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博物馆 马文涛
我们最近研读了一些关于辽西走廊、辽西古廊道和朝阳交通的书籍,如王绵厚先生的《东北古代交通》、崔向东教授撰写的关于辽西走廊与辽西古廊道国家课题成果、施展教授的《枢纽》、郝向东老师的《朝阳古今交通》等。下面我通过“辽西走廊”概念的提出、辽西走廊与辽西古廊道介绍、辽西古廊道四条路线、朝阳在辽西古廊道上枢纽之城地位形成的原因、朝阳在古廊道上的典故与地位、古廊道的研究意义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下读书心得。
一、关于辽西走廊概念的提出
1978年9月,费孝通先生在全国政协民族会议上首次提到“走廊”一词。1981年12月,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座谈会上,费孝通先生首次将东北地区纳入地域板块和走廊视角。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相关理论是:中国已形成藏彝走廊、西北走廊、南岭走廊、武陵走廊、古苗疆走廊、辽西走廊、东北亚走廊七大走廊分布格局。
二、辽西走廊与辽西古廊道
2012年,崔向东教授发表题为《辽西走廊变迁与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一文,首次将费先生未明确命名的东北民族走廊认定为辽西走廊,并以民族走廊的视角对辽西走廊的地理范围、所含通道以及民族迁徙、文化交流情况进行了论述。
辽西是一个区位人文地理学概念,是历史的地理枢纽。从地理位置上看,主要指燕山山地以北,西拉木伦河以南,医巫闾山以西和七老图山以东的广大区域。从行政区划上看,主要包含现今的辽宁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四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赤峰市和河北省东北部的承德市。这一区域从古至今都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重要交通孔道,游牧、渔猎、农耕多种文明在此交汇、融合、共生。
基于此,相关专家对辽西地域所包含的古廊道情况做了进一步考证,认为从中原进入东北主要包含四条孔道,分别是:古北口道、卢龙道、无终道、傍海道。这四条孔道虽开发于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但在东北与中原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经贸往来以及边境控制等方面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因子,时至今日辽西走廊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辽西古廊道四条路线
1.古北口道:古北口(北京密云)—承德-平泉--平刚(凌源安杖子城址)—柳城道;
2.卢龙道:卢龙(秦皇岛喜峰口)—平泉--白狼(喀左黄道营子古城遗址)—柳城道;
3.无终道:无终(天津蓟县)--令支(迁安)--平刚--柳城道。
4.傍海道:傍海道由蓟出发,经无终、令支(河北迁安)东行至临渝关(山海关),后沿渤海海岸向东北到碣石(今绥中)然后行经兴城-锦州进入辽东。傍海道在春秋以前已经出现,但由于所经地势低平,多次发生海浸,大片陆地和城邑“为海所渐”。因此,在辽代以前,人们到达碣石后,转从碣石逆六股河而上,抵达大凌河流域的白狼城,再从白狼城沿大凌河到达平刚、柳城。辽金时期,傍海道锦州段移民不断增加,道路日渐畅通。明清时期,傍海道成为东北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地位十分重要。
四、朝阳在辽西古廊道上枢纽之城地位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朝阳境内由两座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斜列山脉即努鲁尔虎山和松岭山构成。大山之间夹有平原,成为了行路时避免翻山越岭的唯一道路。大小凌河穿过,给过往之人提供了必备条件,宜居且有水源。
2.人口与聚落的形成
朝阳自红山文化时期就开始有农耕生活,从夏家店下层时期开始,经济形式从以游牧经济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聚落的形成使得人口基础充足。有了人口,有了固定的生活就会有贸易往来和需求,经商之人就会从中原和东北亚等地前来与当地人贸易,于是形成了丝绸之路,成为了古廊道上的重要结点。大凌河两岸原古居民对这一区域一段路一段路分段开发后并串联,为辽西古廊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中心城邑的四面通达
战国时期,燕辟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五郡之间有道路相通。右北平郡治所在平刚,平刚即为现在凌源安杖子城址。其左接渔阳,位处右北平郡、右联辽西郡,是五郡进入东北区域的交通中心。秦汉时期,柳城成为辽西都尉的治所,辽西郡人口居五郡之首,柳城西通平刚,东达襄平(辽阳),在右北平和辽东郡之间具有显著的交通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阳是三燕都城龙城,唐代朝阳不仅是营州治所,而且还是平卢节度使驻地,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此时的朝阳也是丝绸之路的东部枢纽,交通枢纽地位达到顶峰。辽代,在朝阳建立州府,兴中州升为兴中府,大凌河谷道的交通和地位逐渐发展起来。金元时期,不断完善辽西走廊驿站递铺设置,关内外形成了通衢大道,朝阳地区也分布着较多驿站,东北地区交通枢纽地位逐渐减弱。明初,北方多战事。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将大宁都指挥使司所辖地区赐予兀良哈三卫。此后,朝阳地区变为牧场,沿大凌河谷入关道路逐渐荒废。清朝康熙年间,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建成之后,承德成了清代的第二政治中心。从北京出古北口,经承德、朝阳,东去盛京的道路成为清帝东巡的主要御道。
4.大型战争的促使
东周时期,北方山戎部族多次进攻齐燕等大国。三国曹操为了消灭袁氏的残余势力。三燕时期,慕容鲜卑为了开拓疆域,多次出兵,逐鹿中原。隋唐十次东征高句丽等。这些战争都途径朝阳,由于战争的原因,军马队伍需要安营扎寨、粮草供给,所以途径之地要有城池,这也促成了朝阳辽西古廊道上重要城市的形成。
五、朝阳在古廊道上的典故与地位
朝阳在辽西古廊道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而且是这些典故中重要的交通驿站。商周时期,肃慎向周王朝贡“楛矢石砮”,途径朝阳。殷人箕子在受周武王礼遇后,因不愿侍奉西周而带领族人东迁,在朝鲜半岛建立了箕氏朝鲜政权,途经朝阳。春秋时期,齐桓公伐山戎、孤竹和屠何等,由无终经迁安或卢龙进入青龙河,后至大凌河,抵山戎腹地,击败山戎、“斩孤竹”,走的就是辽西古廊道,在朝阳地区留下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燕王东逃,途径朝阳。曹操征伐乌桓至柳城,记载了著名的白狼城之战,在凯旋的路上写了《观沧海》一诗,途径朝阳。凌源金代天盛号遗址,作为东北发现最早的石拱桥、“关外第一桥”,位处卢龙道上,也说明朝阳区位交通的优势。
六、研究意义
辽西古廊道不仅是中原进出东北地区的必经之路,而且还是通往东北亚地区的咽喉要道,是重要的国际通道。辽西走廊作为东北亚走廊的延伸和拓展,是连接中国与东北亚之间关系的桥梁。这些交通走廊作为边疆控制、经济一体化、族群迁徙、文明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阳作为辽西走廊的核心城市,东北亚走廊互鉴开发、民族走廊形成的交汇点,对我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分享者简介
编审:市总宣传教育和网络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