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军概述

文摘   2024-09-14 04:00   上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之一,前身可追溯到贺龙1930年在湘鄂西创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湘鄂边工农武装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和周逸群受党中央委派到湘西北地区组织工农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3月,贺龙在家乡湖南桑植县利用其崇高的威望和号召力,召集亲友和旧部建立革命武装。7月,贺龙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贺龙任军长,全军约1500余人。

一部分是两湖(湖南、湖北)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的工农游击队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

1928年5月,周逸群到鄂西,将当地分散的革命武装组织起来,于1929年7月编成鄂西游击总队;12月,鄂西游击支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孙德清任军长,因病未到职,由旷继勋继任军长;周逸群兼政委;段德昌任副军长。

1930年7月,红4军和红6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邓中夏先后任党代表;孙德清任参谋长;下辖红2军(原红4军)和红6军。

由于当时中央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红2军团于9月南下配合红1、红3军团攻打长沙,受到很大损失。

1931年3月,夏曦到湘鄂西任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3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2军团在湖北长阳县枝柘坪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在地方党配合下,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含洪湖革命根据地)。

1932年9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3军被迫退出洪湖苏区,于1934年7月在贵州的沿河、德江、印江一带创建了黔东根据地。

1934年10月24日,红3军与从湘赣苏区西征到贵州的红6军团(任弼时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在印江县木黄会师。此时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粥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会师部队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红2军团首长指挥下统一行动。1934年底,开创湘鄂川黔苏区。

1935年11月19日,红2军团与红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7月,红2军团、红6军团在西康甘孜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根据中央指示,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由原红9军团改称,罗炳辉任军长,何长工任政委,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第718团)组成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肖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军(即红2军团)、第6军(即红6军团)、第32军,共1.3万余人。随即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9月初,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省南部的哈达铺;10月于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关向应任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周士第任参谋长,朱瑞任政治部主任。11月,参加山城堡战役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8月22日,国民政府宣布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

1937年8月25日,红二方面军与西北红军第28、27军等部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2军团与陕北红军第28军合并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辖715团、716团,全旅共5000余人。

当时红2军团领导机关已改为八路军120师师部,因此358旅无旅直属队编制,仅有参谋及通信排等勤务人员100余人。原红军建制的团改编为八路军建制的营,每团编制3个营,每营辖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团直属辖迫击炮连、通信连、特务连。

原红4师师长卢冬生任358旅旅长(未到职),9月由中革军委第1局局长张宗逊继任,红4师政委李井泉任副旅长,陕甘宁独立师师长姚喆任参谋长。

第715团由原红2军团红4师改编,红4师第10、11、12团分别改编为八路军715团第1、2、3营。原红96师师长王尚荣任715团团长,红6师16团团长顿星云任副团长,红4师参谋长喻楚杰任参谋长,红4师政治部主任朱辉照任政训处主任。

第716团由原红2军团红6师和红28军合编,红6师18团、红28军、红6师16团分别改编为八路军716团第1、2、3营。原红28军军长宋时轮任716团团长,红6师政委廖汉生任副团长,红6师参谋长曾征任参谋长,红28军政治部主任伍晋南任政训处主任。

10月,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李井泉改任358旅政委,朱辉照改任715团政委,廖汉生改任716团政委。

358旅旅长张宗逊

358旅政委李井泉

1937年9月初,八路军120师在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召开誓师大会后,立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358旅全员出征,在120师师长贺龙心目中358旅是最值得信赖的,必须全部带走。
在以后的征程中,贺龙走到哪里都始终带着这个主力旅。
358旅随师部在陕西韩城芝川镇乘木船东渡黄河,经山西临汾、侯马转乘火车,沿同蒲路北进至晋北宁武下车,于9月下旬先后到达忻县、神池县八角堡地区,随即担负起配合国民党军防守雁门关及其东西长城各要隘任务。
此时,716团团长宋时轮率领该团2营先行组成"宋支队",深入雁北地区,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所遗团长职务由贺炳炎接任。
左一为贺炳炎,是贺龙的爱将,原红2军团6师师长,共产党军队中著名的"独臂将军",改编八路军时正在西安治病,他顾不得伤病痊愈,毅然离院回队。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为配合国民党军在忻口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的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的公路,打击日军运输队,截断日军补给线
1938年1月,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120师主力部队已由出征时的8200余人扩大到2.5万余人。忻崞独立团改编为358旅714团,团长顿星云。此时,358旅下辖3个团,总兵力已1万余人。分出去的宋支队在雁北地区也得到很大发展,由1个营扩大成5个营。
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约1万余人兵分五路同时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攻,并多次试图向西强渡黄河,严重威胁陕甘宁边区和整个大西北安全。
八路军120师358旅奉命回师巩固河防,彻底打破了日军的围攻。
5月,358旅715团奉命开赴绥远地区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宋支队东进平西地区,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会合,编成八路军第4纵队,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从此脱离了120师建制和指挥。
此时,120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平化调任358旅政治部主任。6月,张平化改任358旅政委,715团参谋长喻楚杰升任358旅参谋长。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军将主要兵力转向敌后战场,进攻的重点是华北,冀中平原首当其冲。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巩固冀中、帮助第3纵队和壮大自己等三项任务的指示,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率领师直、715团、716团、独立第1支队于1938年底由晋西北挺进冀中,次年1月与冀中军区部队会合。358旅旅部和714团等部仍留在晋西北。

120师在短期内克服了由山区转入平原战场带来的新问题,很快掌握了平原作战的特点和规律。在冀中军区部队的配合下,粉碎了日军对冀中根据地的第三、四、五次战役围攻。

1939年3月底,715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120师独立第1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副旅长王尚荣;下辖第715团、第1、第2、第3团。

4月初,716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5支队合编为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魏大光,政委王同安,副旅长廖汉生;下辖第716团、第4团、第5团。

4月22日晚上,120师全师将士在师部驻地河间大朱村召开庆祝合编联欢大会,正开着呢,侦察员紧急报告:河间有数百日军出动北上,已进到三十里铺。

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判断:这股日军可能对齐会地区进行扫荡,从东西两边夹击我军。

来犯之敌是日军第27师团第3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吉田胜少佐。

358旅716团驻齐会,是全师西翼的屏障,敌人如果向东进犯,则首当其冲。时任团长黄新廷把固守齐会的重任交给3营,1营相机使用,随时准备支援,2营为预备队。

齐会战斗歼敌四百余人。当时参与齐会战斗战场救护的就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

八路军在缺乏武器和技术的条件下,创造了平原游击战争中模范的运动战战例。这一仗,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120师威名远扬。

齐会战斗没多久,远在晋西北的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张平化带旅直一部也来到冀中,为便于指挥作战,将独1、2旅合编组成张(宗逊)张(平化)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张平化。

留在晋西北的第358旅的旅机关、直属队、第714团和晋西北的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警备第6团等部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仍冠以358旅的番号,由彭绍辉、罗贵波任旅长、政委;故又称彭358旅,这标志着358旅已经一分为二。

1939年9月10日,120师按八路军总部颁发编制表进行整编:撤销张张纵队番号,120师独立2旅改称张358旅,辖第716团、4团(原第4团和第5团合编);旅长张宗逊、政委张平化。120师独立1旅辖715团、2团。

至此,抗战期间同时出现了两个358旅,源出一脉,只以旅长姓氏为区别,堪称另类。

9月19日,贺龙率领师直、716团也开始从冀中出发西进,于24日进至行唐县南北城寨、刘家沟地区。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发生后,120师主力奉命从晋察冀边区星夜回师晋西北,迅速稳定了山西抗战局势。

1940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贺龙120师建立西北与华北战略枢纽。并指定从太原、忻县、雁门关、大同、集宁之沿线以西统一归贺龙指挥。

这一地区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屏障陕甘宁边区。

相比115师和129师的处处开花枝繁叶茂,120师因为担负的特殊任务,不得不局限于地脊人贫、粮食奇缺的晋西北艰苦生存。

1940年4月2日,根据八路军总部命令,张358旅延用358旅番号,彭358旅改称120师独立第2旅。此时358旅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下辖第4团、第716团,同时指挥由冀中调回的120师独立第2支队。

8月,358旅参加著名的"百团大战",受命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忻(县)静(乐)公路,并协同独1旅715团相机逼退岚县及东村等敌据点。

10月,从冀中归来的120师独立第3支队(老底子是716团的3个连分出发展,司令员贺炳炎,政委余秋里)缩编为第8团,编入358旅序列。

11月,120师组成晋西北军区(1942年9月改称晋绥军区);358旅兼第3分区,旅长兼司令员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副司令员贺炳炎、参谋长李夫克、政治部主任金如柏。辖716团、7团(由原4团改称)、8团。

1943年6月,358旅奉命免兼第3军分区,由晋西北开赴陕甘宁边区,由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指挥,但建制仍归120师。为了加强358旅战斗力,120师独1旅715团调归358旅建制。

至此,1937年8月旅组建之时的两个老红军团全都回归了原建制

1945年8月,358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率部队调回晋西北,编入晋绥野战军。

晋绥野战军主要是以八路军120师以及西北地区的地方武装力量组建而成的,野战军司令员是贺龙,副司令员是张宗逊。下辖部队:第358旅(旅长黄新廷、政委余秋里)、独立第1旅(旅长王尚荣,政委朱辉照)、独立第2旅(旅长许光达,政委孙志远)、独立第3旅(旅长杨嘉瑞,政委金如柏)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旅(旅长顿星云,政委杨秀山)、独立第5旅(旅长贺炳炎,政委王赤军)。

晋绥野战军存在的时间很短,在1946年11月就被撤销了。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了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8月,第358旅参加了进攻大同的战斗;9月5日,独立第1旅参加卓资山防御战斗。

1946年11月中旬,晋绥军区根据中央军委11月10日的决定,在山西省岚县以晋北野战军领率机关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第358旅、独立第1旅,共8300余人,组成晋绥军区第1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贺炳炎任副司令员、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王绍南任参谋长(后陈外欧),冼恒汉任政治部主任。

纵队成立后,调赴延安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任务。

1947年2月10日,晋绥军区第1纵队编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参加西华池战斗;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向延安发动重点进攻,第1纵队在集团军编成内相继参加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等战役。

1947年7月31日,第1纵队编入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改称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张宗逊,政委廖汉生、副司令员贺炳炎)。

8月下旬至11月底,第1纵队参加沙家店、关庄岔口、延清和第二次攻打榆林等战役战斗。

12月,晋绥军区组建独立第7旅,列入第1纵队建制,仍归晋绥军区指挥,留晋中地区作战。

1947年12月~1948年2月,第1纵队(欠独立第7旅)在陕北清涧地区进行新式整军。

2月下旬,第1纵队参加宜川战役,担任阻援和瓦子街围歼战,歼灭国民党军1.1万余人,保证了野战军主力在瓦子街地区作战的胜利,受到西北野战军通令嘉勉。

3月初出击黄龙山区,解放宜君、黄陵,巩固扩大了解放区。

4月中旬挺进西府(西安以西,泾渭两河之间),相继攻克栒邑(今旬邑)、邠县(今彬县)、麟游、凤翔。26日会同第2纵队攻占宝鸡,而后转战陇东。

8~11月参加澄郃、荔北和冬季战役。在荔北战役中,楔入国民党军防御纵深,大胆穿插分割,对战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隶属第一野战军;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治委员;陈外欧任参谋长,冼恒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

第358旅改称第1军第1师,黄新廷任师长,余秋里任政委;

独立第1旅改称第1军第2 师,王尚荣任师长,颜金生任政委;

原属晋绥军区的独立第7旅改称第1军第3师,傅传作任师长,曹光琳任政治委员。第3师暂留山西作战。

全军共2.2 万余人。

2月中旬~6月中旬,第1军主力参加西北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后转至鄠县(今户县)地区(第3师参加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后归建)抗击国民党军向西安的反扑。

6月17日,第1军编入第1兵团。

7月,参加扶眉战役和陇东追击战,攻克陇县、固关镇等地。在陇县固关战斗中,第1军在第7军配合下,全歼敌骑兵14旅,打开了我军西进甘肃、青海的门户。

8月4日,第1军解放秦安,中旬进军青海,23日进抵临夏策应兰州战役,28日经永靖渡过黄河进入青海,于9月5日解放西宁。

10月1日,第1军兼青海军区,部队担负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等任务。


1952年6月,第1军与第3军合编为1个重装军,仍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黄新廷任军长,梁仁芥任政治委员。下辖:

第1军第1、第3师合编为第1师;

第1军第2师、第3军第8师合编为第2师;

第3军第7、第9师合编为第7师。

12月,中央军委命令第1军赴朝参战,第1军立即由青海、甘肃驻地出发,1953年1月下旬跨过鸭绿江,并改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军长先后为黄新廷,唐金龙;政委先后为梁仁芥,颜金生。

志愿军第1军第1、第7 师在临津江两岸的马良山、老般山一线担负坚守阵地任务;第2师配属第64军执行西海岸抗登陆任务。

1953年6月,参加夏季反击作战。

停战后,在三八线和东海岸担负守备任务。

1958年10月回国,驻防河南省开封市,属武汉军区。

1962年,第1军前往福建省执行紧急战备任务。

1969年全军重排番号时,所辖第7师被改称第3师。

1975年,武汉军区的第1军与南京军区的20军对调。第1军南下,部署到了浙江省湖州市等地。与此同时,20军北上,部署到了河南省开封市。

从此第1军就归属于南京军区,直到2017年撤编。

1984年,第1军在军长傅全有率领下参与老山地区防御作战

1984年4月至5月,昆明军区抽调第11军31师、第14军40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发起对越拔点还击作战,先后收复云南边境的老山、者阴山地区。越军不甘心失败,积极调兵遣将,于6月11日向老山当面中国军队阵地发起了团级规模反扑。在攻势被中国军队挫败后,又于7月12日又发动了加强师级规模的猛烈反扑,以中国军队再次获胜而告终。

鉴于越军在老山地区的反扑企图明显,持续与中国军队纠缠,中央军委因势而动,改变了原定在边境恢复正常边防斗争状态的决心,决定从外区抽调部队入滇轮流参战,对越南施加军事压力,实行坚守防御作战,长期牵制越军,以配合柬埔寨和泰国的抗越斗争形势,并达到锻炼军队的目的。

第一批奉命入滇轮战的部队,就是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

1984年7月12日,中央军委命令,南京军区陆军第1军率军部和军直分队、第1师、第12军36师、军区炮兵第9师;共26624人开赴云南前线,接替昆明军区陆军第11军在老山地区的防御。

当时第1军的主要首长有军长傅全有、政委史玉孝、副军长冯金茂、参谋长吴铨叙、副参谋长李乾元、政治部主任石磊等人。

1984年11月16日,第1军部队奉命进入一线阵地,至12月9日全面接管了昆明军区第11军前指所属部队在老山、八里河东山地区的防御作战任务。

接防阵地后,在昆明军区前指和傅全有等军前指首长的组织指挥下,第1军指战员先后粉碎了越军的多次攻势,并不失时机发起反击,大量歼灭敌人,改善了阵地防御态势,牢牢掌握了老山战场的主动权。

第1军部队自1984年12月初进入老山阵地至1985年6月初撤离阵地,半年作战总计歼敌5007人,其中毙敌2840人,伤敌2164人,俘敌3人;同时第1军及配属部队共伤亡1600余人。

整个作战期间,第1军没有丢失一个阵地,没有一个人被俘虏,没有一个人违犯军纪,以硬对硬,坚决打掉了越军自7.12大战后的猖狂反扑气焰,打出了国威军威,胜利完成了轮战任务。

战后傅全有将军直接升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1985年,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鉴于当时的实际需要。我国做出了裁军100万的决定,同时,对原来11个军区进行了全面调整。在此期间,武汉军区、福州军区、昆明军区和乌鲁木齐军区4个军区被撤销。福州军区下辖的各个部队,编入了南京军区。

与此同时,当时35个军中,有11个军被撤销。

在这一轮的裁军过程中,第1军的番号得以保留,改编为解放军第1集团军;军长李乾元、政委吴铨叙。下辖:第1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步师编制);第2师(执行北方乙种师编制);第3师(执行北方乙种师编制);同期,第60军撤编后,该军辖内第181师划归第1集团军,并执行北方乙种师编制。

1996年10月,第1集团军步兵第2师和步兵第181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机动师。这样第一集团军下辖的第1师、第2师、第3师和第181师四个步兵师就剩两个步兵师。除了炮兵9师和一个高炮旅,第1军的主要进攻和防守部队就剩两个步兵师外加一个坦克10师了。

1998年,第1集团军部队进行再次改编,此次改编真正地改变了第1集团军的作战模式,实现了部队脱胎换骨般的转变。

步兵第1师改编为解放军第一个水陆两栖机械步兵师;

第3师被改编为两栖摩托化步兵旅;

坦克10师被改编为两栖装甲师;

高炮旅改编为防空旅;

炮9师也增加了火箭炮装备;

第1集团军完全从一个老式的步兵集团军转变为两栖作战的精锐。


2016年,原南京军区第1、12、31集团军全部转隶东部战区陆军。

2017年,第1集团军番号正式撤销,成为东部战区第72集团军的核心力量。

【军史】中国人民解放军2017年军改番号之72集团军

第1军以善打大仗、硬仗、恶仗而闻名。涌现出了许多的英雄部队,第1军还有一支全军唯一两次被中央军委(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部队,那就是1师1团6连。
这个连是当之无愧的精锐之师,先后涌现出刘四虎、尹玉芬、李恩龙、高家凯等15名战斗英雄。
1964年1月,以“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而闻名全军的6连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荣誉称号。
6连将士每每遇到硬仗、恶仗,都是死战不退,从未有过一丝惧怕之心,是真正的硬骨头。
1939年,部队行进到一个叫马家营的村子时,与300多名日军迎面碰上,6连奉命阻挡,掩护全团东渡子牙河。6连与日军打了整整一天,击退了日军数次进攻。最危急时刻,指导员张会田带领战士,悍不畏死地与日寇展开白刃战,毙伤日军60多人,以伤亡过半,包括张会田阵亡的代价,最终掩护全团顺利渡过子牙河。
1948年2月28日,瓦子街战斗,面对敌一个团的兵力,6连全连140名官兵坚守阵地,誓死不退,127名烈士血洒疆场,包括连长赵贵荣和指导员郭志山。
1984年7月,6连赴云南参加老山轮战,战斗过程中,6连充分发挥出了硬骨头的精神。小尖山战斗,6连16名勇士突袭小尖山,战斗打响前,副班长荀为民咬破手指写下血书:“生做硬骨头战士,死做‘硬六连’鬼雄”,最后16名勇士以牺牲10人的惨烈代价,顺利攻克小尖山。
老山战斗,6连顽强抗住了敌人上万发炮弹的炮击而不退,先后打退入侵越军排至营规模的9次进攻,顺利完成了坚守1个阵地和收复2个高地的任务。
1985年6月,因6连在老山战斗中战功赫赫,中央军委再次授予6连“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

镜眼
这里:用独具匠心的视频颂杨老兵风貌;用真情实感的笔脉记录老兵精神;用心有灵犀的音画唱响老兵情怀。欢迎你的到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