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8日,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的“浪潮的塑造”展览在中华艺术宫0米层21号展厅对公众开放。本次展览是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上海市青年策展人成长计划”入选项目,展出有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馆藏名家作品,还邀请活跃于上海的中青年雕塑家参展,作品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展现20世纪以来雕塑艺术家对上海城市精神、海派文化特质进行的多元表达,映射出海派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艺术光辉。
两大板块展开
看20世纪以来上海雕塑艺术的探索
“浪潮的塑造”展厅现场
“浪潮的塑造”展览分为“应物塑形”和“随心造象”两大板块,用30余件精选作品展现20世纪以来上海雕塑艺术的不懈探索。这些作品中,既有来自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馆藏名家作品,还邀请了活跃于上海的中青年雕塑家参展。不仅作品题材聚焦于铸就时代品格、颂扬上海城市精神、赞美人民美好生活,在材质和风格上也尽显多样,多维度对上海城市精神、海派文化特质进行多元艺术表达。
“应物塑形”板块
对于喜爱具象雕塑的观众来说,展览第一板块“应物塑形”将完美贴合这部分观众的审美趣味点。这部分的展出作品或再现历史人物事件,或缩影社会生活,以巧妙构思与精湛技艺,精准捕捉并定格了那些意义深远的瞬间,赋予雕塑作品深刻的内涵。
“随心造象”板块
第二板块“随心造象”则聚焦抽象雕塑和意象性雕塑作品,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摒弃具体的形象与细节,主打表现情感、抒发意兴。以更趋符号化的创作与感觉、理念融为一体,展现出一派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在改变传统雕塑空间体积处理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雕塑形式的边界和可能性。
“浪潮的塑造”展厅现场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多维度的造型艺术,雕塑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而无论是具象或是抽象的雕塑作品,都将在此展中一展风采,也进一步展现出在上海这座国际文化交融的大都市,雕塑艺术始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海派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东西交融“以形写神”
看雕塑展与城市同频共振
“浪潮的塑造”展厅现场
上海宛如温暖的港湾,滋养着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二十世纪以来,雕塑艺术承载着更多反映社会变革发展的社会价值。生活工作于上海的艺术家们既吸纳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凭借国际化的视野积极探索,进而塑造出承载上海城市精神的艺术语言,上海雕塑成为了海派文化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蒋铁骊《肖像研究——瞿秋白》
雕塑语言中“以形写神”的独特表现手法,在这场展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如蒋铁骊的《肖像研究——瞿秋白》在风格上独树一帜,通过塑造中的不断提炼,深入地刻画出人物敏感、知识分子气质、神经质、忧郁、倔强等复杂而难以诉说的人格;卫昆的《百年巨匠——林风眠》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览雕塑进京作品,人物形象上呈现出写意手法的豪放与绘画中似是而非的生动表现力,体现出作者相当扎实的人物塑造功力。林森的作品《水月志》则运用超现实的方式,将人物缩小、将雨伞放大,构成一种戏剧的张力与反差。
卫昆《百年巨匠——林风眠》
林森《水月志》
观众将在展览中领略到丰富多样且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著名华人艺术家夏阳将塑“形”观念转换为“线”与“面”的空间关系与空间流动,本次展出的《某鸟》是他“毛毛人”系列三维化的代表之作,空灵且具有张力。又或是一些作品以雕塑的方式重新诠释经典绘画名作,例如韩子健的《古典风景——雪霁图》,把五件《雪霁图》转换成一组立体的雕塑作品,致敬这一宋元名家都爱创作的传统山水画母题;张新的《气候NO.6》,采用不锈钢,对八大山人空灵孤绝的绘画作品进行了立体的转换,表达了她对于自然生态的深切人文关怀。
夏阳《某鸟》
韩子健《古典风景——雪霁图》
张新《气候NO.6》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进程中,上海的雕塑艺术为现代形式融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新时代的雕塑家们也不断探索,创造出众多新的形象。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步入展厅的观众都将近距离体会到,艺术家们如何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
“浪潮的塑造”展览将开放至2025年4月6日。展览期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还将举办专题艺术讲座、艺术家导赏、对谈活动、美术馆现场教学课、泥塑体验活动等,让观众进一步了解上海雕塑的发展历程,感受雕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享受艺术滋养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
“浪潮的塑造”展厅现场
展出作品 (部分)
蒋进军《钟馗降魔》
张海平《中国戏曲系列 NO.5》
高珊《支撑物》
张升化《天极》
编辑:秦愫瑶 | 主任编辑:吴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