material Topics(主要议题);GRI行业标准(适用于特定行业):GRl 11: Oil and Gas Sector(石油和天然气)、GRI 12: Coal Sector(煤炭)、GRl 13: Agriculture, Aquaculture and Fishing Sectors(农业、水产养殖和渔业)等;GRI议题标准(关于具体议题的披露项)34项,是目前适用范围最广、最全面的标准。

(2)ISO 26000标准:该标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并在2010年发布,被美国和欧盟等国家所采信,共包含7个部分:Scope(范围)、Terms and definitions(术语和定义)、Understand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理解社会责任)、Recogniz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gaging stakeholders(社会责任原则)、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e subjects(核心议题)、Guidance on integra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out an organization(细化指标)等,并且在Guidance on integrat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out an organization(细化指标)中纳入7个核心主题和36个议题,议题覆盖GRI议题,两者的重合度较高。

(3)SASB标准:2021年11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宣布计划成立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ISSB负责维护、加强和发展SASB标准体系。2023年,ISSB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S1)、《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S2),这标志着全球可持续披露迈入新纪元。S1和S2可视为通用规则/标准,目前SASB标准体系共涉及11项产业,内含77项行业标准,分为Consumer Goods(消费品产业)、Extractives & Minerals Processing(采矿业)、Infrastructure(基建)、Financials(金融业)、Transportation(运输业)、Food & Beverage(食品饮料业)、Health Care(保健业)、Renewable Resources & Alternative Energy(可再生与替代能源)、Services(服务业)和Technology & Communications(信息与技术业)等,并在2023年对行业标准进行了内容更新以满足S1、S2的内容要求。

1.2 国内ESG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ESG标准体系只有团体标准,截至2023年底,共46项。在ESG信息披露方面,有T/CAQP 027-2022《企业ESG信息披露通则》、T/CERDS 2-2022《企业ESG披露指南》等。在ESG评价方面,有T/CAQP 028-2022《ESG评价机构服务规范》、T/CGDF 00011-2021《ESG评价标准》、T/CERDS 3-2022《企业ESG评价体系》等。在行业方面,有T/CSEIA 1002-2023《能源企业ESG披露指南》、T/AIAC 006-2023《能源企业ESG信息披露标准》等。

2024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2024年全国标准化工作要点》《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均提出了围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新兴领域开展标准化研究工作。目前,我国缺乏ESG标准体系架构,仅在环境议题、社会议题和公司治理议题中存在一些实施方案和工作标准。例如:在披露议题中,我国有GB/T 24001-2016 《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3331-2020《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相关标准和《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前两项标准可归纳在ESG标准体系下具体议题标准的适用范围之内,而政策文件是国家推动ESG顶层设计的实现路径,是作为ESG标准体系搭建的导向性文件。2024年5月,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作为通用规则/标准的示范,反映出我国在ESG标准体系方面在向国际标准体系靠拢,其地位可以等同于SASB标准中的S1和S2。

由于我国ESG起步较晚且目前发布的基础标准大多是团体标准,导致不同的行业协会或组织在议题和具体指标的选取和权重分配上存在差异,进而造成ESG披露指标体系、评价评级方法无法达到统一,评价评级结果缺乏一致性、稳定性,无法恰当地反映企业对环境、社会的真实影响以及在治理方面的实际绩效。现有团体标准侧重于能源行业、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钢铁行业和建筑行业,覆盖范围较小,且不同社会团体和组织对于同一种行业的ESG标准内容有所区别,这导致了同类行业所依据的披露标准不同,所呈现的ESG报告也有所差异。

ESG标准体系的搭建意义

首先,完善ESG标准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规范化披露,同时规范第三方机构评价。ESG报告主要集中了以下三方利益:一是披露主体,也就是企业。在以往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更多的针对财务指标,旨在满足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的要求,关注点偏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披露的内驱动力在于外部强制,在其他披露方面偏重的则是基于道德机制的社会责任。ESG标准有助于公司从外部视角进行自我剖析,用可量化、可指向性的披露指标推动公司未来发展。二是第三方评价机构。目前大多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由证券机构进行编写,再由第三方机构审验和鉴证,审验和鉴证则是对ESG报告本身的数据进行查验,旨在保证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而非涉及完整性和规范性。目前,有第三方评价评级机构对ESG报告进行等级评价,但使用的均是机构自有的评价规则,导致同一份报告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搭建ESG评价标准的目的是形成基础规范,避免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同时评级结果能够成为市场监管部门对于市场行为规制的抓手。三是利益相关方,国际上往往将ESG作为投资工具,利用相同标准编制的ESG报告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助长资本市场。

其次,完善ESG标准体系建设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国际上ESG水平建设较为先进,在资本市场上存有ESG指数、ESG基金等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英国、美国、欧盟等地区要求相关强披露背景下,未来我国进出口企业具有ESG报告后,在以上地区的商业行为将更为便利。

最后,完善ESG标准体系建设有助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由于ESG标准体系更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维度的绩效表现,这促使企业关注“温室气体排放、自然资源使用、能源使用”和“人权、消费者关系、劳动保护”这类以前在我国市场上陌生的词汇,更加重视“能创造实质价值”。实质价值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与我国发展“双碳”理念不谋而合。

我国ESG标准体系建设路径

我国搭建ESG标准体系的前提是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同时满足国际营商环境,与国际标准接轨,本文试图从国际标准和国内外文献研究中探索我国ESG标准体系建设的路径。ESG标准体系框架见附表。

3.1 通用标准

ESG通用标准应当是基础性的、普适性的指导标准,也是编制ESG报告的前提,通用标准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3.1.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概括性、指引性的,以相互理解为编制目的形成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标准,包含ESG标准体系的总则、术语和定义,并阐述使用ESG标准组织的披露要求、评价要求等。

(1)总则。介绍ESG标准的标准体系与完善度,ESG标准体系应当随我国“双碳”战略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同时为顺应国际化,对标国际市场,满足企业的进出口需求,为后续的国际互认而构建ESG标准。

(2)术语和定义。以基础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为准则,包含其他基础标准、议题标准和行业标准所通用的术语,以此统一环境(E)、社会(S)、治理(G)。在基础标准中应当确定可持续发展、利益相关方、披露、实质性议题、组织等关键概念,以及相关符号、图示信息,以确保ESG报告中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避免歧义和混淆。

3.1.2 披露标准

披露标准作为通用标准,首先包含披露的原则、要求及方法。在披露主体方面包含披露主体本身及与其发展相关的信息,前者需要披露其基本信息、披露过程全貌及合规性鉴证、披露报告的期限等重要内容。

3.1.3 评价与评级标准

评价与评级标准应当包含评价的原则、方法和程序。

3.1.4 议题标准

议题标准分为实质性议题和非实质性议题。实质性议题为对组织、利益相关人等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必须在ESG中所讨论的事项,针对实质性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标准来具体化。非实质性议题并非需要在ESG中讨论,由于ESG还具有投资属性,因此组织会根据吸引投资的关联性来选择性披露。议题标准需要规定制定议题的原则及程序,作为指南性标准,应当确定一些必须披露的通用性议题,如环境议题、社会议题等。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标准和实施方案在一些议题中能够适用,例如合规、碳排放和能源等,但这些与议题标准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通用的议题标准首先需要作为基础标准被确定。

3.2 行业标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可将我国的行业分成20类,需要纳入ESG行业标准的为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

在不同的行业标准内,应当以通用标准为基础,针对行业特点选择议题。

3.3 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对ESG行为中第三方机构和人员以及操作过程中的信息制定的标准规范。

结论

“十四五”规划中“双碳”目标的提出,无疑加速了我国ESG的推广和落地,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搭建,有助于我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程[3]。目前,ESG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没有准确的定位,但要想使ESG在我国能够平稳、有序地推进,就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ESG标准。

综上所述,搭建ESG标准体系需要考量以下因素:一是以国际标准为蓝本,根据我国市场特征进行本土化修正。此路径的优势在于与国际接轨,不会因对ESG理解的差异而产生原则性偏差。我国本身在发展绿色生态的道路上较为艰难,有时难免会为了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根据我国特色,能够快速达成整体平衡。二是以发展的视角为导向,将组织的环境、社会、治理要素搭建标准化的顶层设计[4]。ESG报告的初衷是为了组织在整个社会低碳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而产生的,ESG标准应当凸显编制报告是为了组织“治理”的完善和运行,通过“环境”的要素,达成在社会中组织的“社会”平衡,散发ESG不是阻碍发展,而是促进发展的信号。三是第三方机构的规范性。规范第三方机构的准入标准和制度,将第三方评价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政府调控市场的抓手,能够有效给企业和政府减负,最大程度减少以往企业年报、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造假现象。四是组织的全生命周期,一个企业、一个组织能蓬勃发展占领市场,同时也会衰减退出市场,ESG标准体系应考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通过议题缩减和评级结果的递减为企业消亡提供缓冲。

 [参考文献]
 [1] 王凯,张志伟. 国内外ESG评级现状、比较及展望[J]. 财会月刊,2022,(02)∶137-143.
 [2]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4号——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Z]. 2024. 04. 12
 [3] 孙忠娟,郁竹,路雨桐. 中国ESG信息披露标准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  财会通讯,2023,(08)∶9-14.
 [4] 易碧文. 数据协同视角下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化建设[J]. 财会月刊,2022,(17)∶135-142.



点击↑查看1月新刊推荐




信息来源  《质量与认证》杂志 2025年1月刊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部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及时和我们联系,核实后协商处理或删除。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质量与认证
质量领域、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综合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