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刚进入一段关系时,你会和对方聊自己过往的创伤吗?
很多人都说“不会”:
“把自己太多的伤疤和软肋交到对方手里,也许某一天当俩人不再亲密无间的时候,就会变成对方攻击自己的武器。”
“不要期望别人能为你疗伤,很多路必须自己走,自愈了才能遇到最契合的同路人。”
而热播剧《玫瑰的故事》里,背负着沉重过往的苏更生选择了“会”。
在黄振华向她表白后,她坦白了自己被继父性侵的童年创伤。然后对黄振华说,要是能接受,就继续做朋友,要是不能接受,就把电话删了。
黄振华听完,果断选择了拥抱“破碎”的苏更生,包容她的过去,跟她一起面对。
但这部分剧情,却引发了很多网友的激烈讨论:
“这是演电视剧,现实中刚谈恋爱就坦白过去是不明智的。”
“黄振华选择包容,但更多的人会在吵架时提起这事,贬低你。”
“我曾经也觉得他可靠,跟他讲我坎坷的童年,后续的恋爱里,他却把我的坎坷当成缺陷和笑料。”
在关系初期,就毫无保留地跟对方坦白那些沉重的过去,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
可如果不聊这些,又觉得这段关系流于表面,不能确定对方是否爱自己、接纳自己。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关系初期,我们是否应该展现自己的“沉重面”。
研究证明:关系初期“掏心掏肺”,
并不会损害感情
最近,恋爱综艺《半熟恋人 2》热播,男嘉宾老孟从节目之初到节目结束,一直都很抵触面对女嘉宾宝儿的“沉重面”。
他坦言看见宝儿的第一眼,就觉得她是对的人,但后面越相处越感觉不舒服:
“很多东西进展得很快,我不确认咱俩合不合适。”
“我跟她就感觉怎么处怎么别扭。”
而他之所以会产生这些情感体验,只因为“不太想面对对方的沉重”,一旦牵扯太深,就会感到“我喜欢你,但不喜欢跟你在一起的那个自己”。
有很多节目的粉丝,觉得他不够在乎女孩:
“你不可以只爱她的明媚,也要爱她的破碎,才是爱完整的她。”
也有网友觉得,他不愿意接受宝儿的沉重面,是因为他们还没到同甘共苦的阶段。
但其实,老孟不想面对宝儿的沉重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两个人选择走进关系的顺序不一样。
老孟喜欢两个人先浅浅地交往,享受爱情的甜蜜,一段时间后再“掏心掏肺”,进入深度关系;
而宝儿喜欢先深度交流,和对方建立信任感,在倾诉互动中确认彼此是对的人,再慢慢享受关系。
也就是说,像老孟这一类人,不是不愿意掏心掏肺,而是不想刚谈恋爱就追根究底。
但其实,在关系初期就掏心掏肺,本身并不会损害感情。
心理学博士 Arthur Aron 在论文《人际亲密感的产生:实验程序及部分初步发现》中提到一组实验:
他邀请了多对陌生人,在 45 分钟内彼此提问并回答 36 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兴趣、爱好、最深的恐惧、童年的伤痛等等。
实验结果表示:有 30%的实验对象认为,对方是有史以来和自己关系最深的人。一些人甚至在实验结束后就开始约会、结婚。
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在掏心掏肺中加深感情,而有些人不行呢?
这或许是因为:双方表达自己的方式错位了。
宝儿倾诉自己在上一段感情里受的伤,老孟听完说:“只有一点让我气愤,你在他们面前太讨好了,其实只要你好好做自己,我们就能继续下去。”
老孟口中的“做自己”,指的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但宝儿的讨好和不安,也都是自我的一部分,她经常因为不安而哭泣,又何尝不是在真实地表达自己呢?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情绪卷入”:对方能够接纳和回应你的情绪,你也愿意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绪卷入度太高的人,会沉浸在个人情绪里,并把伴侣也“牵扯”进来,比如宝儿;
而情绪卷入度太低的人,不会轻易表露情绪,也不会敏锐觉察到伴侣的情绪,比如老孟。
不同强度的情绪卷入度,会形成表达自己的不同方式:
一个随心所欲,另一个小心翼翼;
一个后知后觉,另一个步步紧逼。
这种错位,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苏更生用倾诉、理智的语气诉说自己的创伤,情绪卷入度适中,令人感到舒服,黄振华就会接纳她的这一面,主动给她更多的安全感;
但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卷入度太高,表达自己的时候歇斯底里,一味抱怨和宣泄情绪,就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从而想逃离这段关系。
同样是掏心掏肺、表露心声,大家对此的包容度却完全不一样。
因此,很多人在关系初期,并不会把沉重的一面展现给另一半。毕竟比起情绪没控制好引发的后续问题,避而不谈总归要稳妥多了。
错位根源:非一致性沟通
书籍《亲密关系》中,作者将关系初期诠释为“浓情蜜意的热恋期”,一般是 3 个月至 1 年。
这个阶段的男女对另一半有很多幻想,仿佛自己漂泊孤独的心,在对方那里有了归属和依靠。这种感觉太好了,会让人想要不断从对方那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而确认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行径的深度交流。
但要注意,这些深度交流不一定有利于关系,也可能会延续错误,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亲密关系》把这种错误的走向形容为:人们对亲密关系性质有一个总的设想,如果它是错误的,则错误会延续下去;而人们会期望他人做出某些特殊行为,让这些错误设想变成现实。
比如,知乎上有人问:
“总想把自己最糟糕、最令人讨厌的一面展现给有好感的人看,怎么办?”
有人回答:
“我也是这种人。我之前总是给别人很多期待,可最后我让他们无比失望,我痛恨这样的自己……现在想着,与其让别人期望又失望,还不如一开始就别给别人期望。”
设想自己从一开始就不让别人产生期望,所以一言一行,都故意让别人失望,于是别人总是看到自己糟糕的一面。
这种延续错误的交流方式,被心理学家萨提亚总结为“非一致性沟通”:个体不能包容不同观点和个性,不能以灵活的方式和不同情境下、不同性格的人愉快地相处合作。
就像这名知乎答主,无法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别人的需求,关系走向总是很糟糕。
而与非一致性沟通相对的,是“一致性沟通”:既能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别人,还能兼顾不同情景做出恰如其分的应对。
比如,用一种更容易被别人接受的方式表露脆弱:找个私密安静的场所,温和地倾诉自己糟糕的经历,表达出你希望爱人包容自己、配合自己一起改变的需求。
关系初期,采用一致性沟通来进行深度交流,能创造出双方都感到舒服的相处方式。
这也是在 Arthur Aron 的实验中,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能掏心掏肺创造深度信任的原因: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兼顾了双方感受;刻意打造的私密实验环境,促进了深度交流的发生。
所以,即使关系双方存在很多不同和错位,一致性沟通也能保证关系顺利进行。
控制不住的倾诉欲,
藏着未愈合的创伤
或许你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知道现在不是掏心掏肺的好时机,却还是控制不住想展示自己最糟糕的一面?
原因,可能有这三个:
1
内在缺乏稳定客体
自体心理学理论提到:从小到大都缺少他人全然、稳定提供关心和爱护的人,会将没有情感深度连接的人,作为“稳定的支持性客体”的代替品。
就像泰勒.斯威夫特在《Blank Space》这首歌的 MV 里,演绎了一个缺乏稳定客体的女孩,一个人住在偌大的别墅里,因为孤独,她很容易迷恋上一个人。
可一旦发现男友心猿意马,她就会歇斯底里:毁了他的自画像、剪了他的衣服、砸了他的车……
男友被她吓跑后,她会立刻爱上新的男人,再次上演同样的过程,从一段段“闪恋”中获取短暂的情感连接。
2
整合创伤的尝试
书籍《不原谅也没关系》中提到:身心遭受创伤的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解离,内心空虚,感觉不到自己活着。
而找个人倾诉心声,可以激活深层情绪,把自己“拉回”身体里,重新产生“活着的感觉”。
这种情况下的亲密关系,与其说是找个人来爱,不如说是在“找个心理医生治好我”。
3
心理状态正在走下坡路
研究发现:当人的心理问题出现中度预警,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倾诉欲变强。
就像宝儿跟老孟解释:自己之所以需要很多安全感、总是向他寻求互动,是因为她在上一段感情里充满不安感,这份创伤至今还未愈合。
这种状态下人的倾诉欲,更多是无意识地渴望被关心、陪伴,并不代表有意识地疗愈自己,所以更容易导致情绪失控或者关系破裂。
关系初期,该怎么倾诉?
渴望和喜欢的人倾诉伤痛,是人的自愈本能,但往往伴随着风险。
想在关系初期做这件事,不妨参考以下两个建议:
1
采用一致性沟通
一致性沟通涉及到三个重要元素:我,你,情景。落到具体步骤上就是:
我——接纳对方的感受:
“我知道你很伤心,伤心是可以的,我会一直陪着你,你需要的时候,我就在你身边。”
你——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感到很伤心,你经常加班应酬,我担心你喝坏了身体,而且我一个人在家很孤独。”
情景——在当前情境下探索可接受的方案:
“我感觉你需要我陪在你身边,我也需要你早点下班回来陪我,我很期待你以后能早一点回家。当然,如果你没法早点下班,提前跟我说一声,我也可以接受,心里也会好受很多。”
2
把多余的倾诉欲,留给自己或其他客体
如果觉得练习一致性沟通太累、太费劲,想更轻松一点,不妨把过度强烈的倾诉欲留给自己或其他客体。
比如,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一个安全的互动环境里,倾诉沉重并寻求成长;
或者,用自主写作来宣泄心声。找一个私密安静的环境,拿出纸笔,想象自己要写一段文字给某个人看,写下所有压在心底的话。
每隔一段时间,可以将这些文字装订成册,举行一个仪式:埋进土里、装进很久不用的行李箱里,或者在安全区域烧掉……
仪式完成后,我们就当做所有心声都已经传递给对方,过往从此翻篇,人生迈入新的章程。
在治愈自己后,再去迎接一段新的关系,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更轻松了,找的伴侣和自己更契合了,也更有安全感了。
写在最后
小王子说:“想要和一个人产生羁绊,就要承受掉眼泪的风险。”
刚进入关系时,谁也说不准,对方能否接受你最糟糕的一面;
但能被完整爱着的人,除了糟糕的一面,必然也有闪耀的一面。
缺点和优点组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而饱满的你。
因此,不必去幻想有人能全盘接受自己,而是要学会好好表达沉重与脆弱,这是建立深度关系的第一步。
或许,真正的灵魂伴侣并非一开始就完美契合,而是在互相陪伴、磨合的过程中,不断确定彼此就是对的人。
世界和我爱着你。
策划制作
来源丨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