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正月初九,是孙庄乡北防口、威州镇北固底、南平望,天长镇刘西河四村的庙会日。欢迎大家前来观赏,不见不散![]()
![]()
![]()
井陉北防口|凤凰山下“一座城”
能文能武人才兴
千年古村北防口位于县城北17公里处,人口 2012人,耕地1849亩。1986年版《井陉县志》记载:传说该村建于汉代,现已申报传统村落。据王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6)王氏从外地迁此居住。因位于小作河与冶河汇合口,故称“防口”。北防口村地处井陉县四大官道之一,北官道之咽喉,四山之尾环绕,三水在此汇集,可谓山环水绕,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故有“井陉江南”之称。这里自然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山是青山,水是绿水,山水相依,绿树相映,鸟语花香,物产丰富。传说美丽,景色动人。东望西柏坡高速冶河特大桥飞架南北,南眺京昆高速冶河特大桥横贯东西,远可闻佛光山下洪门寺晨钟暮鼓,近可观冶河水上百鸟竞相戏水,春夏之际麦浪一浪连着一浪,秋冬之时苹果一园红过一园,天上人间。北防口村是一个文武并举的地方,特别是武术源远流长,气息浓厚,高人辈出,闻名遐迩。现存有唐朝以来,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存多处。凤凰山唐代摩崖石刻三世佛像最为著名。古墓碑、记事碑林立。据散落的碑记显示,北防口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近代文有王进士,武有何举人,皇封农官王四琼,独领一代风骚。北防口村曾两立剧团,初立河北梆子剧团。土改时期山西陈某来本村组建了“北防口晋剧团”,高潮时演员70余人,演出剧目30余出。民间手艺柳编、荆编、扎笤帚,做虎头鞋、猫头鞋、制香、纺线、织布、染布、搓麻绳、纳鞋底、纳鞋垫等世代传承。花会节目秧歌、小放牛、霸王鞭、钉缸、小鬼搬砖等逢年过会仍有表演。何竹山《何景武其人其事》记述了何景武民国时就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校和北京中文大学,亲授于齐白石大师,以画山水和花鸟草虫见长。被誉为井陉“三大画家”之一的事迹。王云山长篇小说《血染的风采》讲述了著名画家,有“一代梅王”之称的王云山大师的艺术人生。现建有“王云山艺术馆”。薛贵林长诗《故乡咏》讴歌了家乡的山水人生。该村经过漫长的发展,家谱从洪武年间(1388年)开始记载,王仁礼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初九举办村东玉皇阁庙会,村民在这一天烧香摆供,组织民间传统文艺、武术汇演,周边各村文会武会俱来献艺进香,俗称走会。晚上放焰火。从古传承至今。其间,王氏家族逐渐分成5大股,每一股都有详实的家谱案,记载着每一家族的宗主,现已经发展了24代,每代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能从家谱上直观地了解这一家族人口的兴衰与发展。每年的正月初一的“大拜年”,就是五服同族的平辈人联合一起给轮持家谱案的长辈并先祖行磕头礼、报平安。能明显地感受到王家慎终追远、认血统、重承续的宗族观念和知本报本的孝敬精神。北防口村后依凤凰山,前有冶西河、小作河、冶河环绕,传统村落南北以长一里地的大街为轴心,东西以龙王阁胡同为轴心,南北向对称设置了十几条胡同,形成了东西大街南北胡同的格局,东、西、南三阁围绕,为进村入户的关口。整个村俨然就是一座城。该村古民居建筑为明清时期的风格。多为四合院式庭院,房屋结构有瓦房、平房、石窑和土窑。从其位置、形式、面积和用料的不同,可看出家庭贫富的程度。完整的四合院多为富裕家庭。有上房,厢房,临街和大门四面建筑。一般家户面积小,四面建筑不全。还有些贫困家庭打土窑,建草房者。该村有几处传统古庭院,其共同特点是分前院后院,中有过厅。有的全部或者部分房屋分上下两层,有板楼、明柱、屏门、隔扇,门前上马石,竖旗杆。瓦房屋脊有兽头,前后有飞檐,四角有勾兽,称“五脊六兽”,甚是豪华考究。防口现有古槐树六棵,分别分布在村子的不同角落。一棵在古戏楼前,一棵在玉皇阁前,另外四棵散落在民居门前院旁。最大的一棵高二十余米,树围三米有余,虬枝与新叶共存,沧桑与生机共有,树龄数百年年,古槐的分布与树龄印证了防口村的古老传承。北防口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村落,有较好的民俗传承。村落建设格局特色鲜明,王、何家族族谱记录详尽。武术名声远播,艺术人才辈出,文化遗产丰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风光秀丽,民风淳朴。(来源:井陉文艺)由于微信改推送规则,导致很多小伙伴收不到我们的文章推送,墙裂建议大伙星标+点赞+在看三连,这样才会第一时间收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