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日报 2025年1月9日 03版
深读 | 创新驱动 “最大增量”动力足
2024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始终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穿全过程各方面,树立谋创新、抓创新鲜明导向,强化“管行业必须管创新、抓链条必须抓创新”的理念,真正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把更多“老家底”作成“新支撑”,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最大共识”成为“最大增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创新包头气象万千。这一年,我们忠诚践行“一个创新、三个实现”重要指示,紧紧围绕“3+5+N”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以“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为中心,以“科技突围”工程为重点,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包头答卷”贡献科技力量。
向“新”而动,追光前行。2025年市委“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刚刚结束的包头市两会,同样将创新列入重要位置。“创新驱动赋能休养产业生命力和竞争力,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2025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赋能,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聚力攻坚。
聚焦“两个稀土基地”
用“新”建设世界级产业
新年伊始,包头天和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2025年国内主板首家上市企业,也是内蒙古首家登陆主板的民营稀土企业。
天和磁材是国内先进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供商,公司围绕下游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风力发电、节能家电等终端领域,为客户提供烧结钕铁硼、烧结钐钴等关键功能材料,目前其生产经营规模及综合实力已位居行业前列,处于国内稀土永磁材料行业第一梯队。
无独有偶。近期,随着英思特、天和磁材成功上市,包头稀土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度飙升。被资本市场认可的背后,是“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持续发力和不懈创新。
创新基础不断夯实。2024年,我市整合包头稀土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和内科大科研力量,组建鹿城实验室,牵头实施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6个。建立包头稀土创新协同机制,明确“一院一校一国重一实验室两中心”稀土领域重点创新平台功能定位,统筹研究稀土领域重大创新决策和创新资源配置,构建稀土创新“一盘棋”格局。全市国家级稀土创新平台达到13个。
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市深入企业摸排关键技术难题,凝练发布《2024年稀土产业研发选题指南》,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功能材料、永磁电机等领域,实施“消费电子用盘式电机散热系统开发”等重点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64个。承担并率先启动自治区科技“突围”工程稀土领域全部14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1亿元。规划布局全国首台套“稀土彩色墨水屏”等中试线20条,建成“稀土系磷吸附环保材料工程化示范线”等中试线9条。国内首个自主成套“分半式船用永磁轴带发电机”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稀土红外反射中空隔热聚酰胺纤维技术”荣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研究院2024年度“十佳科技成果”。
人才保障持续加强。我市聘请严纯华院士担任“两个稀土基地”建设首席科学家,引进蒋成保院士建设北方稀土高端磁性材料院士工作站。全职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张新房教授,担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稀土产业学院院长,牵头建设内蒙古高等研究院包头分院。支持内蒙古科技大学增设“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填补了稀土领域本科专业空白。全年培育稀土本硕博专业人才340名,引进硕士以上稀土专业人才62名,聘任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专家29人,全市稀土领域科研人员达到2300余名。
去年8月8日,以“建设‘两个稀土基地’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开幕,600多位院士专家、科研院所、学会协会和稀土企业代表等共聚我市,共谋稀土产业科技创新,为打造国家级稀土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包头稀土由“世界级储量”向“世界级产业”迈进贡献智慧。那一刻,包头稀土产业创新之光映射进每个人心中。
聚焦创新平台能级提升
让企业更有“新”意
近日,一机集团北方创业公司联合同济大学研究的铁路货车智能监测技术顺利完成装车试验和软件测试,系统架构运行稳定、功能正常。至此,北方创业在铁路货车智能化转型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再次实现“创新力”向“竞争力”的转化。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吸引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的优质载体和平台。2024年,我市聚焦企业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出台实施方案,支持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自治区研发项目59项。其中,稀土院国重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发现鄂博铌矿、翟钪闪石和福元铌矿3种新矿物;一机国重研发“突破多维可重构模块化特种车辆总体匹配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特种车辆模块化构型设计空白。
同时,支持内蒙古科技大学筹建内蒙古硅业研究院,推动“浙江大学—包头硅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化工大学—包头低碳技术及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营。引进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创新中心,落地全国最大的北航深云智合“AI+机器人”“黑灯实验室”,填补了自治区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空白。
此外,聚焦铝后产业链延伸,支持五二研究所在铝业园区建成运行轻合金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优化重组自治区重点实验室9家,获批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48家。稀土高新区获批自治区唯一“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我市通过深入推进“双倍增”行动,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长,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211家,达到631家,同比增长50.2%。新认定包头铝业等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6家,全市科技领军企业达到10家,数量占比全区25%。新认定北方启川科技创新园等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自治区级孵化器11家,在孵企业722家,去年毕业企业65家。
聚焦实践化实战化科研
“新”成果驶入快速通道
2024年,是创新包头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的一年。
晶澳科技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成功拿下“太阳能级N型210单晶硅的研发与应用”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北奔重汽突破新能源重卡在强磁环境应用的关键技术,北重集团关键挤压制造技术研究项目填补国内外650摄氏度电站大管道制造空白,安泰北方高丰度铈磁体制备技术大幅降低原料成本……畅通供需牵引渠道,使我市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效能不断提升。
为了全面推开“挖矿找宝”工作,我市对内深入开展高校院所及重点企业科技成果大起底,梳理征集8个领域431项科技成果;对外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一流高校,应用“蒙科聚”平台举办专题发布会19场,发布科技成果2109项,达成合作16项,稀土改性高纯无氧铜线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等项目已启动实施。2024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达430项,成交额达20亿元以上。
在精准搭建成果供需桥梁方面,我市与清华大学等29所高校、钢研总院等34个科研院所及创新平台合作,开展“氢能储输管道和装备钢材研发与应用”等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131项,新备案自治区企业创新联合体14家。市政府与北京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包头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院士行活动。引进同济大学建立技术转移包头中心,备案“蒙科聚”协同创新区外合作机构2家,自治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9家。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生态不断优化,入网仪器设备达到1166台(套),全年对外服务机时3500小时,服务企业600余家。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创新包头将以更大力度支持全面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新路子、实现城市争先进位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读:牛 瑶
校对:张桂莲
一审:周旭 林一凡
二审:杨 帆
声明:包头市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注明来源于《包头日报》微信公众号(BaotouDaily)。
如果可以,请点点底部给小编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