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人气火热,参观者络绎不绝
开展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物,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宝贵财产。建馆以来,甘肃省博物馆深刻认识到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和承载的重要价值,始终将文物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严格按标准和程序持之以恒做好藏品的征集、认定、定级、建档、建账和保管工作。基于办馆宗旨、发展定位和地域文化特色,多渠道增加藏品入藏总量,持续加强革命文物、重要印记物证、现当代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藏,逐步构建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藏品体系。八十多年来,通过考古发掘、社会征集、划拨移交和各界捐赠,已拥有藏品资源近8.9万件(组)。其中,文物藏品67320件(组),包括国宝级文物16件(组)和一、二、三级珍贵文物52193件(组)。从白垩纪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从商周以来的青铜器、陶瓷玉器到汉唐丝绸之路遗珍;从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丝织品、绘画、古籍善本,再到近现代的革命文物、“四史”文物、“陇原记忆”印记物证、当代艺术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有丰富的收藏。
坚持“保护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甘肃省博物馆不断引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改善藏品保管环境,同步增强藏品保存环境的监测、评估和控制能力,加大文物本体保护、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力度。近十年先后实施各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50余项,申报获批5项国家专利,文物科技保护能力和队伍力量显著提升。2015年起,陆续建成纺织品文物保护和金属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工作站、国家级古籍保护中心甘肃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国家文物局彩陶文物鉴定实训基地以及彩陶文物保护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与国内同行单位广泛开展文物保护修复相关的交流与合作,在扎实做好本馆藏品科学保护的同时,指导协助省内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专业平台优势更加凸显。2014年3月,甘肃省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确立为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在国内率先开展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以此为契机,甘肃省博物馆积极申报实施近10个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持续推进藏品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展览数字化采集和信息资料留存。目前已完成近2000件馆藏文物的高清数据采集,领先于国内多数同行单位,为藏品的后期研究、展示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也为推动文物数据资源的共享共用做好铺垫。
深化学术研究 夯实工作基础
2024年6月,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开业,打造集展览、书店、餐饮和文创多元业态分布的文化创意复合空间
参加央视《国家宝藏》节目
拓展社会教育 提升开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