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灯 | 密祉元宵灯会有哪些“讲究”?

企业   2025-02-11 12:58   云南  


春和景明山川秀,万民同乐歌舞中。正月十五将至,被誉为“东方花灯狂欢节”的密祉元宵灯会又将开启。灯会起源何时?背后有何传说?有哪些花灯民俗表演?




相传在南诏时期,西宫皇后是个喜欢娱乐的人。新春佳节,她主张用花灯来欢庆新春,于是安排宫女用竹篾扎了一个大脚女人,可巧的是正宫皇后长着一双大脚,在太监的挑唆下,正宫皇后大发雷霆,调动本宫护卫队与西宫展开了一场战争。

当时南诏王不在,西宫势弱,寡不敌众,一直往南节节败退。西宫残部退至弥渡密祉太极顶时,前无去路,后有追兵,部分勇士纵身跳入峡谷,为主捐躯。紧急关头,南诏王得知实情,发急令招安。西宫所余部下回到弥渡,遂踏歌欢庆,时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大放花灯,这一习俗流传至今,由此,正月十五、十六便成为密祉的花灯盛会。 


这是关于密祉元宵灯会的传说,其真实准确性已无从考证。密祉元宵灯会历史悠久,县内现存的文史典籍和地方志中有关于这一民间民俗活动的历史记载,从历史变革上来看,密祉元宵灯会可以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



源于明朝屯边

唐南诏时,密祉文盛街就已是滇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密祉各村的始祖大都是明洪武年间或随沐国公(沐英)开滇后屯垦戍边的将士,或是开疆移民聚族而居实行“民屯”的两湖、江浙人士,他们都带来了原居住地的小曲及元宵灯节这一汉文化习俗。

从始祖到密祉的六百余年中,密祉纳百川而不拒。南来北往的赶马哥和生意人哼唱的小曲,密祉人到周边各县各地区做匠艺带回的民歌小调、弥渡坝区花灯曲调和剧目的传入等等。这些风格迥异的曲调争奇斗艳于密祉这一神奇的土地上,相互融合,相互吸纳,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交汇、独树一帜的密祉花灯这一样式。


灯会始于道光

有关材料佐证,密祉的花灯演唱活动始于道光,普及于光绪中期。清光绪甲申(1884)年,为赈济安抚咸丰、同治年间因社会动乱致死的士卒和无辜百姓之阴魂,地方缙绅杨景修首倡,密祉的乡绅、文人配合举办了太极顶首届庙会,在会上耍龙舞狮唱花灯。

之后,密祉又建盖了大寺各殿宇,为庆贺玉皇阁、王母阁、关圣殿、子孙殿的竣工及佛像开光,各村出灯班,在正月十五天官诞日在大寺前玩灯庆贺,以示人神共喜,自此后,年年如此,百余年来愈演愈盛,经久不衰而成为今日的密祉元宵灯会。



如今的密祉已是“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的“花灯之乡”。每年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密祉境内掀起一年一度的花灯狂欢热潮。数十支灯班在密祉大寺前的花灯广场集中展演并沿大寺街巡游。群龙翻腾,雄狮狂舞,鼓乐喧天,灯海人潮,万民同乐。男人忘情跳,女人尽情崴唱的壮观场面,无不令人啧啧赞叹。



密祉人将密祉花灯称之为太平花灯或子孙灯。

所谓太平花灯,是百姓在岁末年初感谢上苍眷顾,使已过之年喜获丰收,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所谓子孙灯,采用的是灯头轮流制度。从清光绪中期至民国年间,掌控整个灯班的总灯头必须是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时代更迭后,灯头人选演变为由上一年生男添女的家长承担,总灯头由所有灯头共同推荐。灯头产生后,召集本村灯头户主会,搭建玩灯班子,公布本村玩灯的规模、计划,同时抽调人员分派任务,指定负责送达灯帖、募集财物、灯彩扎裱、排练花灯等的召集人,各司其职负责当年上会花灯各类事宜。


子孙灯是祖先崇拜的独特方式,是人类传承的心灵写照。太平花灯则寄托着祈神祈年,希冀保护的心理诉求,两者皆是密祉元宵灯会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崴花灯

密祉花灯最大的特点是在动作上讲究,也就是“崴”,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除崴之外还有转、跳、扇花、手巾、鼓舞、龙舞、霸王鞭、灯笼舞等数十种。传统的舞龙灯,狮子抢绣球,上下翻飞、前后跳跃让人眼花缭乱;滑旱船、扇子舞、十大姐崴来扭去,其中不乏老年人,但其动作绝不逊色于年轻人。


图片


密祉花灯的角色扮相

花灯的角色扮相丰富有趣,但最主要的却分为四种,分别是“小七姑娘”、“大脚婆”、“花鼓佬”和“白鼻子”。在花灯队行进的过程中,一般由“小七姑娘”表演,也可由“花鼓佬”领舞领唱,“大脚婆”跟着边舞边唱,“白鼻子”则在舞圈外围手拿蚊帚伴舞且维持表演秩序。


图片


“小七姑娘”为女角,一般梳高髻(后期有部分改为梳辫子)、戴勒子,穿姊妹装(多为衣粉色、裤果绿色),脚穿绣花鞋,手持手巾、扇子或遮阳伞。




“大脚婆”在传统习惯中多为男扮女装,头梳高髻,戴勒子,身穿彩色绸缎姊妹装,且为镶宽边的“旗装”式,右手持扇,左手握手巾,也有的手持长杆烟锅,富有时代特色。如今,男扮女装越来越少,但其角色表演已流传下来。




“花鼓佬”则是打包头,穿对襟衣裤,罩黑褂(红、黑、白色都有),穿麻鞋,身背花鼓(用竹篾扎制纸糊而成的腰鼓),上画彩色图案,两头系彩带,左手持小勾锣,右手握小木棒边舞边走。



“白鼻子”是必不可少的男角,也是“过街灯”中的小丑,头戴白毡帽,画大白鼻子和大嘴,穿蓝布长衫,前襟挂于腰带上,裤脚一边高一边低,并在露出的脚脖子上用墨汁涂抹一些圆圈,让人感觉邋遢又可笑,手持一支蚊帚边走边舞,走在演出队伍的外围维持演出秩序。



密祉元宵灯会是一个完整的民俗过程、一个祈求人寿年丰的过程。整个灯会是全村齐出力、团结协作的过程。分为扎灯、接灯、灯坛演出、上会展演、谢灯五部分。上会的灯班,除个别灯班有所变动外,各灯班行进时的队伍排列顺序是有讲究的,依次为:横标(灯班名称),扁灯、桶灯、花瓶灯等扎裱灯彩,吉祥图腾,龙、狮或凤引麒麟,各类花灯歌舞,装扮成古代贤人达士的“地戏”,最后是“簸箕灯”即“大脚婆”闹灯。




扎灯

每年正月初四、初五,灯头们就会商议此次灯会要几条龙几头狮? 扎裱几盏彩灯? 排几场歌舞及折子戏? 密祉元宵灯会脱胎于社火(会火)花灯,各灯班必须按以下六个内容扎裱和出灯。

1、灯彩:扁灯(又名国字灯)、桶灯、花瓶灯、宫灯莲花灯等,其意是祈天下太平,国家统一,社稷稳,人民安。

2、吉祥图腾:龙、狮、凤、麒麟、彩船、蚌壳、白鹤等。其意是吉祥物震慑邪恶,天降祥瑞,除凶趋吉。

3、地戏:化妆成古代贤达,彰显诚信仁义道德。节目如《关公保皇嫂》、《桃园三结义》、《国凰送妹》等等,装扮者骑马、乘轿或行走于灯班中。

4、杂技: 高跷、云高台。

5、歌舞:用花灯小调作伴奏的花灯歌舞,大脚婆的“簸箕灯”。

6、花鼓及折子戏:此类节目一般只在庭院表演,不参加过街灯展演,如《陈舅接妹》、《竹林捡子》等。



图片


各村灯头根据以上内容,结合本村实力,决定扎裱数量和节目排练什么。扎裱出的各种灯彩和吉祥图腾是当地扎灯人梦的创作、情的宣泄,他们将才华和理想融入扎裱之中,愉悦了观灯者,快乐自己。


接灯神 

接灯神日,按本村古规,夜幕降临时,灯班在主持仪式的斋公带领下,抱上公鸡,抬上三牲祭品,从本村祖祠或设有灯坛的地方出发,期间不得敲锣打鼓、耍龙舞狮、唱跳和喧哗。偃旗息鼓后行至村外接灯处的井边或龙潭边,待众人齐齐跪下之后,斋公献上三牲及灯、香、花、水果,行礼请仪式。随后,报吉利的长者提灯高声报迎请灯神吉利,吉利毕,抱公鸡行点光礼,“点光”时边点边说祝词,如“点龙头,子孙出来代代侯;点龙脖,子孙个个入大学;点龙腰,子孙出来代代高;点龙尾,合村团结仁和美。”众人紧接贺道:“谢金口!” 此时代表接到灯神,则鞭炮齐鸣、鼓乐大作、龙腾狮舞,唱灯人尽情崴唱,热闹非凡。尽兴舞唱片刻后,整个灯班跟随斋公边舞边唱将灯神迎回本村灯坛。





灯坛演出 

在进入本村灯坛时也是有讲究的,灯彩进毕,龙紧随其后起舞片刻,狮作进门打场、扫场表演,再然后,花鼓佬“大脚婆”入门。最后斋公行安灯神仪式,仪式毕,圈龙卧狮于灯坛。接着,将扁灯、桶灯等灯彩置于表演区的外围,器乐声中“小七姑娘”引“鞑子”上场,圆场后退下。“白鼻子”出场插诨打岔(说一些逗趣的俚俗之语)借以逗乐观灯人,活跃灯场气氛。再后,器乐声、锣鼓声中,花鼓佬带领“大脚婆”鱼贯而上,花鼓佬居中,“大脚婆”围成圆圈舞唱,因队形状若簸箕,故称“簸箕灯”。“簸箕灯”结束,继而开演花灯折子戏,闹灯到深夜才结束。



上会展演

所谓上会,即参加密祉元宵灯会展演。元宵灯会是各村灯班百灯赛宝,云神盛会,是灯会的最高潮。在密祉人心里,上会事关本村脸面,是人力财力和艺术的大比拼。在密祉人当中有一种说法,在外务工或工作的密祉人,过年都可以不回来,但正月十五须回来参加上会出灯,这年才算过得圆满,才觉得对本村尽到了责任。因密祉村村有灯班,且参与人数众多,密祉元宵灯会会期分为正月十五、十六两天,百余年来已成古规,一般不进行更改。两天会期的热闹精彩,可使灯班充分展演而不拥挤,也使观灯者能尽情观看,沉浸式体验花灯盛宴。



灯会上的各种灯彩(扁灯、桶灯、花瓶灯、日月灯、莲花灯、牡丹花灯等等)数量众多,扎裱工艺精湛、彩画、书法较为上乘。




灯会上的传统龙的节(段)数按平年、闰年划分,一般平年耍十二节,闰年耍十三节。灯班之间有“龙抢宝”这一比赛(比耐力、比气势,时间长为赢) 。



狮舞有行进、进门、打场、收场等鼓点和舞法,看引狮人是否灵活风趣,狮与狮之间是否舞出情、舞出气势,难度如何而定好坏。




凤引麒麟和舞狮一样,有行进、进门、打场、收场几种鼓点和舞法,俗话说“愁龙笑凤懒麒麟”,舞得好的凤,有挑逗麒麟,跳跃腾空等舞姿。





花灯歌舞以服装漂亮、舞姿优美、动作整齐、声音洪亮、编排新颖为佳。




灯会上,有一个称之为“地戏”的演出节目备受人们关注,“地戏” 以选题准确、立意高、服饰得体、化妆好为佳。会有一些演员妆扮成古代社会贤达人士来走场,比如过去密祉灯里会有“刘关张”桃园结义的三兄弟走场,那是教育人们为人要讲义;会有“岳母刺字”,旨在宣传爱国情怀;还有一老者,牵牛耕田,那是《大舜耕田》,告诉人们,五帝之一的舜都这么重视农业,你也要趁春天深耕广种了吧。





最后的“过街灯”(也称“簸箕灯”)以花鼓佬带头带得好、“白鼻子” 诙谐风趣、“大脚婆”多且声音洪亮、队形变化多、头饰讲究为最好。 




跳“门户灯”

密祉花灯中的跳“门户灯”,实际上是在本村挨家挨户“搜室驱疫”的发展,是中华民族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它为每家避凶趋吉,祈福迎祥,恭祝新年里家和业兴,使该户得到心理慰藉,提供了精神动力,同时也借机会捐钱捐物,支持了灯班。





  谢灯神

谢灯神和接灯神相反,灯民们抬上所有灯彩龙狮,在鼓乐声中耍龙舞狮,尽情唱崴,行进至接灯神时的井边或龙潭边,跪地祭拜和报谢灯神吉利后,撕灯彩,蜕龙狮皮,吹灭灯烛悄声回至祖祠,堆放好龙狮和各种灯彩后,离开祖祠。至此,密祉元宵灯会才算是圆满结束。

文图 |弥渡融媒

编辑 |欧阳嘉佳

审核 |欧阳嘉佳

终审 |欧阳利兴

签发 |李武华


微弥渡
汇集弥渡资讯,传承弥渡文化,让你了解弥渡,走进弥渡,发现弥渡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