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唐代——唐朝长安人怎么过春节?

文化   2025-01-30 12:41   北京  




隋唐时期,

人们已经很懂得享受生活了,

节日也非常多,且很有特色。

那么,唐朝人是怎么过春节?

他们到底放几天假?

他们吃些什么?

他们喝酒吗?有什么讲究和方式? 

今天,

一起来看大唐长安人怎么过春节。






唐人春节也有“黄金周”





唐朝时,还没有“春节”一说。大年初一,唐时叫做“元旦”、“元日”或“元正”等。当时就有“黄金周”:唐玄宗在开元25年,特意颁发了一份《假宁令》——这份政府颁发的红头文件里明确提出“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


唐朝的春节长假也是七天,跟现在一样,不过也有区别,唐朝的七天长假,是以正月初一为中心,往前三天,往后三天,加起来正好七天。也就是除夕及之前三天,和初一(即元日)、初二、初三。五十三岁的白居易,当时写给同僚:“共知欲老流年急,且喜新正假日频。”


▲ 图片出自央视评论员组


话说唐朝假期多,据史料,元旦之后,唐人假期接踵而至的还有正月初七的人日,正月十五的上元节。还有依常例,官员及其下属每十天便有一日休息的旬假了。白居易感慨:“闻健此时本醉,偷闲何处共寻春。”作者的闲适生活与喜悦心情,可感受一二。


作为一年最隆重的春节,宫廷更是一派肃穆而忙碌的景象。元日,认为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三元,在古人的时间序列中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 


“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描述众官员拂晓之时,已按品阶方位列队等候,烛火通明。唐代礼部规定,元日大朝会在太极殿举行(后在大明宫含元殿)。皇帝衮冕临轩,皇后、百官、朝集使以及皇亲国戚都着朝服一同参加。


▲ 敦煌本张敖《新集吉凶书仪》中的贺正冬启


四方恭贺的诸多礼仪,凸显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中央对地方所拥有的控制权力。李世民《正日临朝》中写道:“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天子的雄心与骄傲,跃然纸上。


▲图片出自央视评论员组


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外出经商的学者众多。而唐朝人也追求团圆,所以在除夕前,大家都尽量往家赶,这一现象是最早的“春运”。






大家见面互相说“万岁”





初一早,唐人喜欢在院里竖起长长竹木竿,竿顶飘悬着纸或布做的长条型旗子。风来抖动,称为“幡子”。这种风俗传到日本,演变成“鲤鱼飘”。


有意思的是,唐朝新年元日与冬至两个节日,常常并列而言。公元八三八年,日本圆仁和尚前往长安,路经扬州,记述当时冬至“此节总并与本国正月一日之节同也……皆有贺节之辞”。冬至与元日节俗相同,无论贵贱,官员或百姓都遵礼相见拜贺。



贺节之辞,是指人们道路相逢见面时的节日说辞。他初到扬州这一年除夕,只见“道俗共烧纸钱,俗家后夜烧竹与爆,声道‘万岁’”。


子时一到,街上钟鼓齐鸣,辞旧迎新。在家里“守岁”人们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给主人叩头,大家要说一些吉祥话。唐朝口语资料流传下来的不多。据敦煌出土的文书吉祥话大致是:“福延新日,庆寿无疆”等。


白居易写“逢迎拜跪迟”,圆仁记录应指“右膝着地,说贺节之词”——逢人拜年,右膝下跪。吃不消的白居易,发出“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衰”感慨。


唐人喜欢大家族聚居,若辈分高老人在,除其直系儿孙外,可能连已成家的弟弟、侄儿、出嫁的妹妹、外甥皆团圆守岁。白居易曾写:“弟妹妻孥小侄甥,娇痴弄我助欢情。”


其实,火药鞭炮在北宋才有记载,唐朝只有“爆竹”或称“爆竿”。子时,拿出准备好的爆竹:因竹节中有空气,被火烧爆的时会噼里啪啦地响。


唐朝人除夕和元旦这两天,一般不往家外倒垃圾,说是会流失家产。若有用坏的扫帚之类,在子时到来之际扔进院里“庭燎”大火堆,即可“令人仓库不虚”。穿破的鞋子,要在院子里挖坑埋掉,家里会出“印绶之子(当大官的儿子)”。






贴 门 神




春节期间的另一项重要风俗是贴门神。梁代有个人叫宗懔,他写的《荆楚岁月记》记载说,当时老百姓每到过年的时候,都要在门上贴两块桃木板,而且上面还要画两个神仙。


中国古人历来认为桃木跟其他木头不一样,有辟邪的功效,这两个神仙左边的叫神荼,右边的叫做郁垒。提醒大家注意,现在一说起门神,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说是尉迟敬德和秦琼,唐代还没有这个说法,虽然这两位凌烟阁功臣在唐朝已经很有名气了,但那个时候的门神就是神荼和郁垒。


这两位历史可谓悠久,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援引的古本《山海经》当中的一段话,交代神荼和郁垒的来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今本《山海经》中,是找不到关于神荼和郁垒的记载的。具体为:

 
《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


意思是在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树枝缠绕三千里,在其树枝的东北方向有一个鬼门,所有的鬼均从这里出入。在这里有两位神人——神荼和郁垒,负责检查和统领所有的鬼。有作恶的鬼,他们就用苇索将其捆起来,把它喂老虎。后来,黄帝制订礼仪,按时驱鬼,立一个大桃木人,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与虎的画像,悬挂苇索以抵御鬼怪。


河南方城县东关村汉墓出图的画像石


这就是现在的门神了。







写 春 联





说到过年,少不得贴春联。春联仍然跟门上的那两块桃木板有关系。中国的文人喜欢到处提字,在家门上的两块桃木板他们自然也不放过,经常有人在这桃木板上写字,久而久之就发展出一种左右对仗的文体。


据记载,这个写春联的肇事者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国主孟昶,有一次他让手下的学士们在桃木板上提字,结果没有一个人合他心意,最后他决定自己亲自来写,他写了这样两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就是中国春联的开端。


我们来看一下唐代《张燕公集》当中的一首诗,这首诗把唐代过新年的种种风俗都囊括进去了,诗的名字叫《岳州守岁》:


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

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

桃枝堪辟邪,爆竹好惊眠。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我是长辈我来喝“三杯”





我们的春节,走亲访友家家备有茶点。千年前,唐人早已如此。敦煌文书记录,就有“岁日赏屠苏酒、五辛盘、假花果,胶牙饧”。


唐人要喝两种酒:一是“屠苏酒”,一是“椒柏酒”。“屠苏”,本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桔梗、乌头等七种药材混合制成。因用药八品,也称八神散。所以,喝这种酒的目的,是“驱邪解毒延年益寿”。 


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壁画中的唐人宴饮图


唐人韩鄂的《四时纂要》是这样说的:“从少起至大,逐人各饮少许,则一家无病。”唐人喝酒,要从全家最小的孩子开始先喝。


白居易元日诗中有“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之说。可见饮酒以年齿幼长为序。从少到老一轮下来,年长居末尾者则连饮三杯,以示安慰,称之为“蓝尾”。意思是年岁最长,当仁不让地成为最末一人,连饮三杯。


这些,在同时期日本也可以见到其踪迹,据说嵯峨天皇弘仁二年(公元811年)已有记载,宫廷内元日供御药事,即饮屠苏酒。


“五辛盘”,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吃“五辛盘”,是为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唐朝人过年也爱吃甜食:比较著名的有“胶牙饧”。饧,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


它比较粘软,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在唐朝,甘蔗制糖法刚从国外传入不久,蔗糖(当时也叫“石蜜”)还很不普及,一般百姓见不到。所以,麦芽糖已经算是贵重的美味食品了。


饺子在唐已出现:用面皮捏成半月形裹着馅,大锅里水煮熟捞出,食用时佐以醋和蒜。不过,唐朝叫做“汤中牢丸”——吃时带汤,汤中撒芫荽等。


唐人宫乐图






平 安 祈 福





长安,是“佛教第二故乡”。圆仁和尚大唐之行的记载里,唐人新年有许多与佛教相关的场景。


公元八四二年正月一日,他在长安见“家家立竹杆悬幡子,新岁祈长命,诸寺开俗讲。”俗讲,是以通俗讲唱形式,吸引士庶,传播佛经奥义。新年里开讲的有《华严经》、《法华经》等。会昌寺法师文溆,被认为当时长安城中俗讲第一人。


新年假日里,人们入寺听俗讲。在大德们吟哦的经声中,感受到九天佛国的无上美好,惊叹行善积德的诸多神迹。


千年古刹香积寺


唐人新年中用幡来祈求长命百岁,这种唐幡在奈良正仓有藏。敦煌莫高窟就曾出土“发愿幡”,上有墨书,是人祈求眼疾痊愈发愿所造。


说到正仓院,它建于公元750年,正值唐朝盛世。至今,仍藏有三百余件唐朝时的文物,包括书圣王羲之等人的书法及诸多礼乐器和佛经。在保存至今的唐幡上,夹缬的花样依然清晰,颜色还很鲜明,丝缕间闪耀着的光泽。


图片出自央视评论员组

新春,是四季轮回中的起点
唐人欢乐的年宴上,屠苏酒饮下的
是对时间延续的美好期盼
肃穆的元日朝会,是国家的新年祈福
时光飞逝之中,个人所为那么有限,
元日里,诗人们写下无限感慨,
“自惊身上添年纪,休较心中小是非”,
“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贵一年年入手”

……

   素材来源:西安城记

部分内容摘自于庚哲的《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图片来自于网络


由唐至宋,是中国历史的巨变时期,贵族社会走向平民化,新旧两个世界在此交汇。如果中国历史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么这个“黄金时代”或许就是唐朝。唐帝国疆域辽阔,唐人的世界观包容洒脱,女性空前解放,唐诗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DNA。近年来,日本文化被许多国人所热衷,追根溯源,其真正的精神养料也是来自唐朝。


盛唐的面貌究竟是什么样?唐人曾经创造出怎样灿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那时的中国人如何生活?想更全面的了解盛唐,就通过三联中读选取的关于唐朝10个有代表性的话题,邀请了11位权威学者、专家,希望通过十条不同的路径“穿越”到唐朝,为你揭开一个“黄金时代”的面纱。



这次,《三联生活周刊》推出的精品大课

“我们为什么爱唐朝——黄金时代的10个侧面”


联合荣新江、辛德勇、韩昇、张大春等11

来自北大、人大、复旦等顶尖高校的明星教授、文学大咖

为你解密一个真正的盛唐



很多资深学者都是第一次尝试音频课,能邀请到他们出山,并非易事。从确定主讲人名单,到最终成功邀请,足足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他们将带你从10个维度感受唐朝的风貌全球视野、帝王与政治、女性、对日交流、西域交流、佛教、书画、乐舞、唐诗、城市建筑。700分钟,为你还原文学、影视剧背后真实的历史,重构大家对于"黄金时代的中国"的认识。



音频分为11

32+节课,共长达700分钟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了解/订阅课程



领读人

著名演员

赵文瑄


《三联生活周刊》邀请到了曾在《大明宫词》中饰演张易之、薛绍的著名演员赵文瑄,由他领读《我们为什么爱唐朝》课程。


在他的领读下,文化大咖们将从不同层面揭开唐朝的面纱,带领我们走进那个黄金时代。



1

总序

世界主义的唐帝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荣新江


课程分为2节:

① 为什么唐文化有千年不衰的生命力?

② 长安城汇聚了多少物质和精神财富?


盛唐为何能吸引到全世界最聪明的脑袋,创造出最丰富多彩的文化?


著名的唐史学者、中外关系史专家荣新江,在专栏的总序部分,将带你站在全球视野总览唐帝国,从物质和精神财富两方面重新审视那个伟大的时代。



2

帝王与政治|

盛世之源:先进的唐代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电视剧《贞观之治》编剧

孟宪实


课程分为3节:

① 唐朝皇帝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② 魏徵这些谏官怎么有那么多意见?

③ 唐廷的决策系统怎样开会做决定?


盛世的基础是治国理政。唐玄宗时的历史学家吴兢写了一本《贞观政要》,希望皇帝继承唐太宗的执政经验和智慧。“贞观之治”不仅奠定了唐朝强盛的根基,也堪称古代东亚世界的治理楷模。


本讲课程将带你了解唐朝的皇帝与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在当时有多先进?主讲人孟宪实将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历史故事,生动地为你讲述。



3

女性|

环肥燕瘦:美得张扬的唐代女性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于赓哲


▶课程分为3节:

① 长安女子的精致日常是怎样的?

② 史上最温情的“离婚协议书”长什么样?

③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


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地位一直远低于男性,但在唐朝,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她们受教育,不裹脚,穿胡服,骑骏马,离婚、再婚的现象并不罕见,参与朝政的女性也比比皆是。


在本讲课程,风趣幽默的主讲人于赓哲将从唐代女性的时尚、婚姻观、受教育情况等方面着手,分析她们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以及社会风气、政治动荡对唐朝女性地位的影响。



4

|对日交流

一衣带水:唐朝中日文化交流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韩昇


课程分为3节:

① 最有名的日本留学生是谁?

② 唐朝佛教是如何传到日本的?

③ 为何中国人总能在日本找到熟悉的“故乡感”?


隋唐时期,为了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规模之大,少则二百人,多则五六百人。


本讲课程,主讲人韩昇将讲述唐朝的中日文化交流,带你了解唐文明如何在建筑、语言、文学、茶道、服饰等方面影响日本文化的基因至今。



5

西域交流|

熔西铸唐:唐朝与西域的关系和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葛承雍


▶课程分为3节:

① 为何唐朝会成为“世界性”的国家?

② 唐玄宗有一段来自西域的“跨国婚姻"?

③ 唐朝究竟有哪些胡化现象?


唐的繁盛与对异族人以及异质文化开明包容的态度不无关系,那个时期,西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织成一曲如梦如幻的乐曲。不过,就算是这样的朝代,也有生杀予夺、动荡凋亡······


本讲课程,你将知道唐朝与西域“相爱相杀”的始末。主讲人葛承雍将带你沿着丝绸之路,看清那个国际化帝国的样貌,了解汉文明与西域文明的碰撞、交融。



6

唐诗 | 

诗书风流:书写时代的唐朝诗人

当代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

西川


课程分为3节:

① 唐人写诗的技术性秘密是什么?

② 李白和杜甫的朋友圈是什么样?

③ 为什么李白不是典型的长安诗人?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朝代,以伟大的文人和卓越的诗文著称。唐人写诗有什么秘密技巧?他们如何把写诗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本讲课程,著名的现代诗人西川将带你读古诗,走进千年前唐诗的写作“现场”,你将不再拘泥于教科书式的解析,重新学习唐诗的读法。



7

音乐|

歌舞盛唐:千年前的东方交响乐

学者、《古乐之美》作家

苏泓月


课程分为3节:

① 霓裳羽衣曲中飘出了怎样的盛唐气象?

② “音乐皇帝”唐玄宗培养出多少梨园弟子?

③ 唐代哪种宫廷乐器最流行?


唐朝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涌现出李龟年等著名音乐人,以及《霓裳羽衣曲》等音乐佳作,但很可惜,我们无法聆听到唐朝的音乐,看到贵妃曼妙的舞姿。


所幸的是,流传至今的古诗词,人物画、壁画等文物可以引领我们对大唐乐舞产生无限遐思。本讲课程,你会在主讲人苏泓月的讲解中,体会大唐音乐的繁盛,聆听盛世的回音。



8

佛教 | 

盛世梵音:佛教与大唐气象

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教授

李四龙


课程分为3节:

① 玄奘是如何成为最有名的中国和尚的?

② 肉身千年不腐的六祖禅师是谁?

③ 龙门石窟的著名大佛竟以武则天为原型?


本讲课程,主讲人李四龙将从三个人物——法相宗的创始者玄奘、将禅宗发扬光大的六祖禅师惠能,一生推崇佛教的女皇武则天入手,带你回顾佛教在唐朝的蓬勃发展。



9

书画|

千年遗韵:唐朝书画艺术的传世魅力

著名艺术史学者

尹吉男


课程分为3节:

① 为何唐朝的皇帝书法那么棒?

② 为什么唐朝的人物画那么传神?

③ 唐朝的壁画如何体现出大唐盛世?


唐代是古代书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唐玄宗都精于书法,张旭、怀素、颜真卿和柳公权等书法家开创了新的境界,唐代的绘画也异彩纷呈,如阎立本的历史人物画,吴道子的“吴带当风”……


在本讲内容中,主讲人尹吉男将结合个人的书画鉴赏经验来介绍唐朝书画,从书画家的笔墨中看到大唐盛世的真实模样。



10

城市建筑|

 大唐帝都:长安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辛德勇


课程分为3节:

① 世界大帝都兴起的基础是什么?

② 为何杨家人建起李家的城?

③ 唐朝长安城在隋朝旧都基础上有哪些发展与变化?


本讲课程,主讲人辛德勇将从隋朝大兴城讲起,讲述唐长安是怎样一步步成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的,让你“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最繁华的都市景象。



11

结语

盛世咏唱的现实风貌

华语畅销小说家

张大春


课程分为3节:

① 标准官话的制定怎样造就了唐代的文体?

② 开元初年的一场通货紧缩带来了什么连锁反应?

③ 道士身份如何成为李白步入仕途的敲门砖?


昔日的长安早已不再,逝去的盛唐面目模糊,只有诗人的咏唱在风中流传。

如今,我们如何通过这些字句,在脑海中重现他们笔下的时空?


课程最后,著名作家张大春将用小说家和说书人的口吻,为你描绘盛世咏唱的现实风貌,剥开唐代文化成就背后深层的政治与经济原因,进而触摸到盛世的脉搏。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了解/订阅课程

报名听课入口点击下面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我们为什么爱唐朝》专栏

中式营造
中式营造是一个以设计师主体运营的【共同分享、彼此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交流的公众信息平台。通过公益沙龙分享、设计类主题讲座、创意文化展览、出行游学、田野调查等方式让我们拓展专业视野和提升设计修养,平台涉及传统文化、艺术、设计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