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充满挑战和收获的四十年。工程建设行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其质量与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人民的福祉,焊接技术作为一项基础且关键的工艺,对于保障工程结构的牢固性、可靠性和耐久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四十年岁月如歌,四十载征程如虹。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作为全国性专业协会,在引领技术进步、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工程质量和提升行业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国家建设和发展。四十年来,焊接界各方同仁在祖国大地上,创建了鸟巢、港珠澳大桥等一座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优秀焊接工程和建构筑物,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大国工匠等焊接界的榜样人物,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形成了“尊重科学,遵守规范;埋头苦干,道道把关;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焊接人精神。这些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焊接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为庆祝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成立40周年,我们在此将陆续登载一批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工程的诞生经历,在业内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劳动、劳模和工匠精神及焊接人精神,以这些时代楷模和行业先锋作为学习榜样,推动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期向大家呈现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高凤林,在火箭发动机焊接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感人事迹。
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的首席技能专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他出生于1962年3月,自1980年起在中国航天系统工作,在火箭发动机焊接领域有着卓越的创新和研究,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83年以来多次被评为厂、院、部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多次获部、院级技术比赛一等奖,部、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中央国家机关十杰青年、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奖章、中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30多项。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荣获全国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二等奖、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三项金奖。2015年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立志报效航天,扎根基层锤炼
高凤林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5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多病的母亲带着他们兄弟4人生活。小时候,受母亲影响对人造地球卫星留下很深印象,中学毕业时在母亲鼓励下报考了七机部技校,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两年的技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被评为三好学生,中国航天艰难的创业发展历程,特别是25天生产完成25台发动机,即可歌可泣的“双二五”,使他理解了产品成败的深远影响,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的关怀和鼓励,体验到了工人师傅的艰辛与伟大。分配时,他被发动机车间党支部书记看中,开始成为真正航天人的艰苦锤炼。为了掌握过硬的技术,他一面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一面勤学苦练,吃饭时拿筷子练习送丝的动作,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3年,积攒已久的能量终于迸发出来,在331工程及团组织活动中他表现出色被评为厂优秀团员,是车间唯一荣立211厂331工程三等功的青年。1984年,他被抽调到211厂大型真空系列炉工段系统组。他运用平时积累的知识,经过反复的试验和摸索,平生第一次向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发起了挑战,用3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以前通常要用两至三天完成的一台份系统焊接组装任务。得到领导和师傅们一致称赞,“好样的,好样的!”并戏称他是“系统专家”。1985年,他和另一名青年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真空、液压、充气三大系统的焊接组装任务,提高工效5倍以上,节约原材料50%,每年仅原材料一项就可节约资金70万元左右。他因此光荣晋级,又是当时青年中唯一一个。
在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高凤林排除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和干扰,持之以恒地在航天操作岗位上的发展。在“长二捆”的研制中,地面全箭振动试验对火箭的研制极为重要,需建造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塔,其中振动大梁的焊接是关键,该材料含合金元素多,常温硬度高、韧性好的特殊性,给焊接带来很大挑战,极易产生合金元素烧蚀,造成基材强度下降,影响材料的机械性能。焊缝要求一级焊缝,强度不小于基材强度的90%,难度非常大。他和老师傅、技术人员仔细分析研究,决定采用多层快速连续堆焊,使金属在熔融状态下尽可能减少停留时间,又不因冷却过快造成金属组织结构变坏。施工中,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度,要连续不断地在高温下操作,他的双手被烤得发干、发焦、发糊,鼓起了一串串的水泡。为了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他咬牙坚持着,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获得了部院领导的好评,在他的手上至今还有因严重烤伤留下来的疤痕。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膜盒的焊接生产是一项复杂程度极高的焊接工艺过程,它超薄,厚度不足一根头发丝,而且要求工装简单、方便,且精密度高,否则零件易产生波浪变形;同时对焊缝外形及内在质量要求很高,要逐一进行氦气检漏。应某研究所焊接研究室的邀请,高凤林参加了这一课题,从工艺过程、夹具设计到焊接生产他提出了很多建议,与科技人员一道,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把这一急需的课题攻克下来,得到研究室领导的赞誉。接着又一同开发研制了更薄的大型超薄波纹管,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用于上海单晶硅生产厂。
1988年在职大业余班学习其间,他边学习边实践,攻克了氢氧发动机身部生产等难关,发动机内壁为铸铜、外壁为电镀镍的新型发动机,生产工艺复杂,焊接难度大,不易溶合,易开裂。此前,某研究所试制了三种抗裂焊丝,但苦于无法比较。他采用大电流急收弧的方法,使三种焊丝的抗裂性能一目了然,为该发动机常温冷焊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发动机冷焊方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在氢氧发动机发生器的生产中,他针对该材料焊接极易造成未溶合、缩裂等缺陷的难点,提出了几项新的工艺措施,使产品焊接合格率达100%,其中一项获院科技进步奖。在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东北哈汽轮机厂大型机车换热器的生产中,他被邀请帮助解决之前经过一年多的试验未能取得突破的熔焊难关。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坚持着,一趴就是几个小时不下来,从早到晚。就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摸索出解决这一关键难题的办法,把压在厂内一年多的两组18台产品交付出厂。
为庆祝航天创建35周年,航天部举办航天系统青工技术比赛,那时正是他所学专业进行考试和课程设计及新型号产品进行攻关的紧张时刻,为了能广收博取、全身心地投入,他吃住在厂里,白天穿梭于攻关现场、训练场、课堂,晚上抱着两摞厚厚的书籍学习到凌晨3、4点钟,由于过度紧张和劳累,不到30岁的他头发竟一把把地往下掉。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在院两次的理论选拔赛上他都获得了第一名,并最终在全航天系统青工技术比赛中取得了实际第一、理论第二的好成绩;课程设计考试一次通过;产品攻关进展顺利。
艰辛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91年他被破格晋升为国家级技师。同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喜悦之余,他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时刻把握机遇的航帆,才能向理想的人生驿站驶去;只有把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无穷的力量。
为航天事业创新创效,功绩突出科技工作者日
某重点型号发动机隔板的生产,以前经常出现缩裂、堵塞等缺陷,1993年更是在X光透视中大部分都不合格,须全部返修。对这一严重质量隐患,已是焊接组长的他,果断提出必须改进旧的生产工艺。他采用气托内保护,使焊缝不产生渣化下塌造成通道堵塞,效果显著,1994年的产品X光透视合格率一跃为100%,受到了检验部门及客户的奖励。
在长三甲三级氢氧发动机螺旋管束式大喷管攻关中,他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大胆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特别是在首台大喷管焊接中,复杂的变截面螺旋管束式,密密麻麻排列的248根微小方管,仅焊缝长度就有近900米,而且不允许有任何烧穿和焊漏,一根小管子的价值就相当于一台彩电,如有烧穿焊漏,损失将达百万。在首台大喷管焊接中,他连续昼夜奋战30多天,由于长时间操作,腰、手臂近似于麻木,晚上回家要用热敷才能减轻痛苦。第二天又干劲十足地出现在工作现场,被大家誉为“青年生力军,攻关尖兵”。最终,将第一台大喷管推上了试车台,获得成功,使我国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大喷管大小端焊接过程中,把厚几十毫米与0.3毫米左右的管壁进行对接焊,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焊接中极易发生泄漏。他经过不断分析、研究,终于找出最佳工艺措施,利用高强脉冲焊,减小热输入,减少变形,攻克了这道难关,连续多台气密、液压试验一次通过,为确保发动机推力性能不因泄漏而受损做出了贡献。该项产品的攻关中,他提出的利用高阶线性方程进行反变形控制的理论,获部、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研制大运载氢氧发动机前身的过程中,在发动机氢进口结合器焊接完成,进入压力强度试验过程中,却发现在结合器焊缝附近沿轴向存在13处大裂纹,有关专家会诊判定为氢致裂纹。如果被判定为氢致裂纹,则无法补焊,被设计部门称为“金娃娃”的发动机身部只能报废,这将意味着,整个研制周期要往后拖2-3年。他经认真查看,根据发动机结构裂纹形态和组织结构机理仔细分析,确定应该是结构应力裂纹,可以挽救!经艰难操作、努力攻关,终于成功地对这台发动机身部进行补焊,使研制得以顺利进行。
长征五号先进上面级的发动机前身在试车时出现了发动机内壁烧蚀,如果发动机返厂处理根本没有周期,且经济损失巨大。紧急中,他带领相关人员奔赴101站试车台。面对10米开外的大型液氢储罐和脚底下几十米的山涧,他在故障点无法观测、操作空间非常狭小,只能硬塞进一只手壁进去的超级困难情况下,运用高难技巧和特殊工艺进行艰难的施焊。那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终于赶在夕阳的余晖消失之前排补成功,出来时他像是从水里捞出似的,满身是汗。为此,动力研究所特别给厂里送来感谢信。
某重点型号产品的生产,有关单位一年多也未攻克的难关,他在公司总经理的直接授权下,集工艺、攻关、操作于一体,仅用三天时间就攻克,并拿出六件合格样品,一个半月完成批产任务,确保了一亿产值的产品按时交付;在某型号系列的发射车的生产中,他创造性地运用焊接技术,使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五倍以上,保证了发射车批产的要求,受到了工艺部门及客户代表的一致好评。其中发射车横梁的冷焊与变形控制论文,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泵前阀组件的生产,以前在其它单位生产,合格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几,领导把这一任务交给他们组后,他亲自带领大家做实验,分析过程,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从复杂的近三十道工艺流程中,分析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控制和改进,使该产品的合格率由原来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左右,满足了批产的需求。专家评审中,对他们这一成果表示惊叹,因为这一工艺对他们组来说属于跨行业生产,在这之前他们都是搞熔焊的,对结构软钎焊一点概念也没有。有关部门领导赞许地说:“沾焊你们就得完成,这是组织的需要”。
最大的荣耀是为中国航天贡献力量
每当看到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生产出的产品穿云破雾遨游太空时,他非常激动与兴奋,平凡与伟大交织的心情似香蜜样甜美,似甘露般滋润。
在一项填补国内空白产品—钛合金自行车的生产攻关中,他不负众望攻克了某研究所长时期没有解决的钛合金车架焊接这一大难关。前来验货的台商看到漂亮的样车连声赞叹:没想到大陆有如此生产能力,佩服!样车经过振动试验达20多万次,大大超过设计提出的振动2万次的要求。台商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到我这里来吧,工资高、产品销往欧美亚,而且还可以解决你的住房,你不感到荣耀吗?”他说:“困难是可以解决的。有些事情你不会理解,至于说荣耀嘛,你说它能有我们制造的火箭把卫星送入太空、把弹头打到太平洋荣耀吗?”听了他的话那位老板失望地摇摇头说,做出了无奈的表情。
他为中国航天不断强大所做的贡献,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使他感到无比荣耀。1996年春节,李鹏总理来211厂视察,他作为当时的航天总公司唯一一名先进代表随部领导接受总理的接见,聆听总理代表全国人民的重托与希望。2003年当他作为110位来自全国各条战线上的优秀代表,(其中55位高层次科研人员、55位高技能人员代表)参加由中组部代表党中央组织的北戴河休假活动,受到曾庆红、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与杨利伟、许振超等六位先进模范人物共同作为代表发言,他非常珍惜党和人民给他的崇高高荣誉,在发言时他激动地的表示,作为一名来自航天战线的职工,有信心、有能力做好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请党中央放心,一定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拿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产品。2007年底,他和其他优秀人员一道作为探月工程突出贡献者,接受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对党和国家给予一名普通操作工人的认可感到无尚荣光。2009年10月1日,他以技能人员代表的身份登上国庆60周年阅兵彩车,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面对各种荣誉,他感到巨大的责任与压力,表示一定不辜负各级领导和职工师傅们的希望,继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带好班组团队,培养更多的有志新人,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