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走亲戚

民生   2025-01-31 18:02   河北  

过年走亲戚

过年,过了初二就是走亲戚的日子了。初二之前是和自家人聚在一块,从初三开始,就要收拾各种物什转悠着去亲戚家看看了。

正月初三,在我们老家,那是法定的“走丈人”的日子,不管你是新女婿还是旧姑爷,这年后的第一站必须要去丈人家。四色礼还是六色礼还是十色礼,那就看你的实力了。

村里的情报站从这一天开始正式上班,对新女婿上门展开全方位的摸底排查:几点来的,骑洋车子还是步行来的,提着兜还是挑着笎子来的,自己来的还是有长辈陪着来的,穿的鞋子是买的还是自家揍的,衣服是迪卡的还是人造棉的……

这一系列重要信息瞬间就会在村里流传开来,当天更少不了没事干的邻居们时不时瞅两眼,看看新女婿是喝红了脸走的还是趔趄着步子走的,那时候,整条街、整个村子,几乎都把关注点聚焦在新女婿身上,只是不会和现在这样发抖音,但你绝对不要低估了那时候信息的传播力,口口相传,初三新女婿身上发生的各种糗事,到了第二天上午就会出现在十里外的某个村某一户的过年的酒桌上。

很钦佩老祖宗的造字用字,这一个“走”字,就非常准确的把握住了那个年代走亲访友的最大特点:走着去,走着来。


走,当然是因为那时的生活条件差,整个村子都几乎没有几辆自行车,即便有自行车,那时候的村落之间也大都是并不宽阔的乡间小路,也很难让你的走亲戚变得多么畅快,相反,在亲戚家酒过三巡头脑一发热,人骑着自行车去的然后被自行车骑着人回来很正常,至于那些喝多了被小北风一吹,歪倒在路边的各色乡亲更是见怪不怪。

所以,最安全可靠的就是“走”亲戚。

毕竟那时候的亲戚主要集中在周边十里八乡的地方,远一点的十来里路,近一点的就在邻村,最近的就属于那些“当庄亲”,出门几步路就到。

大人提着兜,孩子跟着走,尽管那时候的西北风管饱管够,传了几个姊妹的破棉袄也压根挡不住狂风肆虐的寒冷,但是,依然无法阻挡孩子们跟着大人走亲戚的高度热情。于孩子而言,不是亲情多么厚重,而是走亲戚可以吃好么,为了给家里长面子,走亲戚还可以穿最新的衣裳。至于压岁钱,说实话,现在想想那个年代的压岁钱,真的让人心酸……

大早晨起来,喝碗糊豆,热热身子,然后就大包小提溜的出发了。



包里的东西基本都是固定的那几样,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几包饼干,尤其是那种厚厚大大的“口酥”,用草纸包着,用纯绿色环保的纸捻线捆着,走东家串西家,到后来里面的油渍都把包装纸浸透了,饼干也都破碎了,但还要继续拎着去往下一家。

现在的孩子可能想象不到那时候走亲戚都拿啥当礼物,饼干是必备的,为了把兜撑起来好看长面子,四个大馒头,两斤带壳的炒花生,这都是你来我往的标配。谁也不会嘲笑谁,各家都知道各家的难处,没人会计较拿的东西,那时候,最重要的是亲情的分量,而不是礼物的贵贱。




早晨喝的糊糊早早的就消化掉了,好不容易走到了亲戚家,此刻,亲戚家早就准备好了点心,让你暖暖肚子。说是“点心”,其实就下一盘水饺。不知道别处什么风俗,在我老家周边,走亲戚这一天的待客基本程序是:客人来了先喝茶,然后下水饺“点心点心”,过过饭时,然后午后才正式炒菜哈酒。

那时候的日子的确清苦,即便是大过年的,酒肴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摆满一桌子。四个菜算是基本标准,六个菜就属于超标了,至于再多几个菜,那得看亲疏程度和人员多少了。

热菜凉菜摆上,主家招呼着亲戚入座,然后地瓜干子酒烫上一壶,酒盅子倒满,然后就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了“拉锯战”。

那时候整个村子只有大队里有一部手摇电话,平时亲戚之间几乎没有多少信息往来,有点大事小情,大都让赶集的村里人给捎个信带个话。这一年到头了,总算放下生活的担子得以暂时的消遣,所以,坐下来小酒一喝,各种各样的家长里短就开始了,说实话,那时候,不把话说透是很难结束的,三两酒下肚,会把说过的话谈过的事再重复几遍,哥俩好,爷俩好,划拳的声音响彻房梁,爽朗的毫无顾忌的笑声在并不宽敞的屋子里回荡。

亲情比烫酒的酒壶都热,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最强传承。



正中午开喝,也不知道那时候哪来的那么多话,说不完,根本说不完,菜都热了两遍了,几个老爷们还没喝完,动情处个个眼角泛着泪痕,无非就是日子不好过,活不好找,钱不好挣,账不好要,那时会让你真正明白“门当户对”的重要意义,互相体谅,各自安好,我不高攀你,你不小瞧我,都是穷亲戚,相互帮衬着往前走。

眼看要上黑影了,这才念念叨叨的准备启程回家。然后就是在给亲戚压上点什么东西上撕扯一番,往往都是把这家的饼干留下,把另一家带来的点心压上,家里孩子多的,收拾几件旧衣服给带上,家里条件稍好一点的,就给亲戚拿上点稀罕东西,你拉我拽,谦让一通,然后领着孩子,三步两回头的回家。

小酒热辣辣的,出来庄子被小风呼呼的一吹,酒劲上来了,于是,那个年代的傍晚,在村头,在村庄之间的小路上,在小路边上的沟子里,时时会遇到歪倒在那里的人。有的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继续歪歪扭扭的往家赶,有的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一会儿,点颗烟,很惬意的哼上几句。也有的趁着酒意,划根火柴把沟边上的草点着,那时候叫“发坡火”,然后就在火光的映照下回家而去。至于第二天你在路边的沟里发现几个馒头,那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



说不完的话,喝不够的酒,拉不完的家常,道不尽的牵挂。这也就造成了那时候走亲戚的效率极低,一家亲戚走一天,所有的亲情都浓缩在这一次的相聚里,吃啥喝啥才是好日子?有人上门,有人惦记,有人帮衬,有人热乎,那才是最温暖的日子,那才是最知己的亲戚。

不知从何时开始,走亲戚的效率变得异常高效,开着车,买上一堆点心礼盒,到家里放下,待得长的喝壶茶,待得短的连坐都不坐,站着说几句话就继续赶往下一家了。大半天,七八家亲戚就算被搞定了。时代确实飞速的向前冲去,但这高速的前行中,很多东西跟不上这样的节奏,于是就远了,淡了,甚至,丢了。

“亲戚带了表,不如破棉袄”,可正是这些连破棉袄几乎都穿不起的穷亲戚,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和延续,所以才有了让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七姑八大姨丝丝缕缕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的孩子已经搞不清谁是“表大爷”谁是“姨姥爷”谁是“妗奶奶”了。这可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我不喜欢这样的割裂,更不喜欢这样的速度,慢下来,近起来,暖起来,这样的日子才有温度,这样的亲戚才热乎。

年关又至,你能坐下来和亲戚聊聊家常吗?把凳子捂热的那种……

来源:郑峰的自留地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利
敬请联系删除
今天内容很重要
转发告诉更多的人!
@井陉人
点击下方留言吧

由于微信改推送规则,导致很多小伙伴收不到我们的文章推送,墙裂建议大伙星标+点赞+在看三连,这样才会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END-
你不关注,有些事你永远不会知道





开始罚款!井陉骑电动车的注意~
十四年了!好想对你说一声,父亲……
再穷不卖看家狗
大姐
爱看戏的“二奶奶”
井陉《故乡的桥》
注意安全!网传井陉多只羊被咬死!转发提醒!
井陉一小区今冬不供暖?省台记者介入~
拳打!酒杯马扎砸!井陉二人被打伤!附最新打架成本→
【紧急寻物】事发井陉:“极为惨烈”|各村口路口严查→
各村警惕:井陉已出现|多位老人疑似被骗|警方提醒~
▼请放到圈子里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今日陉城
感谢关注及提供线索:749611963@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