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珍贵文物资源 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甘肃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纪实

文化   2024-10-10 21:42   甘肃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西北至东南跨越1600余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自古以来,多民族在此交往、交流、交融,东西方文化在此互鉴、融汇、发展。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甘肃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位于文物大省之列,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省博物馆也因此得天独厚,收藏颇丰。自1939年建馆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始终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保护和有效利用文物资源为己任,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为目标,以创新精进博物馆职能工作为抓手,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甘肃省博物馆人气火热,参观者络绎不绝

加强设施建设 提升服务功能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甘肃省博物馆迎来了85周年华诞。从早期的硬件设施缺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力量单薄、公共服务单一、展厅门可罗雀,到现在基础设施设备不断提升、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行业领先、文博专业人才济济,博物馆文化服务广泛深远,展厅一派门庭若市的盛景。甘肃省博物馆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草创到完备,从学步到一流,历经85个春秋,逐步成为一座藏品丰富、特色鲜明、全国著名、西部一流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截至目前,已收藏约8.9万件重要文物资源,展厅五个基本陈列长期展出文物约2000件,每年策划举办10多个不同主题和类型的临时展览,年开放天数均在300天以上,年接待观众量突破200万人次。2021年初,甘肃省博物馆扩建工程获批立项,建成后馆区建筑面积将达到7.5万平方米,展览大楼面积将增至4万平方米,展厅硬件设施设备更加完备,功能分区更加科学合理,观众接待能力将大幅提升。
85年来,甘肃省博物馆励精图治、求变创新,扎实有效地推进文物收藏、保护与研究,策划推出精品展览、社教研学活动、博物馆文创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宣传活动,各项事业得到了巨大提升。特别是在文物科技保护、智慧博物馆建设、陈列展览策划、文创产业发展、文化传播和志愿者服务创新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为弘扬和繁荣甘肃地方文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2008年被列入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2012年,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2015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22年,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强化文物保护 筑牢发展根基

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物,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财产。建馆以来,甘肃省博物馆深刻认识到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和承载的重要价值,始终将文物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严格按标准和程序持之以恒做好藏品的征集、认定、定级、建档、建账和保管工作。基于办馆宗旨、发展定位和地域文化特色,多渠道增加藏品入藏总量,持续加强革命文物、重要印记物证、现当代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藏,逐步构建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藏品体系。八十多年来,通过考古发掘、社会征集、划拨移交和各界捐赠,已拥有藏品资源近8.9万件(组)。其中,文物藏品67320件(组),包括国宝级文物16件(组)和一、二、三级珍贵文物52193件(组)。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丝绸之路遗珍;从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古籍善本,再到近现代的革命文物、“四史”文物、“陇原记忆”印记物证、当代艺术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有丰富的收藏。

坚持“保护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甘肃省博物馆不断引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改善藏品保管环境,同步增强藏品保存环境的监测、评估和控制能力,加大文物本体保护、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力度。近十年先后实施各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50余项,申报获批5项国家专利,文物科技保护能力和队伍力量显著提升。2015年起,陆续建成纺织品文物保护和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工作站、国家级古籍保护中心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国家文物局彩陶文物鉴定实训基地以及彩陶文物保护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国内同行单位广泛开展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的交流与合作,在扎实做好本馆藏品科学保护的同时,指导协助省内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专业平台优势更加凸显。2014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在国内率先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以此为契机,甘肃省博物馆积极申报实施近10个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持续推进藏品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展览数字化采集和信息资料留存。目前已完成近2000件馆藏文物的高清数据采集,领先于国内多数同行单位,为藏品的后期研究、展示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也为推动文物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做好铺垫。

深化学术研究 夯实工作基础

编著出版多部学术专著
博物馆要实现创造性发展,藏品资源要实现创造性转化,离不开基于特色馆藏的学术研究。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坚持“学术立馆、科研强馆”,围绕文化交流交融的关键词,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强化文物基础研究和文物承载的黄河文明、丝绸之路文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专题研究,充分挖掘馆藏文物背后承载的人物和故事,探索原委、厘清细节,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打造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民族精神标识提供实证依据。近十年来,申报实施省级以上课题46项,已结项31项,专业技术人员出版专著、馆藏文物图录、论文集等5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50余篇。尤其在史前彩陶、丝绸之路相关文物、佛教艺术、西夏学、简牍学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获得国家出版奖2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同时,甘肃省博物馆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1996年,创办《陇右文博》内部刊物,至今已刊发78期,收录专业论文近1000篇,总印数9.3万册。刊物全面反映我省乃至西北地区文博考古事业各个领域的工作,特别突出文物考古新发现和新成果,为国内业界公认的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地表现甘肃地区文博行业动态的学术刊物,获得了文博业内人士的信任与支持,为活跃文博战线的科学研究风气,扩大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举办“纪念铜奔马发现50周年研讨会”“史前文化与黄河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10余场,承办国家文物局“彩陶文物鉴定研究培训班”、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人员内部考核及全省文博单位专业人员中国古代玉器鉴定研修班培训,每年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10场以上学术讲座,组织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活动100余场,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措并举带动业务人员多做科学研究,多出学术精品,进而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和文创开发资源。

2024年6月,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开业,打造集展览、书店、餐饮和文创多元业态分布的文化创意复合空间

参加央视《国家宝藏》节目

创新业务模式 盘活文物资源

“甘肃·让文物物活起来”系列展览“‘我们’的生活记录——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近期开展
以展览打造地域文化标识。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最独特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建馆以来,特别是免费开放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优势,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形成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陈列体系,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目前常设“甘肃彩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和“红色甘肃——走向一九四九”五个基本陈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构思独特、制作精良,均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为持续丰富展览供给,甘肃省博物馆在定期提升基本陈列的同时,加强精品原创展览策划实施,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展览。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共举办临时展览近250个,策展水平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成功推出“丝绸之路”主题的系列展览“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相映成辉——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茶马古道——西部八省区联展”“对话与交流——十三省市区馆藏精品文物展”等临时展览10余个,系统展示“丝绸之路”文明;阶段性总结展示文物收藏工作和成果,相继策划举办“甘肃省博物馆新征集文物展”“积微成著任重道远——甘肃省博物馆建馆80周年征集文物展”“踵事增华——甘肃省博物馆征集藏品成果展”,让更多收藏于库房的文物与观众见面,提高藏品利用率和展出率;自2018年以来,发挥省级大馆龙头作用,依托甘肃省博物馆协会和甘肃博物馆联盟,联合省内各级各类博物馆,整合盘活省内各馆藏品资源,以“专题文物展”“国宝省亲”“人与自然”等为主题,成功打造“甘肃·让文物活起来”系列品牌展览,将甘肃文物反映的史前文明、黄河文明、丝路文化和秦汉文化等特色文化进行立体化、多元化的表达和展示。目前已成功推出“落花·流水——甘肃彩陶艺术展”“触目皆琳琅——甘肃古代玉器特展”“‘我们’的生活记录——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等专题文物展6个;“国宝省亲”系列展览每年遴选文物送回出土地展示;“人与自然”系列科普巡展配合科普讲座,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动物保护意识。“甘肃·让文物活起来”系列品牌展览多次入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及文博行业热门展览。坚持“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走出去”的宗旨,展览不仅长期在省内巡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化,而且借助中国博物馆协会各类专业委员会及区域性联盟平台,积极向外省各级各类博物馆推介。目前已在全国10多家博物馆展出。
以文创带动文物“活”起来。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工作启动于2013年。2015年初,与社会力量联合正式成立了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积极推进文创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市场推广。2016年,被列为全国首批文创试点单位。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立足我省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地域文化特色,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应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以“创意+功能”有机融合为设计理念,不断研发推出兼具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多层次、高品质文创产品。截至目前,已推出“琉云璃彩”蓝莲系列、“太初有光”彩陶系列、“神马来了”铜奔马系列、“馆藏文物”系列、“红旗漫卷”红色系列、“吃了个文物”文创食品系列以及“绒化博物馆”系列七大系列100多类1000余款产品,采取“线上+线下”的联动模式进行宣传推介和立体营销。经过十年的积累,已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甘博文创品牌,文创产品多次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文化创意产品推介活动中斩获奖项。
2022年,“马踏飞燕”文创玩偶爆火出圈,被评为年度文博行业十大热点事件,近百家媒体先后进行专题报道,一跃成为文创“顶流”。甘肃省博物馆趁热打铁,继“绿马奔奔”卡通IP形象后,基于馆藏特色文物原型,又接连提炼设计推出“鲵娃娃”“牛哞王”“大脸懵”“天外飞仙”和“甘肃(不)土特产”等IP形象,持续开发多款毛绒玩具文创衍生产品,掀起一阵阵抢购热潮。今年上半年,馆区打造文化创意复合空间——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一开业即成网红打卡点,销售的“甘肃(不)土特产”系列毛绒文创产品,又一次制造出消费热点,有效提升了甘肃地域文化影响力和甘肃省博物馆的知名度,成为业界以文创带动文物“活”起来的成功典范。
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坚持“文创+”模式,多方位开展跨界合作。2016年在展厅内正式开设文化创意产品商店,打造成观众参观展线上的最后一个展厅,全面展示销售原创文创产品。2017年“甘肃省博物馆文创商店”入驻兰州中川国际机场。2018年入驻敦煌国际机场。2021年“双十一”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运营,同步尝试开展“数字艺术品交易与收藏(NFT)”。2019年起,与兰州中心、万象城等大型商场联合打造主题文化概念空间,经常性开展“国潮”主题活动;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合作落成“驿邮极光”主题邮局,制作主题函件信封和纪念邮票;与肯德基携手打造西北地区首家“丝路如意”主题餐厅,定期举办社会教育活动;与兰州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名开发地铁票卡,推动博物馆文化和轨道交通品牌文化建设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兰州国际马拉松大型赛事活动,定制纪念门票,设置文化体验区……通过频繁在公共消费场所和大型赛事、会议现场装点馆藏文物的元素和丝路文化元素,进一步树立文化品牌形象,引领文旅消费需求新方向。2023年,“打造文物IP,焕活博物馆发展新动能——甘肃省博物馆品牌塑造与传播”获权威赛事“长城奖——文旅好品牌”案例征集大赛景区及博物馆品牌优秀案例奖。
以新媒体扩大文化传播。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力量的强化,甘肃省博物馆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拓展到线上,通过“云展览”“云教育”“云课堂”“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数字服务,打造甘肃省博物馆文化现代传播矩阵,逐步构建了全域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宣传体系。近年来,策划制作《万里千年》《梦回千年——画像砖上的河西走廊》《国之重宝——淳化阁帖》《漩涡里的时光》《汉塞烽火》《专家讲文物》等多个反映藏品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短视频。其中《一千四百年前的河西,应该是一线城市吧》《国之重宝——淳化阁帖》分别荣获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文物好新闻网络(媒体融合)类文物好新闻推介作品”“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精品推介项目”。2019年首次设计推出文物元素网络表情包,全网转载媒体超过300家,累计点击量超过1亿人次,成为我省首个阅读量过亿的文化类融媒爆款产品,并荣获由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2020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精品十大推介项目”;联合多个平台开展各类公益直播近百场,累计观看约3000万人次,有效延展了博物馆文化传播范围;开发“三维文物数字化”“心中的旗帜——红色文化在陇原”等微信应用小程序、《百件革命文物 追寻红色记忆》文物数字化手册等多款融媒体宣传产品,实现个性化的文博资源在线共享;探索博物馆文化与电竞娱乐相互赋能途径,参与游戏开发、承办电竞比赛,将博物馆文化元素植入游戏之中,唤起年轻观众对博物馆的浓厚兴趣;2021年,建成线上数字展厅,定期对原创临时展览进行网络虚拟漫游展出,文化传播途径更加灵活多元;2024年,全面改版升级官方网站,突出文物数字共享、文化产品线上体验和文博信息宣传功能,不断拓展“云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此外,积极参与《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简牍探中华》《国宝说黄河》等知名电视节目录制,借助权威媒体影响力进一步提高馆藏文物和地域文化知名度与吸引力。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甘肃省博物馆自媒体平台传播力、影响力和文化宣介能力整体大幅提升。目前,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累计阅读量逾3000万,关注量近250万,官方微博长期位居全国政务微博文化榜前十,2020年、2022年连续荣登“全国文博十大影响力官微”榜和“全国十大博物馆微博”榜。2022年,铜奔马相关数字媒体产品荣获光明网举办的“用数赋智 助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案例“文化脉动”赛道最佳创意案例;2023年,《铜奔马》动画主题MV入围“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荐”作品,并获国家广电总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暨展播活动优秀作品;2024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上,甘肃省博物馆同国内7家博物馆荣获“年度文化科技创新博物馆”荣誉。

拓展社会教育 提升开放服务

“丝路小课堂”社会教育活动
长期以来,甘肃省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寓教于乐的优势,发挥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以及公民素质教育“终身课堂”的社会教育功能,围绕陈列展览和主题宣传活动,策划、组织、延伸教育活动。经过多年积累,成功打造“少儿书画大赛”“百名儿童探索中华文明”等品牌化少儿活动项目和“金城尕娃梦想季”“我在甘博修文物”等特色研学旅游项目,以及“丝绸之路上的衣食住行”“丝路学史大课堂”等特色青少年博物馆课程。其中《小小一张纸 承载大历史》《传情达意的远古乐声》《一滴水的秘密》等校外课程被评选为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案例”;2021年“丝路学史大课堂”研学旅游项目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博物馆研学旅游特色项目”。2022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将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拓展到香港,与香港胡兆炽中学联合开展“丝路甘情”线上博物馆游览活动、主题展览展播等,增进香港青少年对中华文明和丝路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同时,深入开展文化“四进”活动。不断深化“馆校共建”合作机制,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学校组建“文博班”,进行双师课堂在线课程共享,平均每年进校园开展馆校共建课程100次以上,参与师生近万人。设立“文博学堂”,联合甘肃省老年大学围绕差异化公众教育进行积极探索。2013年起,每年开展长达一个月的“流动博物馆”工作,将展览和主题活动送进社区、企业、军营、学校、农村和民族地区,推动博物馆文化进入广场、商场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推进文化惠民和基层服务,在更广阔的空间普惠于民,塑造新时代博物馆的良好社会形象。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持续深入,吸引了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积极参与到博物馆事业建设。2008年,甘肃省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成立,至今已有5600余名国内外友好人士加入团队,现有志愿者1173人,从6岁的“小小志愿者”到近70岁的古稀老年,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甘肃省博物馆在全国首创了以“督导志愿者的服务态度、讲解质量,培训新志愿者”为宗旨的博物馆志愿者讲解督导服务制度。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奖励机制,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从最初的讲解、咨询发展到今天包括讲解、咨询、志愿者培训、外展讲解、社会教育活动、论坛讲座一系列服务领域。时至今日,志愿者团队已成为甘肃省博物馆公益服务的主力军,志愿服务也在全国树立了标杆,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个人多次荣获全国和全省志愿服务相关奖项。
文旅融合的浪潮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观众带到了博物馆。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观众量增幅明显。2019年接待观众总量138万,是免费开放前观众量的3.5倍;2023年观众参观量达207万,较疫情前最高年接待观众量增长50%;今年上半年观众达110万,比2023年同期增长45.5%,暑期观众量近70万。甘肃省积极应对“博物馆热”带来的接待压力,坚持“人性化、智能化、便捷化、信息化”的服务理念,逐步构建博物馆智慧文旅服务体系,实现参观和活动在线预约预订、游客实时统计、智慧化导览导游、观众意见及时收集和反馈,提供定制化人工讲解服务,加强对社会人士展厅讲解的指导和管理。在暑期延时开放,同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扩建工程项目实施,不断改善参观环境,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
深化对外交流 促进文化互鉴

“丝绸之路”数字展赴俄罗斯展出

展览大楼
甘肃省博物馆每年接待大量外宾和外籍游客,向其生动展示中华优秀文明和甘肃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会客厅和重要的文化展示窗口。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紧扣国家文化外交大局,立足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交流合作,打造甘肃文物外展精品。自2016年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办以来,连续承办六届博览会文化年展项目,多角度、全方位反映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基于智慧博物馆建设成果,完成“丝绸之路文明”“金城揽胜图”“黄河之滨也很美”等多个数字化展览,输出俄罗斯、埃及、约旦、尼日利亚、蒙古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累计参观量10万余人次,为海外观众在家门口了解、理解中华文明创造机会。积极参加“中国文化周”、“甘肃文化周”、友好城市纪念活动等外访活动及“中国文化和旅游IP授权展”等大型展会,参与主管部门牵头举办和国内同行单位举办的出境展览,将彩陶文明、秦汉文化、丝路文明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展览和文创的形式送出国门,实现甘肃文化、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不断扩大甘肃文化和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在“走出去”的同时,多次引进“汽车展览——美国的车文化”“天才狂想曲——毕加索与达利的版画艺术视界”“两端——海上丝路的中国与英国”“神人之约——中非珍稀艺术面具展”“香远溢清——巴基斯坦犍陀罗艺术展”等优质境外展览,与友好国家联合办展,为国内观众了解海外文化提供便利。
多年来,甘肃省博物馆积极开展科研、文物保护利用和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借助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国际合作联盟、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等国际性行业联盟,不断拓展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广度;以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高峰论坛和文化对话会的方式,持续增加对外交流的深度。
砥砺前行创未来,提质创优谱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甘肃省博物馆将认真总结85年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秉承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传承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履行好服务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责任,发挥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加强文化交流与互通,讲好“丝路故事”“甘肃故事”“中国故事”,更好地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丨甘肃日报(文/何雅云 黎李 周飞飞 曾俊一
编辑丨甘小博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门票实行免费预约制度,请在菜单栏“门票预约”处进行预约,欢迎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