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孩子:当老师请大家自由画画时,他一定要依照某个样本才会画;当需要做某个决定时,他总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迟迟拿不定主意;他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害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你也一定见过这样的成年人:“我妈/我爸说”是他的口头禅;遇事他总是唯唯诺诺,徘徊不定;他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永远跟风别人怎么做……
在这些孩子和成年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缺乏对一种能力的培养——决策力。
决策力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独立思考,最终作出适当决定的能力。从以上事例可看出,在不同的年龄段,决策力都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孩子来说,决策力简言之就是做决定。当孩子自己做出了决定,并且一次次体验决策所带来的或好或坏的结果,然后去接纳它时,这一过程就给予了他们最直观的,关于“严谨周全地思考再作出决定”的体验。
当你问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是想将毛绒狗还是玩具车带走时,他自有一番逻辑,并依此作出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思考过程逐渐变得复杂。他会基于过去的体验与现有信息相结合,列出可能的选项,并设想可能的后果,然后结合当下客观存在的因素,作出一个自己更为倾向的选择。
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并有很多机会自己做选择的孩子,更能感受到自我对生活的掌控力,因此他们也会更加自信,并且更能够承担失败的后果。反之,一个在生活中缺乏决策机会的孩子则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挑战和风险产生畏惧,缺乏尝试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通过训练决策力,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有助于孩子成为一个智慧的决策者。
1.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童童一直有睡前阅读的习惯。从他大约1岁开始,每次阅读前妈妈都会挑选两本书放到他面前,问他,“你想先看哪本书?请指给妈妈看。”由于担心指令过于复杂,妈妈会简化指令,并配以手势:“这本,还是那本?”长期的坚持,让童童从一开始胡乱一指,到后来渐渐地明白了这项指令的意思,会带着明显的偏向指向他喜爱的那本书。
提问,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训练决策力的方式。通过提问,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自主选择。比如和孩子一起讨论他的日程时,你可以这样询问孩子:
“今天想去水上乐园还是动物园?”
“晚饭就在外面吃吧,你想吃什么?”
“爸爸不爱吃西餐,有没有办法让大家都满意?”
“今天晚餐后,你想做什么运动?”
……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是把孩子当成自主的主体,让孩子有机会决定自己的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要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相匹配。对于还不具备复杂思考能力的低龄幼儿,可以给出有限的选择,如二选一。
2. 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
当孩子有了更强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之后,父母可以在提问之余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样做?”“还有更好的办法吗?”……父母可引导孩子对做过的决策进行回忆和反思。这种思考可以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兴趣爱好、社交技巧等,其目的是培养孩子思考的习惯,并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决定进行反思和评价。这种反思让孩子主动地将自己的选择和事情的发展联系起来,对自己采取的策略和对事情的发展、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更加了解自己所做决定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为下一次决策提供经验参考。
3.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见解
培养孩子的决策力,需要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并能够当机立断做出选择。平时生活中,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关注和思考热门事件的习惯,经常就一些争议问题和孩子进行讨论,让孩子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力。另外,可多陪孩子玩一些决策力游戏,如走迷宫、棋盘、纸牌等。心理学家建议孩子们可多尝试玩一些有规则和多步骤的游戏,通过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自主决定每个步骤,逐步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和做事果断的风格。
4. 父母示范
父母示范,是指父母可以将生活中自己的某些决定和做法向孩子陈述和解释。例如家里要买一台新电视机,不妨大声讨论出来,让孩子们听到发生了什么,你们是怎么做决策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可以同他们分享越来越多的话题,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决定,以及你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在一次次的讨论和描述中,通过言传身教,展示给孩子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给孩子更深层次的引导,从而为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提供依据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