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母校禁招中国留学生?
近日一则新闻引得全球留学圈的热议,就在上周四(10月24日),欧洲最强大学之一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更新了安全审查政策,此次发布对硕士、博士(以及更高层级)的安全审查原则进行了更新,将对中国更多高校和中国籍学生的留学申请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核,并公布了将会制裁的中国院校名单,且将直接限制审理来自名单中的院校的申请者,这可谓是对中国极其不友好的一项禁令。
除了院校背景外,ETH还宣称会从申请人国籍、专业以及资金来源4个角度评估材料,审查风险>1的申请人的申请也会受影响。也就是说,只要你触发了这四方面中的任意两个,你的申请就会直接被拒绝。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德语: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简称ETH或ETH Zürich。学校成立于1855年,以严谨的学术和卓越的科研闻名于世,培养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ETH排名第七。该校与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齐名,并称世界四大理工学院。
(⬆️被制裁的国籍名单,中国赫然在列)
(⬆️被制裁的院校名单,这次的名单不仅包括了我们以前所熟知的“国防七子”,甚至还有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两所科研院,一共17所院校和机构)
(⬆️被制裁申请的专业,几乎所有理工科的专业都被涵盖在内,包括不限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工科类背景专业)
对此很多网友表示很愤怒: “ETH你直接说不收中国理工科生得了!”
研究无国界,但研究者有国界。瑞士并不是第一个为我们留学生“套上枷锁”的国家,特朗普时期发起“中国行动计划”,就曾对华人学者、留学生进行无差别的打压和审查。此次,身为“中立国”的瑞士都愿意公开对中国留学生“开炮”,往后应该更多国家的大学可能跟进。
教养女王现已优化升级“大学咨询指导”服务,想要获取更多留学咨询,了解或申请香港高校,欢迎扫码咨询客服小蜜👉
限制之下,留学选择逐渐转向亚洲
从国籍到专业到学校,多维度的限制,海外留学申请难度越来越大,加之高昂的留学费用,使得一些家庭将留学选择转向东亚或者东南亚国家或者地区,比如: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地。
继房贷断供后,2023年以来,“留学断供”的话题在社群媒体上多起来了。某些社交平台搜索“断供”一词,出现大量留学断供的帖子,留学生们纷纷表示:“留学留到一半,家里供不起了”。
不断增加的留学成本是导致断供的一大因素。学费的不断上涨,很多国。比如美国和英国,学费年年都在上涨。根据众多留学生分享的留学账单,女王发现,在美留学一年消费需要近百万人民币。如此高昂的消费,如果不是中上产家庭的话,应该很多家庭都很难负担得起。下图加州戴维斯分校的三名中国留学生为例,他们公布的一年消费清单显示,留学费用大约在75.6万至90.2万人民币之间。
与美国相比,香港的大学对内地学生收取的学费则便宜得多,在香港读本科的总体成本在40多万港元左右:
本科学费:一年约14.5万港元-18万港元
研究生学费:一年约15万港元-30万港元
学校住宿:一年约1.5万港元-3万港元
校外住宿:一年约3万港元-5万港元
其他生活开销:一年约5万港元
除此之外,香港高校也拥有不少国际认可度高的专业选择,在2024年发布的QS学科排名中,港校15个学科高居TOP20,有4个学科跻身全球前10强。比如香港大学的牙医学科位列世界第三位,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位列亚洲第二,还有该学校的护理学院更是香港及亚洲双料冠军,此外,香港理工大学在酒店管理、土木工程、艺术与设计以及市场营销这四个学科领域均表现卓越。相较于远赴海外求学,选择香港顶尖学府中的王牌专业,无疑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项。
除了费用花销外,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显然有着更多相似之处。不会说粤语,还可以用普通话交流,尽管也是全英授课的教学环境,毕竟文化背景相同,又是以华人为主的社会,学生很快便能融入英文教学中。对想要留学的学生来说,算得上是绝佳“跳板”。而且相较于欧美,香港人脉相对容易拓展,毕业后的找工作困难系数并没有那么高。
留学视野转向香港,是机会也是挑战
留学目光聚焦于香港,对于香港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一趋势在香港各大高校的招生数据中得到了鲜明体现。以香港大学为例,在10月26日举办的校园开放日,就迎来超7.5万学生家长参加,现场可谓是热闹非凡。同样,香港城市大学在10月5日的开放日活动中,也迎来了超过2.4万名访客。
(⬆️香港大学开放日盛况)
香港高校招生热潮持续升温,留学申请数量不断攀升,这一现象其实有利有弊。于香港学校而言招生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对于香港本地学生来说,就意味着升学竞争压力加大。
就在前几天就爆出有留学中介利用香港对于“DSE考试本地生”的定义bug,安排并非真正有意来港定居发展的父母,在其子女就读高年级期间,通常为应考DSE的前一年,通过申请人才计划,令其子女获得受养人签证,成为香港非永久居民。
这种“滥用本地生身份”的升学方式对真正本地学生的升学机会造成不合理冲击,有违社会公义,肯定会引起香港本地家长的不满。于是香港家长便由此成立“本地学生大学学额关注组”并在上周五(10月25日)开始发起联署,促请政府尽快重新检视“本地学生”定义。
扫码联系小蜜您可获得
全年龄段香港升学指导
实在的教育生活干货
香港最大教育论坛社区
更多专业香港升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