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山川秀,万民同乐歌舞中。正月十五将至,被誉为“东方花灯狂欢节”的密祉元宵灯会又将开启。灯会起源何时?背后有何传说?有哪些花灯民俗表演?
这是关于密祉元宵灯会的传说,其真实准确性已无从考证。密祉元宵灯会历史悠久,县内现存的文史典籍和地方志中有关于这一民间民俗活动的历史记载,从历史变革上来看,密祉元宵灯会可以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
源于明朝屯边
灯会始于道光
如今的密祉已是“村村有灯班,处处闹花灯”的“花灯之乡”。每年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密祉境内掀起一年一度的花灯狂欢热潮。数十支灯班在密祉大寺前的花灯广场集中展演并沿大寺街巡游。群龙翻腾,雄狮狂舞,鼓乐喧天,灯海人潮,万民同乐。男人忘情跳,女人尽情崴唱的壮观场面,无不令人啧啧赞叹。
密祉人将密祉花灯称之为太平花灯或子孙灯。
所谓太平花灯,是百姓在岁末年初感谢上苍眷顾,使已过之年喜获丰收,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所谓子孙灯,采用的是灯头轮流制度。从清光绪中期至民国年间,掌控整个灯班的总灯头必须是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时代更迭后,灯头人选演变为由上一年生男添女的家长承担,总灯头由所有灯头共同推荐。灯头产生后,召集本村灯头户主会,搭建玩灯班子,公布本村玩灯的规模、计划,同时抽调人员分派任务,指定负责送达灯帖、募集财物、灯彩扎裱、排练花灯等的召集人,各司其职负责当年上会花灯各类事宜。
崴花灯
密祉花灯最大的特点是在动作上讲究,也就是“崴”,有不崴不成灯的说法。除崴之外还有转、跳、扇花、手巾、鼓舞、龙舞、霸王鞭、灯笼舞等数十种。传统的舞龙灯,狮子抢绣球,上下翻飞、前后跳跃让人眼花缭乱;滑旱船、扇子舞、十大姐崴来扭去,其中不乏老年人,但其动作绝不逊色于年轻人。
密祉花灯的角色扮相
花灯的角色扮相丰富有趣,但最主要的却分为四种,分别是“小七姑娘”、“大脚婆”、“花鼓佬”和“白鼻子”。在花灯队行进的过程中,一般由“小七姑娘”表演,也可由“花鼓佬”领舞领唱,“大脚婆”跟着边舞边唱,“白鼻子”则在舞圈外围手拿蚊帚伴舞且维持表演秩序。
“小七姑娘”为女角,一般梳高髻(后期有部分改为梳辫子)、戴勒子,穿姊妹装(多为衣粉色、裤果绿色),脚穿绣花鞋,手持手巾、扇子或遮阳伞。
“大脚婆”在传统习惯中多为男扮女装,头梳高髻,戴勒子,身穿彩色绸缎姊妹装,且为镶宽边的“旗装”式,右手持扇,左手握手巾,也有的手持长杆烟锅,富有时代特色。如今,男扮女装越来越少,但其角色表演已流传下来。
“花鼓佬”则是打包头,穿对襟衣裤,罩黑褂(红、黑、白色都有),穿麻鞋,身背花鼓(用竹篾扎制纸糊而成的腰鼓),上画彩色图案,两头系彩带,左手持小勾锣,右手握小木棒边舞边走。
“白鼻子”是必不可少的男角,也是“过街灯”中的小丑,头戴白毡帽,画大白鼻子和大嘴,穿蓝布长衫,前襟挂于腰带上,裤脚一边高一边低,并在露出的脚脖子上用墨汁涂抹一些圆圈,让人感觉邋遢又可笑,手持一支蚊帚边走边舞,走在演出队伍的外围维持演出秩序。
密祉元宵灯会是一个完整的民俗过程、一个祈求人寿年丰的过程。整个灯会是全村齐出力、团结协作的过程。分为扎灯、接灯、灯坛演出、上会展演、谢灯五部分。上会的灯班,除个别灯班有所变动外,各灯班行进时的队伍排列顺序是有讲究的,依次为:横标(灯班名称),扁灯、桶灯、花瓶灯等扎裱灯彩,吉祥图腾,龙、狮或凤引麒麟,各类花灯歌舞,装扮成古代贤人达士的“地戏”,最后是“簸箕灯”即“大脚婆”闹灯。
扎灯
1、灯彩:扁灯(又名国字灯)、桶灯、花瓶灯、宫灯莲花灯等,其意是祈天下太平,国家统一,社稷稳,人民安。
2、吉祥图腾:龙、狮、凤、麒麟、彩船、蚌壳、白鹤等。其意是吉祥物震慑邪恶,天降祥瑞,除凶趋吉。
3、地戏:化妆成古代贤达,彰显诚信仁义道德。节目如《关公保皇嫂》、《桃园三结义》、《国凰送妹》等等,装扮者骑马、乘轿或行走于灯班中。
4、杂技: 高跷、云高台。
5、歌舞:用花灯小调作伴奏的花灯歌舞,大脚婆的“簸箕灯”。
6、花鼓及折子戏:此类节目一般只在庭院表演,不参加过街灯展演,如《陈舅接妹》、《竹林捡子》等。
各村灯头根据以上内容,结合本村实力,决定扎裱数量和节目排练什么。扎裱出的各种灯彩和吉祥图腾是当地扎灯人梦的创作、情的宣泄,他们将才华和理想融入扎裱之中,愉悦了观灯者,快乐自己。
接灯神
灯坛演出
上会展演
灯会上的各种灯彩(扁灯、桶灯、花瓶灯、日月灯、莲花灯、牡丹花灯等等)数量众多,扎裱工艺精湛、彩画、书法较为上乘。
灯会上的传统龙的节(段)数按平年、闰年划分,一般平年耍十二节,闰年耍十三节。灯班之间有“龙抢宝”这一比赛(比耐力、比气势,时间长为赢) 。
狮舞有行进、进门、打场、收场等鼓点和舞法,看引狮人是否灵活风趣,狮与狮之间是否舞出情、舞出气势,难度如何而定好坏。
凤引麒麟和舞狮一样,有行进、进门、打场、收场几种鼓点和舞法,俗话说“愁龙笑凤懒麒麟”,舞得好的凤,有挑逗麒麟,跳跃腾空等舞姿。
花灯歌舞以服装漂亮、舞姿优美、动作整齐、声音洪亮、编排新颖为佳。
灯会上,有一个称之为“地戏”的演出节目备受人们关注,“地戏” 以选题准确、立意高、服饰得体、化妆好为佳。会有一些演员妆扮成古代社会贤达人士来走场,比如过去密祉灯里会有“刘关张”桃园结义的三兄弟走场,那是教育人们为人要讲义;会有“岳母刺字”,旨在宣传爱国情怀;还有一老者,牵牛耕田,那是《大舜耕田》,告诉人们,五帝之一的舜都这么重视农业,你也要趁春天深耕广种了吧。
最后的“过街灯”(也称“簸箕灯”)以花鼓佬带头带得好、“白鼻子” 诙谐风趣、“大脚婆”多且声音洪亮、队形变化多、头饰讲究为最好。
跳“门户灯”
谢灯神
文图 |弥渡融媒
编辑 |欧阳嘉佳
审核 |欧阳嘉佳
终审 |欧阳利兴
签发 |李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