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中国工人运动——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全书以时间为主线,由100个年代篇章组成,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遵循,参考《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新编中国工人运动史(修订版)》以及《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有关材料,全面系统地记述了1921年7月—2021年7月这一百年间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
希望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认真阅读学习,从百年工运史中汲取信仰力量。
百年大事记
1951年
1 月 17 日,《工人日报》发表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马恒昌小组向全国工人阶级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2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作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马恒昌小组竞赛运动的决定。
2 月 21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为响应政府号召,中华全国总工会于 4 月 20 日发表《告工人书》,号召工人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协助政府肃清工厂企业中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广大工人群众在工会的组织下成立纠察队,保护工厂,开展防火、防盗、防止敌人破坏的活动。
2 月 2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实施,规定了职工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等困难时,有获得各项保险待遇的权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
9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会同劳动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劳动保护工作会议。会议通过《工厂卫生安全暂行条例》《保护女工暂行条例》《限制工厂矿场加班加点暂行办法(草案)》等劳动保护法规文件。
10 月 15 日,纺织工业部根据中国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的决定,发出在全国纺织系统普遍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
12 月 23 日,赖若愚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兼全总秘书长。
12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三反”运动在全国展开,到 1952 年 10 月结束。
百年大事记
1952年
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首先在大中城市开展“五反” 斗争的指示》,要求在全国大中城市向违法的资本家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斗争。在“五反”运动中,广大工人群众揭发出大量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经济情报的“五毒”行为。
7 月 25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工运》正式创刊,李富春撰写发刊词。
11 月 20 日至 12 月 2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工会基层工作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做好工会基层工作,着重讨论和研究推广五三工厂工会工作经验。会议请五三工厂工会、行政和党委主要负责人,分别就工会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和党在工厂中如何领导生产、领导工会工作这些问题作了报告。
12 月 16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向中共中央报送《关于工会基层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报告提出各地工会组织要把五三工厂经验学到手。12 月 27 日,中共中央批转全总党组《关于工会基层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指出:五三工厂经验是完全成功的经验,应予推广。但在推广时,应切实照顾本地本厂矿的具体条件而不要硬套硬搬。
到 1952 年底,全国除台湾、西藏外,各级地方工会组织均已建立起来,工会基层组织发展到 20.7 万个,工会会员队伍由 1949 年底的 370 万人增加到 1002.3 万人。工会已基本上把全国工人阶级组织起来。
到 1952 年,除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外,全国各地创办工会干部学校 59 所,其中:大行政区工会创办的有四所,省(市)工会创办的有 21 所,专区或省辖市工会创办的有 34 所。新中国成立最初三年,共培训各级工会干部 10.8 万人(不含全总干部培训的人数),各地工会还帮助一些大型厂矿基层工会培训了大批工会积极分子,从而为工人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到 1952 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工业总产值比 1949 年增长 145%,主要工业品都能够自己制造。工业结构发生一定变化,重工业比轻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1952 年钢产量达到 135 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多 43 万吨;原油 44 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多 12 万吨;棉纱 65.6 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多 21.1 万吨。所有这些成就是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结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百年大事记
1953年
这一年,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到同年 12 月,形成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新纲领,使中国进入实现工业化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就是在这样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发展前行的。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对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月 2 日至 12 日,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 813 人,代表着全国 1020 万名会员。中央国家机关和职工家属代表共 175 人列席了会议。世界工会联合会代表团和来自世界 20 多个国家的 30 多个工会组织代表应邀列席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六次劳大以来的工运经验,确立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工运方针,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动员和组织工人群众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林伯渠代表中央人民政府、陈叔通代表全国政协分别向大会致辞。大会由刘宁一致开幕词,赖若愚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作工作报告,许之桢作修改工会章程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工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修改中国工会章程的决议》和新工会章程。中国工会七大方针的核心,是以生产为中心,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这个方针总结吸取了新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经验,贯彻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要求,突出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任务,强调关心职工群众生活,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七届执行委员会。刘少奇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名誉主席;赖若愚为主席;刘宁一、刘长胜、朱学范为副主席;赖若愚、刘宁一、许之桢、陈少敏、李颉伯、刘子久、栗再温、董昕为书记处书记;王文兴为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会七大是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工会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功绩在于,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时地为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制定了新的任务和方针,指导和保证了工人阶级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能够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也是对各级工会组织、会员和职工群众的一个极大的动员和鼓舞。
8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作出《关于加强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工会工作的指示》,对如何开展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工会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动员工人群众参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展工会工作指明方向。首先,确定了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工会工作必须贯彻“发展生产,劳资两利”的政策及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其次,明确了工会在资本主义工业中的任务,就是团结和领导全体职工积极协助资本家改善经营管理,改善劳动条件,增加数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并切实监督和教育资本家遵守国家法令,遵守公司合同和劳资合同,防止和检举 “五毒”行为。最后,指出了资本主义工业中工会工作应注意的问题,即资本主义工业中工会组织必须以发展生产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教育职工使之懂得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方针政策,协助资本家进行生产管理的建设工作;工会和资方可以订立劳动合同,加强劳资协商,组织职工劳动竞赛,推广先进经验;必须认真研究资本主义工业的工资问题,逐步地改变工资问题上的严重的不合理状态;加强工人劳动保护,改善安全卫生条件;加强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
9 月 6 日,《人民日报》发表《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向工人阶级发出了开展增产节约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号召。9 月 15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保证全面地完成国家计划的紧急通知》,全国各地、各产业、各个工矿企业的职工群众纷纷响应,劳动竞赛迅速地开展起来。
11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学习、宣传与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示》,要求各级工会把总路线的学习作为工会最基本的思想建设,切实抓好。各级工会在总路线的宣传教育中,着重进行了工人阶级肩负责任和加强工农联盟的教育。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懂得了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目标和道路,认识到自己勤奋劳动同实现宏伟目标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事业中。
百年大事记
1954年
1 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开展厂矿企业中职工体育运动的指示》,要求各地企业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所、设备,本着自愿原则,组织职工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普遍推行工间操活动。
3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全国私营企业工会工作座谈会。全国六大行政区工会及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工会专管私营企业的工会干部参加会议。16 个私营企业的基层工会主席和各产业工会的干部也参加了会议。会议着重分析了总路线公布后私营企业的动向,研究了加工订货工厂和已合营工厂中工会工作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私营企业职工教育和加强群众监督等问题。
7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向中共中央报送《关于手工业工人中工会工作的请示报告》。请示报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手工业生产状况和手工业职工队伍情况,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若干政策意见。请示报告指出,在合作化运动中,手工业工人和贫苦手工业者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是最可靠的力量;手工业工会的基本任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向工人进行手工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在组织起来之前,工会的责任在于教育手工业工人,团结手工业者搞好生产,同时要注意手工业职工队伍的清理和建设。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请示报告,并同意全总提出的有关建议。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宪法明确指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宪法把实现过渡时期总任务及其具体步骤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把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指明了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奋斗的正确道路。
10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向职工群众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知》。10 月 10 日,《工人日报》发表《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学习宪法》的社论。社论要求利用广播、报刊、板报、文艺宣传等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向职工群众宣传宪法,组织职工学习宪法,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求通过学习和教育,使每个职工都成为爱国守法的模范。广大职工群众在这场广泛宣传学习宪法的热潮中,通过学习、领会宪法的条文,进一步树立了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了国家主人翁意识,激发了政治热情,加强了思想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广泛开展,对保证和超额完成“一五”计划起了推动作用,显示了我国工人阶级的雄厚力量。
10 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联合召开全国职工体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职工体育运动暂行办法纲要》和《职工体育协会暂行组织条例》。
百年大事记
1955年
2 月 21 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向中共中央报送《全总党组关于几年来全国伤亡事故简况报告》。报告针对工伤事故频发的情况,提出了五点建议:建议中央责成工伤比较严重的各工业部门和相应的产业工会,对近几年的安全技术和生产卫生工作情况进行系统检查,找出造成伤亡事故的真正原因,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企业行政方面在贯彻“三级一长制”的同时,建立各级领导安全负责制,建立健全安全技术专职机构,使它成为企业行政领导的助手;随着新技术投入生产,企业行政必须严格执行劳动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规定,除对新工人进行入厂教育和现场教育、经常教育之外,对调动工作的工人也要进行安全教育;对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电器设备及危险性比较大的特种机械,如锅炉、乙炔生产器等,有关部门制定统一规程和标准,并进行监督;在大专院校设立劳动保护课程。4 月 26 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全总党组关于几年来全国伤亡事故简况报告》,要求各级单位和各级工会组织、中央各工业部门、劳动部认真加强和改进劳动保护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职工因工伤亡事故,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9 月 10 日,《人民日报》发表受中共中央委托,由赖若愚主持起草的《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的社论。中共中央为此向党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检查改进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10 月 2 日,全国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在北京开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张闻天、邓小平等出席开幕式。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为大会题词,贺龙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词。参加运动会的有从全国 100 多万名职工体育运动积极分子中选拔出来的男女运动员 1709 人。
下半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各级工会领导机关组织力量,对资本主义商业改造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加强私营商业中店员工会工作的报告》。报告反映了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就改造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来源:黑龙江工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