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1类致癌物”(确定致癌物),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记忆力下降、痴呆、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各种健康问题。而喝醉一次带来的健康损害,可能会持续至少6周[1]。
一项涉及全球数千万人的研究发现,饮酒没有“安全线”——只要喝了,就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也没有“哪种酒更健康”的说法[2]。
攻略一:能不喝,就不喝,哪怕一滴,有害无益。
很多人发现,喝混酒(交替喝几种不同类型的酒)似乎更容易醉——确实如此!
喝混酒,一方面难以确定到底喝了多少,容易造成酒精摄入过量;另一方面,不同工艺、浓度和成分的酒混着喝可能会发生复杂的反应,加速体内酒精吸收,加大健康危害。
攻略二:如果一定要喝酒,尽量只喝一种。
怀孕期间的女性应尽量避免饮酒,喝得越多,造成不良出生结局(如流产、早产、死胎等)的风险就越大。而备孕期女性可能已经怀孕而自己还不知道,因此,开始准备怀孕的时候,就别碰酒为妙。
哺乳期的妈妈如果喝酒,酒精会通过母乳喂给宝宝,对宝宝造成危害;同时会降低宝宝吃奶的量,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攻略三:为了孩子,为了自己,(准)妈妈们一定不要饮酒。
很多人都知道:“头孢配酒,说走就走”——吃了头孢类抗生素后饮酒,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导致心肌梗塞、休克等严重后果。
事实上,甲硝唑、酮康唑、呋喃唑酮等药物与酒精同时使用时,也可产生“双硫仑样反应”。而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及各类降压药、降糖药、镇静催眠药等常用药若与酒精同时服用,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服用药物的人应禁止饮酒,饮酒后也不要立刻服用药物。
攻略四:自己正在吃药——是一个很好的拒绝劝酒的理由哦!
1
头孢类药物
大部分头孢类药物都含有类似双硫仑化学结构的甲硫四氮唑基团,若在服药前后饮酒,可能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双硫仑样反应是指某些药物由于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化学结构,用药后若饮酒,有可能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视物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惊厥,甚至死亡等。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含酒精类制品,轻者可自行缓解,较重者需送医院吸氧及对症治疗。
特别提醒,在饮酒后3天内不宜应用头孢类药物。用药7天内不能饮酒,同时禁用含有酒精的药品及食品,例如吃酒心巧克力,服用藿香正气水,使用辅料含有乙醇的注射剂,以及使用酒精处理皮肤。
此外,硝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与乙醇也可能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应分开使用。
2
对乙酰氨基酚片
对乙酰氨基酚片是大多数感冒药中用来退烧的成分,也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关节痛、偏头痛等)的常用药。研究表明,饮酒有增加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可能。
3
降压药
过量饮酒具有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及血管运动中枢、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如果酒后服用降血压药,将使小血管更为扩张,血容量进一步减少,血压骤降,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晕厥。
4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和乙醇之间存在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及一定药效学相互作用。
任何浓度乙醇的摄入都会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易引起胃黏膜病变或使溃疡复发,增加与阿司匹林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
5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类药物与乙醇合用后,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与药物的种类、用药量、饮酒量有关,表现为嗜睡加重,反应灵敏度降低,注意力分散,协调能力差,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
6
抗癫痫药
乙醇可影响某些抗癫痫药物的代谢,从而影响疗效。另外,饮酒本身也可能造成癫痫发作。因此,癫痫病人不适合饮酒。
7
降糖药
服用磺酰脲类药物期间饮酒,可发生严重低血糖或不可逆的神经系统病变。因为乙醇可以阻碍甘油、乳酸和某些氨基酸转变为糖的过程而使血糖降低,还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醒酒糖、解酒药”,其主要成分大多是一些植物提取物(如姜黄、枸杞、丹参、茯苓等),或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能会缩短“头晕目眩”的时间,但也会让你感觉自己“还能喝”[3]。
但不论是上述什么成分,既没有加快酒精代谢的作用,也不能降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攻略五:真的喝醉了,不如多喝水,勤排尿,然后好好睡一觉。
一喝酒就“上脸”(脸红),是由于体内的乙醛分解速度跟不上乙醇(酒精)的分解速度,造成乙醛这种明确的致癌物在体内大量堆积,故长期饮酒可能增加患肝癌的几率[4]。
所以,劝酒时,请放过那些容易“上脸”的人吧……
攻略六:一喝酒就脸红?那真的别喝了!
不少成年人在喝酒时,喜欢让孩子一起喝一点,或者用筷子蘸点酒让婴幼儿尝尝。
事实上,儿童各器官和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中,对酒精的毒性更敏感,饮酒可能造成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肝肾损害等多种严重后果,甚至留下终身后遗症。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这样的新闻报道了(2岁男孩饮酒过量导致呼吸衰竭死亡[5])。
攻略七:千万别让孩子喝酒!尝一下也不行!
对于不少物品来说,可以使用酒精进行消毒。但是,把酒喝进胃里,会逐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完全起不到预防和杀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相反,喝酒还会抑制免疫系统,削弱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让人更容易感染[6]。
攻略八:刚刚“阳康”身体弱,尽量别喝了。
咖啡里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会加重身体脱水,让醉酒后更难受[7];茶水里的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但不能加速酒精代谢;蜂蜜中的果糖确实可以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8],但必须是大量的纯蜂蜜才行,蜂蜜水的作用微乎其微;醋也不会参与酒精代谢的过程。
攻略九:喝醉已经很难受了,不要再喝这些没用的东西来折腾自己啦!
研究表明,高脂肪、高碳水或高蛋白的食物可以延缓胃的排空,从而延缓酒精的吸收[9],让人“更难”喝醉。在喝酒前,可以吃些东西垫垫肚子(包括但不限于米饭、馒头、鸡鸭鱼肉等)。
也可以喝一些酸奶、牛奶、果汁、汤水等,可以稀释胃里的酒精浓度,加速酒精排出。此外,醉酒后不建议用任何方式催吐,可能损伤胃粘膜引起大出血,或导致呼吸不畅甚至窒息。
攻略十:喝酒前,先吃点喝点!
最后,请记住“春节喝酒总原则”——不喝。
如果实在做不到滴酒不沾,那就——少喝点,别喝醉。
在这里,我们提醒大家春节饮酒要限量。
首先,过量饮酒会对身体各个器官造成损伤,特别是对肝脏、胃和心脏等器官的影响更为明显。
其次,过量饮酒还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乳腺癌和消化道癌症的发生风险。
此外,饮酒还会影响人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增加意外事故的发生风险。
那么,如何做到饮酒限量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孕妇、乳母、儿童青少年不应饮酒:
实验证明酒精会对胎儿脑发育具有毒性作用。
乳母在哺乳期间饮酒,酒精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产生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障碍等。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善,饮酒对机体的损害甚为严重。
2. 特定职业或特殊人群应控制饮酒:
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其他需要注意力集中、需要技巧的工种应严禁饮酒后工作。
正在服用可能会与酒精产生作用的药物的人,患有某些疾病(如高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等)的人都不应饮酒。
血尿酸过高的人不宜大量喝啤酒,以降低痛风发作的风险。
3. 了解不同酒类的酒精含量:
每个人的酒量不同,了解不同酒类的酒精含量可以帮助你控制饮酒量。
通常情况下,以酒精量计算,成年男性和女性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15g。
4. 慢慢喝,搭配食物:
喝酒时不要过快过猛,搭配食物可以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减少对身体的影响。
5. 控制饮酒时间:
尽量不要在晚上太晚的时候喝酒,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6. 严禁酗酒,酒后不开车。
酒后5大禁忌行为,请牢记。
最后,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在春节期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度饮酒,享受一个愉快、健康的假期。
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