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向下 一镜到底:徐永辉持续75年的跟踪报道

政务   2025-01-10 17:33   浙江  

近日

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式

暨第十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

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大剧院

举行


今年96岁高龄的

浙江日报高级记者、黄岩荣誉市民

徐永辉

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殊荣




《中国摄影》杂志2025年1月刊

第1期首篇发表文章

“特别报道”徐永辉摄影人生

一起来看原文


     镜头向下 一镜到底

徐永辉持续75年的跟踪报道

Xu Yonghui's 75-Year Follow-up


1930年,徐永辉出生于上海徐家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了两年多小学便因家境贫困辍学了。1944年,徐永辉到上海照相馆当学徒,老板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动画创始人万籁鸣先生。当时这家照相馆有个中共地下党联络活动小组,一起学徒的3个师兄都是地下党员,他们经常对徐永辉说解放区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这令年少的徐永辉对解放区充满了向往。


1949年5月的一天,徐永辉发现家门外蔬菜交易市场的大广场上聚集了两三百名解放军战士,有的向群众宣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的高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他这才知道,上海解放了。后来,在师兄陆文骏的引介下,徐永辉到解放军第七兵团政治部摄影组学习20多天,随即考入了杭州新闻学校。毕业后不久,他便进入《浙江日报》担任记者。时任社长陈冰很欣赏爱钻研、能吃苦的徐永辉,便将一台从日本人那里缴获的照相机交给他。这是当时浙江日报社唯一一台照相机,而且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利品,由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谭震林亲手交到报社总编辑手里的。徐永辉便和摄影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徐永辉在天台山,1965年


1950年2月,那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初春,20岁的徐永辉被派到浙江嘉兴采访。那天早晨,当他路过七星乡二村村口时,忽然听到一阵奶声奶气的歌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徐永辉循声望去,原来是两个孩子在晒场上蹦蹦跳跳地唱歌。孩子们欢快的歌声,让徐永辉激动不已:这不就是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吗!徐永辉当即想为他们拍一张照片。当相机盖刚打开,经历过战争年代,从没照过相的两个孩子以为是什么“枪”,就吓得哭着往家里跑。孩子的父亲叶根土闻声而来,知晓情况后请求徐永辉为他们全家拍摄一张照片。


叶根土家第一张全家福。叶根手中抱着小儿子叶兴友,左边为妻子高阿二,前左为女儿叶桂凤,前右为大儿子叶兴富。嘉兴县七星乡(现为嘉兴市七星街道),1950年春 徐永辉


咔嚓一声,历史定格在了那一刻。叶根土是新中国成立前流浪到嘉兴的雇农,全家福上,一家五口穿的都是破布旧絮拼补起来的衣服,衣衫槛楼,看上去让人心生悲凉。


徐永辉回忆说:“我当时很难过。但我想,我们党一定有力量使翻身农民摆脱贫困。因此,我急于要给他们拍一张照片,想把旧社会带给他们的深重苦难记录下来。让孩子们长大后,能看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也能使人们日后去了解旧社会是怎样的一副烂摊子。”


叶根在嘉兴县七星乡(现为嘉兴市七星街道)做雇农时家徒四壁,1950年 徐永辉


离开七星乡之后,徐永辉将叶家全家福照片冲洗出来,郑重其事地在照片背后,用红笔写下一行字:“五年之后再去采访,这一家一定过得非常好。”


然而,徐永辉为了寻找叶根土却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1959年7月5日,他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县澄江公社(现为黄岩区澄江街道)凉棚岭村找到了叶根土一家。阔别相逢,恍若隔世。十年后的叶根土衣衫整洁、体态健硕、精力充沛、满脸笑容。他对徐永辉细数这些年的生活:“我回到了老家,分到了田地,分到了房屋。爱人的病也好了。我现在是生产队里的积极分子,晴天下田劳动,雨天做木匠修农具。最近,还打了入党申请报告。”叶家完全没有了当年贫苦的影子,生活焕然一新。徐永辉感慨地举起相机,为叶家拍下第二张全家福。跟第一张所不同的是,一家五口并非十年前的衣衫槛楼、一脸阴霾的愁容,而是新衣整洁、满心欢喜的笑容。


1959年国庆前夕拍摄的全家福,此时叶根全家迁回原籍浙江台州黄岩县。徐永辉

徐永辉将叶根土一家走上集体化道路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写成通讯,配上一组反映叶根土一家人精神面貌的照片,组成一篇《一户人家十年间》的新闻报道。


从此以后,徐永辉与叶根土一家就再也没有失去联络。75年来,结婚、生子、入党、参军、盖新房、买新车……叶根土家里有什么大事、喜事,也总在第一时间和徐永辉分享。为了追踪拍摄,徐永辉去了黄岩两百多趟,与叶根土通信百余次,拍摄照片近万张。


叶兴友(右一)和一群放牛娃修路,1963年 徐永辉

1962年,叶根土的大女儿叶桂凤出嫁,徐永辉受到邀请。“这不是一般的喜事邀请,而是一个翻身农民要记者去看看他们今天的新生活。”徐永辉这样欢喜地寻思着。他最初想送些丝绸被面、枕头什么的当礼品,后来决定把自己拍的全家福《一户人家十年间》送给叶家。


叶桂凤出嫁那天,叶根土把镶了大相框的《一户人家十年间》,当成了女儿的陪嫁品。徐永辉将桂凤出嫁时的情景拍了下来,并撰写了一篇题为《陪嫁的“传家宝”》的通讯,在1962年11月6日的《浙江日报》上发表。


叶桂凤教子,1980年 徐永辉

报道发表后,反响热烈,人们争相传阅,成了轰动全省农村的大新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纷纷转载并都专门发表了评论。这则报道曾引发一场群众性的阶级教育活动。叶根土成了全国闻名的移风易俗、破旧立新,运用家史对子女进行艰苦奋斗、革命传统教育的带头人。


1994年2月9日,徐永辉带着他跟踪拍摄的叶根土一家四幅全家福,登上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在著名主持人倪萍的娓娓叙述中,全国亿万观众见证了一户农家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巨变。


叶兴友一家沉浸在橘子大丰收喜悦中,1988年 徐永辉

叶家开枝散叶,第三代都个个有出息。叶根土大儿子叶兴富的儿子叶胜忠在嘉兴国有企业上班;叶根土二儿子叶兴友的儿子叶呈剑在台州跟人合伙开了家海鲜餐厅;叶根土三儿子叶兴法的儿子叶伟平则担任了烨溪模具厂总经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成为黄岩区政协委员;只有叶根土大女儿叶桂凤的儿子杨辉军,依旧还是个农民。不过,他早就不是像他祖辈那样的农民。这些年,他不仅掌握种植优质西瓜的一技之长,还能敏锐地捕捉市场动向,从追着太阳种西瓜到追着数据种西瓜,从嘉兴、上海,再到甘肃,走南闯北种植大棚西瓜,算得上是新一代走出去的技能型农民。


叶根的第四代,其女叶桂凤的孙女杨希晨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2013年 徐永辉

杨辉军的女儿杨希晨是叶家的第四代,从她刚出生开始,徐永辉就一直关心她的成长,从小学、中学到入党,徐永辉都进行了跟踪拍摄。2013年6月8日,84岁高龄的徐永辉前往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参加了希晨的毕业典礼,拍摄下叶根土家第一位大学生的“圆梦曲”照片,徐永辉实现了与叶根土一家四代人的影像之约。2019年已经90岁的徐永辉一年内四赴黄岩。2024年8月30日,他还在向前来参加“徐永辉跟踪摄影艺术馆”开馆仪式的叶家第三代叶胜宇、叶伟平了解叶家生活情况。


除了叶根土的家庭外,从1950年至今,徐永辉一共跟踪拍摄了数十户普通人家,其中跟踪70年以上的有5户,60年以上的5户,50年以上的也有5户。


2014年10月,叶根小儿子叶兴法家有喜事,高阿二(前排)在孙子叶伟平的婚礼上。徐永辉

长期以来,徐永辉经常从工资中抽出一部分,来资助生活条件相对差一些的跟踪对象。特别是叶根土亲属或生病,或遇到困难,徐永辉都伸出援手襄助。几乎所有被报道的跟踪对象,都视他如亲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徐永辉的《农艺试验场》等作品入选波兰、匈牙利等国影展并获奖,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进入国际影展的摄影家之一。


早在1962年的华东摄影工作会议上,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著名摄影家石少华指出:“徐永辉的摄影跟踪报道‘一户人家十年间’具有新闻摄影创新的独特风格。”


1994年10月,在全国报纸总编新闻摄影研讨会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给总编辑们发了一封发人深思的信。信中说:“1950年2月,徐永辉拍了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叶根土一家合影,竟在1994年成为全国性的大新闻,这是什么道理呢?我读了一些报道,感到也许有这样的原理: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如果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历史,它就会成为一种有社会历史意义的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历史的变化,而增进其价值。徐永辉对叶根土一家跟踪摄影的故事,一定会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新闻摄影反映现实、推动现实与保留现实的特征与功能,是十分可贵的。”


1995年8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授予徐永辉“跟踪摄影”特别贡献奖;2000年11月18日,在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大会上,中国记协授予他《一户农家半世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2001年9月21日,《一户农家五十年》跟踪摄影作品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10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在浙江省优秀摄影家作品展上授予徐永辉“突出贡献奖”。2024年11月其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


2019年8月5日,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政协举办的“家国人和:徐永辉与叶根一家70年图片展”上,为叶根土一家拍摄下的全家福。徐永辉

“因沉淀积累,他的作品历久弥新,因对事业的热爱坚守,他的艺术走向永恒。摄影家徐永辉,不懈记录普通百姓生活和变迁,凝聚为时光相册、影像文献、国家记忆,以见微知著的风格,抒写着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这是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颁奖晚会上给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获得者徐永辉的颁奖词。


“一位摄影记者能以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时间跨度,跟踪报道一家几代人的生活经历,从中反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是难能可贵的。难就难在时空有沧桑,记者本人也生活在沧桑之中。但这位记者处沧桑之变而初衷不变,持之以恒,这样就产生了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珍贵史料价值的作品,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曾任浙江日报社总编辑的于冠西早在20世90年代就曾这样评价徐永辉。


徐永辉师恩不忘,常常说是于冠西给予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一直坚守初心,并持续跟踪报道。徐永辉常常告诉年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要和长篇通讯结合起来,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他觉得跟踪摄影时空跨度大,对比明显,往往需要许多的背景材料和生动的细节、重要的情节来表达。他的每一篇跟踪摄影报道,都配发朴实无华而生动感人的长篇通讯。有图有故事,相得益彰,补充了画面的不足,拓深了故事的主题,延伸了报道的情节,使报道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


徐永辉拍摄叶根土一家的全家福,成为他跟踪摄影的起点,也促使他将“深入老百姓中拍摄,用镜头记录社会生活变化”作为自己一生的创作基调。徐永辉的镜头总是那样温馨感人,他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国家庭丰富的情感内蕴和精神气象。这些作品中有情深意笃、温情博爱,有平凡生活底色下闪耀的人性光辉。而积累在照片里的、最普通的中国人每一分每一毫的努力和改变,他都以平常的视角,温情脉脉地展示其中的正能量和凝聚力。这一幅幅生动感人的影像瞬间伴随着“国”与“家”的共同记忆,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与细致入微的百姓日常相交织,共同书写了新中国的华彩篇章。



作者:张良

编辑:於舒影

觉得好就点亮“赞”和“在看”↓↓↓

黄岩发布
传递政务信息,提供服务资讯,引导热点舆论,回应社会关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