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直面形象——忻东旺绘画教学研究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5米层展厅隆重开幕。展览精选了艺术家忻东旺200余件经典代表作品与创作档案,系统地梳理了他的生平、艺术成就与教学理念,多重维度呈现忻东旺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卓越成就。
忻东旺(1963—2014),生于河北张家口康保县忻家坊村,1980年高中毕业后到内蒙化德县文化馆学画,1981年在家乡自学绘画并兼做民间画匠。后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2014年1月11日因病辞世。
作为中国当代新写实油画的优秀代表人物,忻东旺的成长与崛起,本身就极具平民色彩。在创作生涯中,忻东旺几乎一直将观察的目光聚焦于城市的底层与边缘人物。他的创作深植于社会现实,通过关注普通劳动者、农民工等群体,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变革的关注,也折射出其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与反思。
本期带大家欣赏展览第三板块
言传身教
——忻东旺的教学实践
“直面形象”展厅
忻东旺认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法的传授,更在于启发学生用画笔表达真实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在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个人视角与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忻东旺常以自身的创作实践为示范,向学生直观呈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他强调艺术家要保持对生命的敏锐感知,通过不断探索与反思,将个体的艺术语言与时代语境相结合。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认为艺术家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还应具备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自觉。
这一版块通过教学视频、教学手稿和未完成的作品展示,深入呈现忻东旺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这一部分,观者能够感受到忻东旺如何用双重方式影响学生——以“身教”展现艺术创作的热情与严谨,以“言教”引导学生发现自我,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创作者。他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为当代艺术教育树立了宝贵的榜样。
“直面形象”展厅
“言传身教”板块重点作品
《融冬》
布⾯油彩 160cm×130cm
2006年11月在北京平谷雕窝村创作
一双布片鞋,身着暖白色羽绒服,看上去很暖和,但老贺说里面装的是鸡毛。我顿时为他打了个寒颤[…]比起老贺,老陈穿得暖和的多[…]但老陈的脸上却有散不尽的寒意[…]我本想捕捉些受城市影响较强地域农民的精神面貌,如期而至的却是这冬日的孤寂。
——忻东旺创作笔记
《项链》
布面油彩 100×80cm
2005年创作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城关镇
《晋祠写生-女医侍从》
布⾯油彩 160cm×80cm
2010年8⽉创作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
在中国画或者所有的线性绘画中,外形是最显著的语境,可是在油画中,内外是要同时关照的,因而结构立体塑造和笔触成为了内外联合的有机体。这在写实性油画的历史与传统中都曾有过不同的侧重与偏向性。比如古典重外型、巴洛克艺术与印象派艺术重内塑等。这些都取决于当时的艺术思潮与理念,都为我们中国的油画研究和吸收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有一种优秀的艺术营养,在西方油画中是不明显的,那就是“笔意”。这是中国艺术的表现语境,与此对应的是西方油画的笔触,笔触与笔意的差别就在于笔触是客观自然的用笔行为,而笔意则是主观的表现意趣。虽然在实践者中这二者没有绝对的分别,但在艺术理念上确是泾渭分明的。把东方艺术的“笔意”理念融入到油画的笔触塑造中是我的写实油画中的又一个重要的意识。
我意不在要颠覆已有的学院写实体系,而是希望能够在西化的造型训练中,注入中国意象精神的基因,使中国的写实艺术“身心健康”。而营养品就是那些散落在中华大地的古代遗存。
——忻东旺文章《得意忘形》
2013年
《列宾故居》
布面油彩 60cm×50cm 2012年
创作于俄罗斯
芬兰湾阳光足,树皆势态不寻常,高高地生长,像巨人在听海……房子是三层木结构,画室摆设依旧样,沙发看起来舒适,仿佛刚刚有人起身离开。书房弧形玻璃窗,想像列宾的目光曾多少次由此穿过日出日落狂风暴雪而伸向远方。
同行的导游说,从前,逢周四会有列宾的朋友们来聚。他们是托尔斯泰、夏里亚宾、高尔基、叶赛宁等俄罗斯的文化人。
那天,我和东旺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画这幅画。空气安安静静,小花含蓄地开,树继续向上,孩子们在小河边的树林里玩……
——张宏芳的笔记
(列宾故居位于圣彼得堡芬兰湾海岸线上的一个村镇上,距离圣彼得堡市区45公里。俄国著名画家伊利亚·列宾(1844-1930)在这处寓所度过了人生最后的30年。)
/ 展览现场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忻东旺艺术年表 /
直面形象
——忻东旺绘画教学研究展
/ 展览时间 /
2024年12月1日—2025年2月12日
/ 展览地点 /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5米层中厅、26、27展厅
编辑:王璐 | 主任编辑:吴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