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治藏必先安康”的古训,当代又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审视。康巴藏区是中国3大藏族聚居区之一,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康巴藏区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即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木里藏族自治县,西藏的昌都市,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康巴民居建筑具有浓厚的藏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被称为“康巴名片”。康巴民居建筑不仅具有多样化的建筑结构,而且建筑布局也呈多样性,平面及空间布局富有变化,层次感十分强烈。
由于甘孜州处于汉藏交界的过渡地带,在藏式建筑物的装饰和内部陈设中,则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传统风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康巴民居建筑还具有地域性特点。
康巴人的住房一般为2至3层的楼房,平面呈方形;不少人家倚山建房,以石砌墙,墙里不用打木桩,却能砌得光洁、严整。往往一排建筑有几十户人家,宛如古代城堡,很是壮观。
一幢建筑内的房间大小、结构布局安排得十分合理,很像内地城市建造的多单元式的楼房;不过这儿的民居都带有一个大庭院,院门也修建得高大、结实。
从前康巴地区的诸族、部落之间多奔袭、争斗,民居内使用独木截成矩形的梯道上下往来。这种独木梯可以迅速撤除,以切断进入居室的通路,从而自卫防盗。现在的人家已经把独木梯改建为带扶手的台阶式楼梯,走动起来方便多了。
民居的一层设有向院外开的窗户,用作牲口圈、草房或车库。中层住人。这一层除了卧室、客厅客房、厨房仓房和厕所外,还布置了专门供奉神佛的经堂。经堂宽敞华丽,彩画彩雕精巧的巨大佛龛占去了一面墙。
经堂内还供奉祖上传下来的唐卡、法器和高僧居留后留下的吉祥信物。在专门为喇嘛精制的禅床上,铺垫着厚实、华美的毛毯。
经堂是藏族人家的中心所在,来了贵客,一定先要到此顶礼观瞻,烧几柱高香。在经堂里就连主人也不能坐卧。至于女人,即使是远来的宾客,也绝对不允许在经堂里休息。这种习惯虽然无法使人理解,但康巴妇女却墨守至今,没有任何怨言。
康巴民居中的住室、客厅部分的彩饰装修异彩纷呈,就连横梁、天花板上都布满了彩绘雕饰。花花绿绿,勾金描银的藏式柜、桌、门、窗……镶珠嵌翠的铜壶、法器、玉樽、金佛……更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时下康巴地区富裕户渐多,古风盎然的藏式橱柜上又多出了彩色电视机、收录机和电子游艺机。有些人家千里迢迢地买回来电冰箱,然而康巴地区最热的夏季,在房间里呆着都要穿件薄毛衣,电冰箱自然无用武之地,只能充当储藏柜。
民居的第三层通常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不用彩画。顶部修造得结实、平展,用以晾晒粮食,是很好的大凉台。人站在上面可以环视绿野乡村和远处的雪岭江流。大凉台上设置着牛首造型的香炉,用来燃烧香草、柏树枝叶,以敬奉神佛。
这一带的人家也有在院子的墙院上和房顶四角上安放白色石头的习俗,显示出古人白石崇拜的痕迹。康巴地区的民宅、寺以及各地的碉楼、佛塔,多是由能工巧匠不画图、不吊线直接施工建成的。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地震而经久不塌,实在是一个奇迹!
鲜明的民族性的民俗特色所折射出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康巴民居强烈的感染力之所在。康巴农区的固定式建筑中,无论是哪种结构的建筑物,无论是门、窗、檐等主要外部装饰部位,还是内部的结构和陈设,都充分保持了藏式建筑的风格。
已上图文来源:香山帮
中式营造推荐往期精品课
《藏传佛教建筑艺术》五讲
▲点击二维码观看课程
神秘的雪域高原西藏,这里曾经孕育出古老的人类文明,优美的藏传佛教艺术也诞生在这里。晋行记研学中心自2020年推出《藏传佛教艺术》十讲之后再次推出《藏传佛教建筑艺术》五讲。让拥有“天”卡的朋友们有更多的知识累积。
藏传佛教在西藏拥有行政权力、文化教育的职能,故藏传佛寺建筑的内容组成与汉传佛寺有很大不同。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内包括有信仰中心——佛殿、佛塔;宗教教育建筑——学院(藏语为“扎仓”);管理机构——活佛公署,以及辩经场、僧舍、库房、厨房、管理用房等。在达赖、班禅等高等级喇嘛经常驻锡的寺院内尚有宫室建筑(藏语称“颇章”)。有的寺院内拥有数个学院及佛殿,所以一般藏传寺院的规模皆较大。
▲点击购买天卡
《藏传佛教建筑艺术》五讲
主讲专家:维恩
建筑专业教师
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学硕士、博士
课程费用
专栏五讲:149元(限时优惠)
天卡会员,免费收听
——早期藏传佛教建筑
1) 后弘期以来藏传佛教的历史及传播路线
2) 从那烂陀到大昭寺——印度建筑对于藏传佛教建筑的塑造
3) 托林寺与桑耶寺——曼陀罗空间的应用
4)小昭寺——早期佛殿平面
小结:早期藏传佛教建筑与印度、汉地的关系
第二讲:凉州会盟
——蒙古帝国时期藏传佛教建筑
1) 蒙古帝国治下的藏传佛教传播
3)萨迦寺到万安寺(白塔寺)——八思巴喇嘛的遗产
4)夏鲁寺与纳塘寺——西藏早期壁画与佛殿
5)阿济寺和万拉寺——拉达克地区藏传佛教寺院
小结:安多佛殿——藏传佛教建筑的新模式
第三讲:土司与喇嘛
——明朝藏传佛教建筑
1)白居寺——早期建筑形式的最后狂欢
2)瞿昙寺到妙因寺——土司制度下的“安多模式”
3)塔尔寺——藏传佛教的第二个中心
4)仰华寺到美岱召——俺答汗的可汗梦
5)大召到额尔德尼召——哈拉和林以来蒙古藏传佛教建筑
6)隆福寺和护国寺——北京明代藏传佛教寺院
7)大西天与真觉寺——法王、皇帝和太监
小结:汉地藏传佛教建筑形式
第四讲:格鲁派的兴起
——清朝早期藏传佛教建筑
1)三大寺与扎什伦布寺——消失的转经道与缩小的佛殿
2)布达拉宫——堡垒与寺院
3)双黄寺、善因寺和庆宁寺——清朝的国宾馆
5)从固尔札庙到席力图召——琉璃在蒙古族藏传佛教中的使用
小结:藏传佛教建筑的新形式
第五讲:藏传佛教的巅峰
——乾隆时期的藏传佛教建筑
1)承德与北京——清朝的统战工作
2)雨花阁、嵩祝寺与雍和宫——清代的皇家格鲁派
3)大库伦到席力图库伦——移动的草原寺院
4)五当召到普陀宗乘之庙——藏传佛教建筑的蓝本
小结:藏传佛教建筑的蓝本
课程相关图片
▲布达拉宫
▲桑耶寺
▲佛殿平面(根据宿白先生改绘)
▲夏鲁寺斗拱及假昂
▲白居寺
▲显教寺与瞿昙寺
▲安多蒙古地区寺堡
▲妙因寺万岁殿
▲大召
▲席力图召古佛殿
▲西黄寺达赖楼
▲安远庙
▲真觉寺塔(张昕、陈捷)
编辑推送丨晋行记研学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藏传佛教十讲》
专家讲师
罗文华(藏传佛教艺术专家)
课程费用:198元
扫码进入听课
👇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天卡课程及藏传佛教艺术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