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钢结构发展前沿论坛报告专家介绍(2024.07.26 泉州)
文摘
2024-07-11 17:10
北京
中国五矿集团建筑领域首席技术专家、科技委委员,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 167注册专家,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深圳)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兼职教授,《钢结构(中英文)》 编委等。从事建筑结构工程的科研、设计、施工、检测咨询等40年,先后参与2008奥运工程、远海岛礁工程、港珠澳大桥以及新加坡环球影城、新加坡会展中心、新加坡圣淘沙名胜世界等国内外几十项重大工程技术创新工作,主参编20余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ISO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培养了30位硕士、博士后研究生。在高强度螺栓连接、金属围护系统、大跨度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建筑与基础设施安全领域形成了研究特色和技术专长。住建部“全国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成员,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土木工程学报》编委,《计算机辅助工程》编委,福建省地震安全性评定专家委员会成员。多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爆破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有色冶金建设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华夏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厦门市青年科技人才杰出奖,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等多项奖励。国家科技技术奖励专家、国家标准审评专家、北京市科委专家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杰出科技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围绕重点机械零部件领域关键基础零部件产业共性技术标准和检测技术研究,从事机械产品标准化、零部件质量检验、机械装备开发、机械安全与可靠性研究,为工业强基提供重要技术标准和检测方法等基础支撑。负责或主要参加的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100余项,多次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其中《钢板弹簧》国际标准为一等奖。主编或合编专著《紧固件标准实施指南》、《机械工程手册》、《机械设计标准应用手册》、《机械产品选用手册》等5部;发表论文10篇。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负责公司复杂结构设计、研发与成果转化,已发表学术论文85篇,其中SCI检索28篇;主、参编国标/行标48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专利49件;软件著作权41项。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任务、集团科技创新与研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国务院国资委2022年度政研课题1项、国自然基金2项、住建部研发基金1项及其他横向科研基金7项,累计完成科研基金五千余万元。主持大型工程设计咨询项目百余项,总竣工面积约900万平米,固定投资额超220亿元。曾获北京市发明专利特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与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等18项省部级学术奖励。并荣获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 、“船舶贡献奖”、 “2022年度青年文明号” 等称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住建部建筑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建筑与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防水协会金属屋面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钢结构协会围护系统分会秘书长。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三十余年,获得数十项国家、行业及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五矿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冶集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主编及参编多部国标及行业标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房建)。中国钢结构协会特邀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审查专家、建筑物鉴定与加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建筑分会主任委员,住建部建筑维护加固与房地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工程诊治与运维分会秘书长,《工业建筑》期刊编委,北京市房屋建筑应急评估专家,泉州欣佳酒店“3.7”坍塌事故国务院调查组技术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既有建筑结构可靠性鉴定,钢结构疲劳,结构振动控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提升。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2项;主持完成“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1项;主持完成科技助力经济2020专项1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中冶集团181课题1项,作为科研助理在研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1项。参编或主编全文强制规范2部、国标和行标5部、团体标准8部,在编各类标准10部。出版编译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项11项,标准科技创新奖1项。2023年获评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杰出人才奖”。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公路工程检测工程师,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质量安全检测鉴定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抗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文物建筑检测鉴定与抗震评估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期从事建构筑物检测鉴定、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工作。负责完成特重大事故江西丰城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冷却塔坍塌鉴定等各类检测鉴定项目200余项。参与湖南长沙“4·29”特别重大自建房倒塌事故、宁夏银川“6·21”特别重大烧烤店爆炸事故调查。负责或参与完成各类课题10余项,获中冶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获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技术一等奖一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6项,参与《构筑物抗震鉴定标准》、《核电厂建构筑物维护及可靠性鉴定标准》等6部国家标准和10本协会标准的编制工作。中国建筑业协会质量管理专家、质量管理标准化竞赛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评审专家,华侨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毕业。历任多个大型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等职务,从事工程质量管理、QC小组活动开展班组建设及施工技术推广及创新研发工作,参与项目先后荣获鲁班奖工程8项、国优工程8项、专业国优工程9项等等,多次获福建省、全国QC小组活动优秀推进者等荣誉;多次参与全国、福建省质量创优评优、咨询活动。荣获国家、福建省科技进步奖3项,福建省地方标准6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工学博士,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注册结构工程师。负责了G20杭州峰会主会场、广州南站、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北京保利国际广场、嘉德艺术中心等重点工程设计。担任《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等期刊编委。获评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工程师”奖,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5项,土木工程詹天佑奖3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银奖各1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19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30余项。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副理事长、桥梁钢结构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会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结构工程学部桥梁加固与维护学科"桥梁快速更换技术的开发与工程实践"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席。《Engineering Structures》、 《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土木工程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和《工程力学》等期刊审稿人。长期致力于高性能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研究,近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重大工程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各1项,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2项。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国钢结构协会特邀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专家。曾负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航基地、南苑机场搬迁工程等十余项重点工程,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四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项,全国优秀建筑结构设计奖三项。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兼副总工程师,博士,受过水利(本科)、结构(硕士)、岩土(博士)等三大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专业知识训练,具备丰富的是基层施工经历与经验。2014年开始作为基坑组、模板支架组、塔吊基础组施工专家,根据建设部87号文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负责审核重大风险源施工方案;2019年开始作为广州市建筑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危险性较大的施工方案的专项论证会,参与的专业工程为基坑工程、地下基础工程、钢结构工程、塔吊基础安装工程和高支模安装(拆除)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和深圳大学特聘的校外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2018年“杜佐龙BIM创新工作室”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2019年荣获广东省工业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9年获评“八局工匠”;2022年,“杜佐龙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全国建筑行业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交通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西南交通大学建工系主任、防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研究。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委会专家、ICASS2020大会主席、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委员会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主持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参与编写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2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兼任住建部科技委员会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住建厅科技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住建厅抗震防灾专委会主任委员、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专家、清华大学工程博士企业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兼职教授、中文核心期刊《建筑结构》编委、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工程专委会主任委员和成都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组织职务。主持大型复杂结构设计项目50余项,牵头/参加各级科技项目20余项,在装配式建筑、低碳建材与结构和建筑抗震防灾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编制省级以上技术标准30余部,出版专著1部,授权专利20余件、软著10余件,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和优秀设计奖40余项。2006年1月获北京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底赴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短期合作研究。201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做访问学者一年。2008年同时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和北京市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2013年入选校京华人才和青年导师国际化能力发展计划。现为《无损检测》期刊副主编,《Ultrasonics》《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Evaluation》《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测控技术》期刊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超声检测专业大会主席;全国设备结构健康监测标准化工作组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等九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的同行评议专家。中国工程教育仪器类专业认证专家,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会评专家,科技部创新人才项目会评专家,国家发改委两业融合发展项目会评专家,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项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他引3000余次,H指数36;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理事/专家,中国焊接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焊接协会理事兼教育培训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特种设备协会焊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先进摩擦焊接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省部级科技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复合热源高效焊接技术、摩擦焊接技术与装备及异种材料连接技术的研发,先后主持承担“04”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装备预研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中国专利优秀奖各1项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8件、其中美国专利1件,软著2件,牵头起草制定团体标准3件。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注册工程师学会会员;现任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建筑绿色建造工程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及钢结构协会空间结构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空间结构专委会、抗震专委会、木材及复合材专委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结构工程分会理事,四川省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副会长等协会学会职务;同时兼任《工业建筑》理事会理事,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及硕导、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个人曾获中国建筑百名青年才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工程师、中国钢结构协会创新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及交通换乘中心、常州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及游泳馆、成都市规划展览馆、四川大剧院、广州南沙青少宫等大型公共建筑数十项。累计获得包括国家金奖、中国钢结构协会金奖、行业一等奖在内的工程类奖项36项次,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主、参编各类标准及图集1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软件著作权7项,参编专著4本,发表论文60余篇。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公路水运钢结构桥梁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钢结构桥梁、组合结构桥梁教学与科研工作,专注于钢桥高强度螺栓连接和焊接连接施工、检测与运维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完成交通运输部主干学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和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项目多项,研发了中小跨径桥梁快速替换成套技术、钢桥高强度螺栓智能化施工与检测技术、图象识别螺栓松动监测技术和钢结构残余应力检测与调控技术等,并完成了多座新建与服役钢桥螺栓的检测、替换与监测服务。长安大学“长安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桥梁极端荷载与防护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桥梁火灾安全控制带头人,国家交通行业高层次人才,陕西省杰青,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国际火工程领域杰出专家,国际先进材料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防火综合技术分会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理事,担任ES和ABE客座主编等多本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桥梁智慧防灾与安全监测、智能建造与耐久性、应急保障与消防救援、软件系统开发等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CECS团标4部,授权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陕西省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学术奖励20余项。主要从事钢结构桥梁制造、焊接及管理工作,期间完成了不锈钢复合钢板、耐候钢、U肋全熔透等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工作,参与建设了沪通铁路沪苏通长江大桥、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鳊鱼洲长江大桥、临猗黄河大桥等百余座国内桥梁工程的钢结构焊接工作,参与完成国家十三五项目“高性能桥梁用钢”课题五子任务及新材料Q500qENH、大热输入高效易焊桥梁钢的焊接技术研究、十四五项目“高原复杂环境高性能桥梁钢板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之课题五子任务等多项课题研究,实现了690MPa高性能桥梁钢焊接工艺及应用,研究成果“公铁同层斜拉桥超大节段挑臂式钢箱粱整节段制造技术研究”、“钢桥正交异性板U肋全熔透焊接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PCT国际授权发明专利1项,国内授权发明专利4项。长期从事无损检测仪器研发,在常规超声检测、TOFD检测、相控阵检测、电磁超声检测方面特别是仪器指标、测试方法、特殊检测方案均有深入研究基础。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发HSD4多通道超声采集模块,负责HSPA10、HSPA20系列相控阵检测仪电路开发及系统方案设计,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设备-电磁超声检测系统开发,主要负责数字电路部分方案设计及实施。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冶金行业高级技术专家、中国勘察协会结构分会特邀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理事。在超限、大型公建、地基基础、基坑支护等专业领域均有丰富的理论及工程经验。曾多次获得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勘察设计奖一等奖、全国冶金行业优秀工程设计奖一、二等奖,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优质奖项。中冶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围护系统检测室主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检验检测认证联盟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钢结构及建筑围护系统的检测、科研相关工作。主持过国家速滑馆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多项国家重、特大项目建筑围护系统抗风检测与咨询工作。获中冶集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制,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6项,参与出版专著2部。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焊接与连接分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委员,全国设备结构健康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无损检测仪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团体标准工作委员会起重机械检验标准化工作组委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起重机标准委员会国际评论员。研究方向为结构疲劳、损伤与可靠性;结构监测与性能评估;钢结构焊接;智能建造。已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余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相等项目,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2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2年),教育部力学教指委优秀课程思政案例(202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年),江苏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