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首经典之四十七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文化   2024-10-29 06:30   陕西  


林声印象|林声推荐|林声说音乐|音乐旅行|经典一刻|视听音乐会消息|音乐博览

莫扎特( Mozart,1756~1791)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古典主义时期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

莫扎特在短短的35年生活历程里完成了600余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音乐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完善了多种音乐体裁形式,并与海顿一起,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

名家评价:
越是热爱莫扎特,越想多了解他,越觉得他的形象充满神秘。想通过著名的莫扎特传记来了解他的人,都会在读得最好奇、最想找到解释的时候,那个不可理解的形象又转回成无固定形式了。莫扎特似乎以一个变形的自我生活着、爱着、苦着,接着我们又会觉得他好像根本没有生活过。这一永恒精灵的每一个真实的灵感和呼唤都立即直接变成了音乐


                         ——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其父亲是宫廷小提琴师利奥波德·莫扎特,母亲是安娜·玛丽亚。1760年,父亲开始给予莫扎特最初的音乐教育,其中也包括一般性的文化基础教育。

萨尔茨堡

1761年,莫扎特首次作曲 。1762年,莫扎特及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开始去欧洲各国献演,并获得成功。1764年,创作首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1772年,16岁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乐师,结束了长期的旅行演奏生活。

莫扎特在萨尔茨堡家中的钢琴

在当时的社会,音乐家只是被当作贵族们提供消遣的工具,养在华丽殿堂的宠物而已。作为一个品格高洁的艺术家,莫扎特生性酷爱自由,追求平等。但是,由于萨尔茨堡大教堂的主教克洛瑞多并不认为音乐家作出的贡献有多么伟大,并不重视才华横溢的年轻的莫扎特。备受压迫的莫扎特最后实在无法忍受种种限制,忍受不了做一个备受束缚禁锢,不时还要受到大主教凌辱的奴仆式的宫廷乐师。在经受了几年屈辱的生活后,1781年,莫扎特毅然决然地与宫廷决裂,主动提出辞职。莫扎特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摆脱宫廷,追求自由发展的音乐家。

随后,莫扎特辗转迁居到维也纳,靠教课﹑办音乐会,维持新组建家庭的生活。在维也纳,莫扎特得以施展自己的音乐天才,自由自在地创作。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1782年,歌剧《后宫诱逃》在维也纳首演。1784年,完成题献给约瑟夫·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1786年,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演。1791年,歌剧《魔笛》首演。流传百世的不朽名曲相继诞生出来。
然而失去固定生活来源的莫扎特很快陷入了贫困之中。由于经济拮据,一家人的生活日渐艰难。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长期的劳累,使得莫扎特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已经是病魔缠身,12月5日,莫扎特逝世 。
一代音乐天才莫扎特曲终人去,他的葬礼却极为简陋。因为妻子卧病在床,只有几个亲友用一辆简单的灵车将他运到圣马克斯公墓,一座普通的平民墓地草草安葬。

直到1891年,在莫扎特逝世100周年的时候,维也纳市民认为莫扎特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理应在名人墓地拥有一席之地,才将他的墓碑从圣马克斯公墓迁移到维也纳中央公墓,与贝多芬﹑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父子、勃拉姆斯等世界著名音乐家为伴。

协奏曲在莫扎特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他的实践,古典协奏的结构原则得以定型。莫扎特的协奏曲都是为他自己和特定的演奏者而作,技术目标明确,所选择的独奏乐器有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发展了这些乐器的表现性能;两件乐器(长笛和竖琴,小提琴和中提琴)与乐队的协奏曲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乐章组合样式与古典协奏曲的结构原则恰当地结合。

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仅仅写了三首单簧管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单簧管和中提琴与钢琴的三重奏,作品号K498、单簧管与弦乐的五重奏,作品号K581、还有最经典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作品号K622。《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管乐协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莫扎特发现了单簧管的高度表现力,并且运用在作品中。

莫扎特对单簧管的喜爱是他的音乐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第一次听到曼海姆乐队中的单簧管时,只有七岁,当时作为音乐神童在巡回演出。后来,他在伦敦,在巴黎,在重访曼海姆时,一再听到单簧管。单簧管引起的美感的声音,它那灵敏的力度层次,彩虹般的音色幅度,从近乎小号般灿烂的高音到最低音区(所谓的夏卢莫音区)的浓厚音色,使他着迷。而他到了维也纳之后与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安东·斯塔特勒(Anton Stadler,1753-1812)的相识,也进一步的熟识了单簧管的乐器性能。在他悲惨的短短一生的最后几年, 莫扎特同斯塔德勒的友谊使他对单簧管已很出色的掌握更加深了一步。

斯塔德勒从莫扎特的友情中得益更大,莫扎特不仅为斯塔德勒创作了古今整个单簧管曲目中最伟大的两部作品(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和单簧管协奏曲),还让斯塔德勒随意享用他一家的慷慨,莫扎特手头只要挤得出一点钱,总是借给斯塔德勒;没有钱接济时,甚至借给他两只金表去典质。1791年12月莫扎特去世,葬在一个无名墓中时,根据官方统计的全部"资产"中有一笔斯塔德勒屡借不还的欠款五百弗罗林,折合三千余美元。

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和五重奏曲,都是受到了施塔德勒高超的演奏技巧的刺激而谱写的。1789年,他为斯塔特勒写下了著名的单簧管弦乐五重奏K581。两年后,1791年,莫扎特又为他写下了K622《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这首众所周知的影响了整个单簧管学术领域的乐曲诞生了。当时这种新乐器尚未成为管弦乐队的编制内乐器,莫扎特凭着自己的先见之明,尽量利用其最低音附近的音域,以兹与高音域对比而产生巧妙的效果。

但是由于莫扎特出现了很严重了经济问题,生病,特别是长时间的头疼一直折磨着他。实际上,写完这首曲子两个月以后,他便在当年的12月5号与世长辞了。K622成了他写出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但是在这首乐曲中,完完整整的流露出他卓越的音乐才华,丰富的感情巧妙地蕴藏在了完美的曲式结构中。他利用单簧管宽阔的音域展现出美妙的高低音对比,显示出多样的变化,这首乐曲内容丰富,结构也很庞大,作品中的协奏乐器,除了常见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之外,还运用了长笛、大管、圆号各两只,这种乐器的使用方法,展现出了莫扎特后期作品的成熟。他在作品中把宁静、晴朗、诚恳、美丽的音响充分的融合在了一起。

但是在这首著名的单簧管作品中,隐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作品诞生之时是1791年,当时的的单簧管很有可能仍不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单簧管外形,因为当时的单簧管仍处在改进实验的阶段,还未定型成今天的样式。斯塔特勒先生本身是单簧管演奏家,对于单簧管低音区的浑厚音色尤其偏爱,他十分希望能在乐曲中让听众更多的感受到单簧管乐器低音区的动人之处。所使用的乐器极有可能是当时风行的巴赛特单簧管(basset clarinet),巴赛特单簧管比如今的单簧管管身长,能演奏更低的音域,但是这种巴赛特单簧管的乐器生命十分短暂,很快的被后来所使用的低音单簧管所取代。在莫扎特的作品《狄托的仁慈》、《安魂曲》中用的也应该是巴赛特单簧管,单簧管五重奏和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初稿用的应该是巴赛特单簧管。至今在欧洲许多音乐会上,仍然有许多单簧管音乐家使用巴赛特式的单簧管演奏A大调协奏曲。在莫扎特过世后,由于这首协奏曲发行的时候已经是1801年,为了把乐曲适用于后来我们所使用的现代单簧管,发行商改动了原作,省略了更低的,现代单簧管无法演奏的三个音。莫扎特的手稿原本可以说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可惜却已经损毁。而巴赛特单簧管因为没有流传广泛被现代低音单簧管代替,也没有具体的手稿或者乐谱留下。现代留下的单簧管只剩下了A调和降B调单簧管最为常见,由于A调单簧管的音色更为柔美演奏更为简便,所以现代的演奏家们更多的是用A调单簧管来演奏这首协奏曲,但是近几年也出现了降B调的版本。

 

在《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中,莫扎特利用单簧管宽阔的音域展现出美妙的高低音对比,使旋律富有变化性。虽然主奏声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灿烂的技巧,但担当音乐实质的不仅是单簧管,而是主奏与协奏彼此呼应。乐队也对整个作品的艺术架构负有同等的责任,甚至主奏也担任起伴奏的任务。莫扎特采用单簧管担任主角的两首作品,都没有用降b调单簧管而用的是a调单簧管,这可能与施塔德勒的喜恶有关。A大调与 g小调一样,一向是适合莫扎特音乐特质的调性, 莫扎特籍此在这首协奏曲中里孕育出生气勃勃的感官性气氛,揉合在他晚年创作具有的平静澄澈的情境里,显得优美无比。人们称这部作品为“秋天的”音乐,美丽中略带一丝哀伤。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有三个乐章,我们领略一下这首乐曲的美妙: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乐队引子以弦乐组的一个温柔抚爱的主部主题开始。这首协奏曲的一大特点是,所有的单簧管独奏段都在一个最能表现这种乐器天鹅绒般的,给人美感的音色的力度和音高水平上开始。独奏单簧管接过主部主题时,效果甚至比乐章开始时更柔美。亲切的室内乐织体是由于先把伴奏只限于小提琴而获得的,后来才加上中提琴,最后允许低音弦乐器参加时,只是为了加几笔轻淡的和声支托。第二主题为E大调,单簧管与弦乐密切配合,独奏单簧管的涟漪般的音阶和琶音结束主部主题的陈述,弦乐器接着插入第一主题的旋律完整的结束了呈示部。紧接着,听到单簧管用忧郁的小调式吹出一个对比旋律,开始了发展部。这些惆怅的笔触,即使在活泼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中最阳光灿烂的时刻,也总是挥之不去。回转联动后,乐曲很快又回到再现部。该乐章乐队伴奏部分章曾被第8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作为电影结束曲。
第二乐章:柔板,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慢乐章开始的旋律是世上少见的最优美的创作旋律,由独奏单簧管直接唱出,不用任何乐队引子。谁能相信,这一天使般的旋律竟是以十八世纪古典派的最流行的陈词滥调为依据的,这一短句已被莫扎特的同时代人用过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但从未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难以言传。独奏声部越是装饰、扩展,如在抽枝发芽,越觉得旋律天然地出自单簧管的音色。该乐章曾被用于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广为流传。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A大调,6/8拍子,回旋曲式

尽管节奏遒劲,迂回曲折,这个回旋曲乐章的基本主题和前两个乐章一样,开始由独奏乐器轻轻地、温柔地吹出。在回旋曲基本主题的各次回复之间,可以听到越来越欢腾的插段,装饰性的音阶和琶音一泻而下,直落到单簧管的最低音,又急转直上,比前一次升得更高。第二主题为E大调,作曲家利用单簧管的极高音区,使乐曲更为生动细腻。在小提琴还原F音的强奏下,单簧管被迫奏出A大调第一主题旋律。回旋曲的第三主题为#f小调,虽然惆怅,但始终压倒不了光明。紧接着单簧管又以A大调呈现第二主题。结尾没有独奏单簧管,仅由乐队奏出。虽然此乐章亮点不多,但莫扎特探索并利用单簧管音域的两极,是简朴写作、炉火纯青的选择。

除了古典音乐界之外,这首《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运用在了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走出非洲》里。从男主角丹尼斯送给女主角卡琳一架留声机的情节开始,我们就不断听到莫扎特的器乐作品片段。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单簧管独奏主题质朴宁静、意味深长。在影片的后半部它实施伴随男主人公丹尼斯在镜头中出现。而在女主角卡琳听着留声机播放的音乐苦苦等候心上人回来的场景中,单簧管静静的旋律也表现和加深了她心中的孤寂和失望。


喜欢莫扎特的乐友们,我们再一起完整欣赏一遍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创作于莫扎特在世的最后一年

虽然生活艰辛

但他依然保有乐观的态度

音乐作品中偶尔透露出的忧郁

也都会被欢快的旋律迅速冲淡







改版后的林声音乐公众号将以别致、鲜活、生动且又不失深度的心灵互动与你共浸其中!

版权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自网络。

林声新书


书名:《诗魂与乐神的守望--林声说音乐
简介:这部著作是集作者三十余年来推广经典音乐累积的沤心沥血之作。全书含"林声经典音乐视听系列欣赏会"现场视、音频精选,通过经典音乐欣赏入门、特色音乐专题、音乐体裁、伟大作曲家系列,向读者娓娓道来经典音乐的审美意蕴与情感内涵。张扬音符背后的文化,强调欣赏中的生命体验,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作者独有的音乐素养、文学底蕴、主持人功力、磁性嗓音四位一体的审美架构,使得本丛书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欣赏有声读物,具有卓尔不群、纵横捭阖、深入浅出,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并重的极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值得推荐,值得细品,值得收藏!”


出版社:文字部分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计五十余万字。音像部分由吉林人民音像出版社出版,计25张蓝光DVD,25张CD。


定价:书:99元/本     碟:50碟精装1460元/套,单碟精装蓝光DVD80元/张,单碟精装CD20元/张。


购买方式:请联系工作室曹老师18066535463(电话微信同号)


蜻蜓FM搜索林声说音乐

喜马拉雅搜索林声说音乐

新浪微博@资深乐评人林声

— 林声音乐工作室 —

让我们在音乐中告别秋天

       
喜欢本文,文章末尾↘↘↘请点点赞、点击“在看”

      往期推荐

百首经典之四十一 ——莫扎特《圆号协奏曲全集》‖值得收藏!

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   莫扎特《降E大调钢琴与管乐五重奏》

极致浪漫,演绎莱茵河的梦。极致浪漫,演绎莱茵河的梦。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林声音乐工作室
为传播推广经典音乐,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在喧嚣浮躁的都市中给心灵开拓出一块清雅宁静的栖息地,让经典音乐这朵散发着醉人芳香的奇葩,在古城开放的更加绚丽多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