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1984,惨烈的老山收复战

文摘   2024-08-22 04:00   上海  
1984年4月28日,是我军收复老山的日子。从此,“4.28”成为了一个红色的数字,深深地印刻在无数热血儿女的心
木棉花开了,鲜红如血。
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境内,有一座雄伟的山——老山。这是一座美丽之山,英雄之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山是全国人民心向神往的“名山”。她的出名和当年井冈山、延安宝塔山的一样,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奇异景致,而是以她为象征的那种催人奋进、发人深思的老山精神,在震撼、感染、激励着全国人民。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年的4月28日,群山怒吼,万炮轰鸣,铁流奋进,我军收复老山战役正式打响。隆隆炮声显示中华民族的尊严,滚滚硝烟展示着国威军威的神圣,美丽的老山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云南边防部队指战员和边疆各族人民,一往无前,英勇战斗一曲曲胜利的凯歌,鼓舞着祖国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热情,续写着我军英雄史册新的诗篇。
1984年4月28日,我军打响收复老山的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集团军担任了主攻任务。步兵第118团为师第一梯队右翼团,负责攻击主峰1072高地,步兵第119团为第一梯队左翼团,负责攻击662.6高地;步兵第122团为师第二梯队,隐蔽配置在铜塔、曼文、戈主地区;120团则担当师预备队负责前送后运;边防15团则组织兵力保障我攻击部侧翼安全。战斗空前激烈,几乎全歼防守的越军,但我军也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许多年轻的生命因此而血撒疆场!

1984年4月28日早晨5时56分,炮兵群向越军阵地发动炮火急袭,步兵各攻击分队先后向前沿接敌。6时30分,炮火准备停止,各攻击部队发起冲击,老山地区已经陷入一片血火海洋之中。

在我军发起进攻的第一天,我“老山主攻团”即毙敌341名;俘敌7人;缴获冲锋枪264支;轻机枪15挺;重机枪17挺;高射机枪15挺;四零火箭筒17具;六零迫击炮12门;八二迫击炮8门;八二无后坐力炮13门;电台11部;各类炮弹8千余发;手榴弹5万枚;子弹32万余发。在后期的防御作战中,战果更为显著。战后,“老山主攻团”涌现出史光柱、陈洪远、张大权、尹光中4名一级战斗英雄;8名二级战斗英雄;还有一大批英模集体。全团荣立集体三等功。


攻击主峰的118团是收复作战的主力,兵分三路,3营在左,2营在右,从正面发动进攻,直取主峰;1营则从主峰东侧向敌后隐蔽穿插,沿路分割越军防御体系,攻击76、77号高地和1072高地,钳击越军对主峰的增援,形成对外防御正面。

在我军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各连突击队勇猛出击,其势锐不可挡!

3营从左翼发起攻击,分割迂回,反复战斗,历经7小时,先后攻占56、54、57、59号高地,击毙越军117人,俘敌3人。3营阵亡37人,负伤122人。其中8连突击队排雷开路,仅用15分钟就攻占了56号高地。随后全连奋勇攻击,连续战斗3小时打下54号高地,毙敌50人,俘敌2人;8连5班长尹光中飞身攀上5米高的峭壁,与敌白刃格斗,单挑5名越军,支援连主力一举夺下54号高地北侧高地;9连4班长史光柱在部队受阻时挺身指挥,双眼被弹片削中仍坚持战斗。战后,8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老山英雄连”荣誉称号,尹光中、史光柱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2营从右翼发起攻击,战斗5小时,先后攻占21号、52号、45号、46号、50号高地和老山主峰,击毙越军103人,俘敌2人。2营阵亡34人,负伤83人。2营在解放战争中曾获“守如泰山”荣誉称号,此次战斗英勇顽强,部队打着红旗向上冲,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在雷区破障时,5连9班12名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滚过雷场,为战友打开了一条宽3米、长72米的冲击道路;5连副连长张大权冲锋在前,反复攻击三次,右手腕被打断,肠子被打出,带伤战斗3小时,最后牺牲在主峰顶上。那幅著名的战士仆身将红旗插上山顶的照片,正是老山血战的写照,与美军攻克硫磺岛的历史照片一样,将永耀军史。

战后,5连被中央军委授予“老山攻坚英雄连”荣誉称号,张大权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从主峰东侧向敌后穿插的1营最为悲壮。穿插路线虽然直线距离不到2公里,但都是山谷丛林,且是夜间隐蔽穿插,天雨路滑,前进速度只有每小时100~150米。然而上级按图上作业,未充分考虑实战穿插的困难,只给了3个半小时的穿插时间。结果穿插部队尚在路上,军、师炮火准备就开始了。而这又惊动了越军,集中炮火对早已测好诸元的穿插路线进行轰击。

1营正好钻进火力网,当即遭到重大伤亡。为了完成作战任务,1营展开部队向76号、77号高地、1072高地发动攻击,呼唤后方炮火支援。中越双方的炮火轮番轰击穿插路线和周围各高地,1营攻击部队不但被越军炮火杀伤,也被己方炮火误伤,建制被打乱,干部大部伤亡,部队牺牲甚众。1营官兵在混乱散失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退却,三五成群,各自为战,哪里有枪声哪里去,顽强地在各个高地上战斗。1连4班长陈洪远在穿插途中与连队失去联系,深入敌阵,只身毙敌16人,捣毁了越军的一个指挥所,有力支援了兄弟部队攻打主峰的战斗。在身负重伤后,陈洪远又和3个重伤员组成一个集体,忍着伤口恶化和饥寒,坚持3天3夜重返部队。1营官兵就是这样奋力苦战,直到预备队120团增援上来,终于攻占了1072高地及周围高地。

战后,陈洪远被中央军委授予“孤胆英雄”荣誉称号。

陆军第十四军119团六连指战员英勇作战,连克越军四道防线,仅用9分钟就夺下东山东侧松毛岭阵地

陆军第十四军118团三营党委,是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他们在敌炮火不断轰炸的情况下,仍然坚定沉着指挥战斗

各穿插分队相继到位,向敌人迅猛冲击

无后座力炮连指挥排长夏仕荣,右腿负伤,躺在阵地上继续坚持指挥战斗

119九团二营3连指战员迅速冲上高地,配合兄弟连队将一个连的敌人大部歼灭

陆军第十四军119团六连连长李忠平,指挥沉着果断,在老山反击战中,全连只用9分钟就攻占了老山662.6高地(即松毛岭高地)

麻粟坡县的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及时将弹药送到老山主峰阵地

麻栗坡烈士陵园安葬着960位烈士的遗体,他们分别来自全国 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牺牲91人,1981年收复扣林山作战牺牲123人,其他执行作战任务牺牲77人,1984年后收复老山作战牺牲669人(包括少量轮战部队烈士),平均年龄仅21.9岁。就是这些年轻的生命,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收复老山后,几百烈士是这样安葬的:


NO.1:军地联合负责烈士安葬

按照14军、40师老山作战伤员烈士工作领导小组的指示,由40师司、政、后三大机关派出人员和师教导大队全体官兵组建的老山作战烈士工作组一行50人,于1984年3月16日进驻麻栗坡,与麻栗坡县委、政府派出人员一道组织、协调烈士陵园建设和烈士安葬工作。

NO.2:近百木工加工烈士棺木

3月18日,军地协调小组、场地规划组、烈士登记组、清洗整容组、墓坑施工组、棺木加工组、后勤保障组等烈士工作的相关机构正式成立。

按照40师前指的要求,务必于4月2日前完成50口棺木的加工任务,但当时仅有8名木工技术员,仅7天时间不可能完成50口棺木的加工任务。这时,军地协调组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具体措施和办法,与会的麻栗坡姚副县长提出动员全县有木工技术的人员,于3月26日到县城棺木加工地集中。经过县乡两级政府的组织动员,3月26日晚,85名来自全县各地的木工技术人员全部到达指定地点,连夜就开始展开工作,全体木工技术人员抱着对革命烈士的崇敬心情,不分昼晚加班加点、不辞劳苦,于4月2日前圆满完成了50口棺木的加工任务。加工棺木所需木材完全由文山州支前办负责调运至麻栗坡。

NO.3:戴三四层口罩臭味仍刺鼻

烈士登记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必须认真对待的工作。各团后送至陵园的烈士,交给登记组后,登记组要严格按照交接程序办理交接手续。工作人员对每个烈士的姓名、籍贯、部别、职务、民族、出生年月、入伍时间(战前每个参战人员都填有上述内容的信息卡,并用塑料密封套在裤带上),同时还要登记每个烈士是在多少号高地牺牲,是什么武器所致,伤口在什么部位等信息,还负责烈士遗物的清理、登记、打包保管、战后移交给各部队等工作。

清洗理容工作是将每位烈士的遗体冲洗干净、理发、整容、换装。对伤口还要用纱布、药棉进行包扎处理。

尤其是在4月28日至5月3日,进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就有249人,都集中在4月30日至5月3日送到烈士陵园来,由于牺牲的烈士多,天气炎热,大部分烈士遗体开始腐烂,有的烈士遗体已高度腐烂,眼、耳、口、鼻及伤口部位爬满蛆虫,这么多烈士遗体只能摆放在陵园后面的松树林里,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腐臭味,绿头苍蝇满山乱飞,尽管每位工作人员都佩戴三四层口罩,但腐臭味仍然很刺鼻,很多同志出现呕吐、头晕、心慌和根本吃不下饭的情况。面对这一严峻的情况,只能采购来大量敌敌畏,用喷洒农药的喷雾器喷洒灭蝇虫后,再洒上大量的香水,以减轻空气中腐臭味的浓度。

NO.4:500地方“援兵”连夜挖墓坑

陵园里的清洗场地不足,就将烈士遗体放在担架上,每三人一组抬到陵园下面的河里进行冲洗,但墓坑开挖进度缓慢又成了影响烈士遗体安葬的一大问题,由于陵园时的土质较硬,3个人开挖一个墓坑需要5至6个小时,加之当时开挖墓坑的人员只有15人,按照这样的进度15天都不能安葬完已送到陵园的烈士遗体,更何况每天都还不断有烈士的遗体送进来,此时部队已从进攻转为防御,敌人不断反扑,很难抽调人员来增援安葬烈士的工作。从4月28日至5月4日这7天时间里,每位同志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20个小时左右。

如今,麻栗坡烈士陵园是中越战争以来安葬烈士最集中、规模最大、建设水平最高、全国各地前来悼念烈士最频繁的烈士陵园之一,这座充满华夏正气的烈士陵园,使这座叫磨山的普通山脉变成了群英荟萃的英雄之山;南疆的红木棉,见证了一代英烈的荣誉与尊严,这一座座无言的墓碑,犹如整齐列队的将士,手握钢枪的哨兵,依然驻守着祖国的南国边陲。

镜眼
这里:用独具匠心的视频颂杨老兵风貌;用真情实感的笔脉记录老兵精神;用心有灵犀的音画唱响老兵情怀。欢迎你的到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