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脑部疾病有救了!Nature研究表明:mTOR信号通路低活性是导致脑畸形的关键,药物干预或能逆转!

学术   2025-01-05 17:31   上海  


人类大脑皮层的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受基因严格控制的过程,任何遗传上的微小变异都可能导致结构和功能上的显著异常。在1月1日Nature期刊发表的这篇文章中,来自耶鲁大学的科研团队探讨了mTOR信号通路在无脑回症(lissencephaly)中的失调机制。无脑回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脑部畸形,通常与癫痫和智力障碍相关。研究者们通过研究来自不同遗传背景的无脑回症患者的脑类器官,发现mTOR信号通路的低活性是导致该疾病的一个重要分子机制。具体来说,他们研究了携带PIDD1基因隐性突变和Miller–Dieker无脑回症综合征(MDLS)相关的17p13.3染色体微缺失的脑类器官。这些类器官表现出典型的皮质增厚和蛋白质翻译、代谢及mTOR通路的失调。研究表明,通过激活mTOR复合体1的脑选择性激活剂,可以预防和逆转无脑回症类器官中的细胞和分子缺陷。这一发现揭示了mTOR信号通路失调是两种遗传背景不同的无脑回症谱系障碍的共同分子机制,为该疾病的潜在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01



研究背景



Lissencephaly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脑结构异常,其特征为大脑皮层的光滑化,通常伴有癫痫和智力障碍。尽管这种疾病的遗传异质性已被广泛研究,但其分子病理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通过对小鼠模型、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养和尸检人脑的研究,科学家们对这种疾病的细胞事件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样本获取的困难,研究进展有限。最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单细胞组学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的进步为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这项研究中,耶鲁大学的科研团队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了与lissencephaly相关的PIDD1基因隐性突变。PIDD1是一种含有死亡结构域的蛋白质,其在大脑发育中的功能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利用iPS细胞衍生的大脑类器官模型,模拟人类大脑皮层发育的早期阶段,结合细胞、单细胞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揭示了mTOR信号通路在PIDD1突变体和Miller-Dieker lissencephaly综合征(MDLS)类器官中的低活性。这一发现表明,mTOR信号通路的失调可能是导致不同遗传背景的lissencephaly谱系疾病的共同分子机制。

02



研究发现



研究揭示了mTOR信号通路的低活性是导致两种遗传上不同的无脑回症谱系障碍的共同分子机制。通过对携带PIDD1基因隐性突变或17p13.3染色体微缺失(导致Miller-Dieker无脑回症综合征)的患者来源的脑类器官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类器官表现出典型的人类无脑回症的皮层增厚,并且在蛋白质翻译、代谢和mTOR信号通路上存在失调。研究表明,脑选择性mTOR复合物1的激活剂能够预防和逆转无脑回症类器官中的细胞和分子缺陷,提示mTOR信号通路的低活性在无脑回症谱系障碍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药理学方法,研究团队发现mTOR信号通路的失调是导致无脑回症谱系障碍的共同分子机制。PIDD1突变体类器官和Miller-Dieker无脑回症综合征类器官均表现出mTOR信号通路的低活性,导致蛋白质翻译和代谢的紊乱。研究还表明,使用mTORC1激活剂可以恢复这些类器官的正常功能,提示mTOR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不同遗传原因导致的无脑回症谱系障碍的潜在靶点。

03



临床意义



研究为光滑脑回综合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并强调了mTOR信号通路在神经发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1. mTOR信号通路的重要性:mTOR信号通路在神经元的生成、分化及脑皮层的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该研究首次表明,mTOR信号通路的低活性(hypoactivity)可能导致光滑脑回综合症,这为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2. 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中通过激活mTOR信号通路,成功逆转了患者来源的类器官中的细胞和分子缺陷。这提示,mTOR信号通路的调节可能成为光滑脑回综合症的潜在治疗靶点。 
3. 遗传异质性及其治疗策略:尽管光滑脑回综合症有不同的遗传原因(如PIDD1突变和17p13.3微缺失),但它们都表现出mTOR信号通路的低活性。这表明,针对mTOR通路的治疗可能对这些不同遗传背景的患者均有效。 
4. 临床试验的启示:研究中使用的mTORC1激活剂NV-5138已在其他疾病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为其在光滑脑回综合症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04



实验策略



论文探讨了mTOR信号通路在无脑回症(lissencephaly)谱系障碍中的作用。无脑回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大脑畸形,与癫痫和智力障碍密切相关。

1. 研究对象与模型构建:研究利用了从两种不同的无脑回症患者来源的脑类器官(cerebral organoids)进行实验。一个是携带PIDD1基因隐性突变的患者,另一个则是有17p13.3染色体微缺失的Miller-Dieker无脑回症综合征(MDLS)患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WES)识别PIDD1基因突变,并通过iPS细胞衍生的脑类器官模型模拟人类大脑发育的早期阶段。 
2. 分子与细胞分析: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分析,研究了PIDD1突变体和MDLS类器官中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发现这些脑类器官中普遍存在神经元过早生成和mTOR信号通路的低活性。 
3. 功能验证与药物干预:使用特异性mTORC1激活剂(NV-5138)进行功能验证,观察其对异常细胞和分子表型的逆转效果。实验表明,该药物能够在类器官中恢复mTOR信号通路活性并纠正相关的发育缺陷。

05



数据解读



图1:PIDD1突变类器官中神经祖细胞的失调


Figure 1 展示了在PIDD1突变类器官中神经祖细胞的失调情况,通过对不同基因型的类器官进行免疫染色和细胞计数分析,探讨PIDD1突变对神经祖细胞的影响。

A. 为了研究PIDD1突变对神经祖细胞的影响,作者对对照组、患者组、敲入组和救援组的类器官在第70天进行了免疫染色,标记CC3、CTIP2和SOX2。黄色虚线标出了皮层板(CP)、次生神经管区(SVZ)和室管膜区(VZ)。结果显示,各组在这些标记物的表达上存在差异。 

B. 通过对SVZ-VZ区域每平方毫米的CC3阳性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的CC3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提示细胞凋亡增加。 

C. 为了进一步分析神经祖细胞的状态,作者对对照组、患者组、敲入组和救援组的类器官在第70天进行了SOX2(神经祖细胞标记)和HOPX(oRG细胞标记)的免疫染色。结果显示,患者组中SOX2和HOPX阳性细胞的分布与其他组存在差异。 

D-E. 对SVZ区域每平方毫米的HOPX(D)和SOX2(E)阳性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组的HOPX和SOX2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提示神经祖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受到影响。 

结论:PIDD1突变导致类器官中神经祖细胞的凋亡增加和分化失调,影响神经祖细胞的正常功能。


图2:PIDD1突变类器官中的皮质板缺陷


Figure 2 对比了对照组、患者组、敲入组和救援组类器官的皮质发育情况。

A. 为了观察皮质层神经元的分布,作者对D70的对照组、患者组、敲入组和救援组类器官进行了CTIP2和SATB2的免疫染色,CTIP2和SATB2分别标记深层和上层皮质层神经元。通过黄色虚线标出了皮质板(CP)、次生室管膜区(SVZ)和室管膜区(VZ)的界限。 

B. 通过对A中类器官的VZ、SVZ和CP相对厚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PIDD1突变组与对照组相比,SVZ和CP的厚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C. 为了进一步研究SATB2表达细胞的分布,作者对D120的对照组、患者组、敲入组和救援组类器官进行了SATB2的免疫染色。 

D. 通过对C中SATB2表达细胞在五个相等区域中的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PIDD1突变组与对照组相比,SATB2表达细胞的分布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E. 通过对C中SATB2表达细胞从类器官表面到底部的归一化密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PIDD1突变组与对照组相比,SATB2表达细胞的密度显著降低。 

结论:PIDD1突变导致类器官中皮质板的发育缺陷,表现为SVZ和CP的厚度变化以及SATB2表达细胞的分布和密度异常。


图3:单细胞RNA测序揭示了PIDD1突变类器官中的转录失调

Figure 3 为了研究PIDD1突变对类器官转录组的影响,使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分析了对照组、患者组、敲入组和补救组的类器官。

A. 使用UMAP投影展示了对照组、患者组、敲入组和补救组类器官中所有细胞的分布。图中标识了兴奋性神经元和处于祖细胞与神经元状态之间的过渡细胞。 

B. 通过点图展示了用于细胞类型分类的已知标记基因的表达情况,涵盖了整个数据集。 

C. 热图展示了在放射状胶质细胞(RG)、外放射状胶质细胞(oRG)、中间前体细胞(IPC)和分裂中间前体细胞群中的富集GO术语的-log10(调整后的P值)。比较了患者与对照组、敲入与对照组、患者与补救组三种条件下的变化。左侧和右侧热图分别显示了上调和下调的GO术语。每个比较中,RG和oRG的前17个显著GO术语被绘制出来。为IPC和分裂IPC群绘制了从RG和oRG列表中选择的GO术语。灰色框表示在比较中未显著上调或下调的GO术语。

D. 点图展示了不同细胞群中PIDD1的表达情况。 

E. 条形图展示了在患者类器官中PIDD1表达细胞的上调(左)和下调(右)GO通路,与对照类器官相比(n=4)。 

F. 点图展示了在对照组、患者组、敲入组和补救组整个类器官中mTOR通路基因的表达情况(伪批量分析)。 

G. 展示了所有类器官基因型(所有细胞群)中PIDD1和mTOR通路基因的基因表达相关性(r)。统计测试使用了双尾Fisher精确检验(e)或Pearson相关性检验(g),P值阈值为<0.05。分析的类器官数量为:对照组n=4,患者组n=4,敲入组n=2,补救组n=2。 

结论:PIDD1突变导致类器官中多种细胞群的转录失调,特别是影响了与mTOR通路相关的基因表达。


图4:质谱分析揭示PIDD1突变体和MDLS类器官中失调的蛋白质通路


Figure 4 通过质谱分析探讨了PIDD1突变体和MDLS类器官中蛋白质通路的失调情况。

A-B. 为了比较患者类器官与对照类器官在第70天的蛋白质表达差异,作者使用火山图展示了差异表达蛋白(DEPs)和选择的通路,并进行了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患者类器官中,有一些通路下调,而另一些通路上调。 

C-D. 为了分析敲入类器官与对照类器官在第70天的蛋白质表达差异,作者使用火山图展示了差异表达蛋白和选择的通路,并进行了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敲入类器官中也存在通路的上下调现象。

E-F. 为了探讨MDLS类器官与对照类器官在第70天的蛋白质表达差异,作者使用火山图展示了差异表达蛋白和选择的通路,并进行了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DLS类器官中同样存在通路的上下调现象。 

G. 为了评估蛋白质翻译水平,作者分析了质谱数据集中的平均蛋白质翻译情况。箱线图显示了数据的第25到第75百分位数,中线代表中位数,须线代表最小值和最大值。通过双尾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蛋白质翻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H. 为了展示敲入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与对照类器官之间,以及患者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与对照类器官之间的富集GO术语,作者使用热图进行了展示。颜色条表示-log(调整后的P值),结果显示了显著富集的GO术语。 

结论:通过质谱分析,研究揭示了PIDD1突变体和MDLS类器官中存在显著的蛋白质通路失调,这可能与这些类器官的特定生物学特性有关。


图5: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中低活性的mTOR信号通路

Figure 5 探讨了PIDD1突变对类器官中mTOR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A. 为了研究PIDD1突变对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作者对对照组、患者组、敲入组、救援组和MDLS类器官在第70天进行了pS6的免疫染色。结果显示,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中pS6的表达在SVZ区域明显降低。 

B. 通过定量分析SVZ区域内pS6的相对强度,结果显示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的pS6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C. 作者进行了类器官裂解物的免疫印迹实验,以检测mTOR通路的组成成分。结果显示,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中mTOR通路的活性标志物表达水平降低。 

D. 对pS6/S6比值的条带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的pS6/S6比值显著降低。 

E. 对pAKT(S473)/AKT比值的条带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的pAKT/AKT比值显著降低。 

结论: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中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显著降低,表明PIDD1突变可能导致mTOR信号通路的低活性。


图6:mTORC1激活剂在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中恢复mTOR通路低活性和增厚的皮质板

Figure 6 探讨了mTORC1激活剂NV-5138对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中mTOR通路活性不足和皮质板增厚的影响。

a. 为了研究NV-5138对mTOR通路的影响,作者对照组、患者组、MDLS组、敲入组和拯救组的D70类器官进行了免疫染色,标记pS6和CTIP2。结果显示,NV-5138处理后,皮质板、次生室管膜区和室管膜区的pS6信号强度有所恢复。 

b. 图示展示了NV-5138对mTORC1通路的作用机制。 

c. 通过定量分析D70类器官中次生室管膜区的pS6信号强度,发现NV-5138处理显著提高了pS6信号强度。 

d. 通过定量分析D70类器官中皮质板、次生室管膜区和室管膜区的相对厚度,结果表明NV-5138处理后这些区域的厚度恢复至正常水平。 

e. 为了进一步验证NV-5138的作用,作者对照组、患者组和敲入组的D120类器官进行了免疫染色,标记pS6和SATB2。结果显示,NV-5138处理后,pS6信号强度和SATB2阳性细胞的分布得到改善。 

f. 通过定量分析D70类器官中皮质板区域的pS6信号强度,结果显示NV-5138处理显著提高了pS6信号强度。 

g. 通过定量分析D120类器官中皮质板区域的pS6信号强度,结果显示NV-5138处理显著提高了pS6信号强度。 

h. 通过定量分析D120类器官中SATB2表达细胞在皮质板区域的分布,结果表明NV-5138处理后SATB2阳性细胞的分布更为均匀。 

结论:mTORC1激活剂NV-5138能够恢复PIDD1突变类器官和MDLS类器官中mTOR通路的活性不足,并改善皮质板的增厚现象。


06



主要结论



这篇来自耶鲁大学的研究论文揭示了lissencephaly(脑平滑症)光谱障碍中的一个共同分子机制,即mTOR信号通路的低活性。研究发现,携带PIDD1突变或17p13.3染色体微缺失导致的Miller–Dieker脑平滑症(MDLS)患者的脑类器官中,mTOR通路的失调是导致脑结构异常的关键因素。这些异常包括皮质增厚和神经元分化缺陷。通过使用选择性激活mTOR复合体1的药物,研究团队成功逆转了这些脑类器官的细胞和分子缺陷,表明mTOR信号通路低活性是导致两种遗传不同的lissencephaly光谱障碍的重要机制。

07



讨论总结



研究表明,mTOR信号通路在正常的皮质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PIDD1突变和MDLS患者的脑类器官中,该通路的低活性导致神经发生增多和皮质厚度增加。研究通过药物干预,恢复了这些类器官中的mTOR信号活性,减轻了相关的结构和功能缺陷。这不仅为理解lissencephaly光谱障碍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潜在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指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并探讨其他lissencephaly光谱障碍中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总体而言,研究揭示了mTOR信号通路在脑平滑症中的关键作用,可能为治疗提供新的干预点。

END

解螺旋
解螺旋——中国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医生做科研就像减肥,目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是过程却无比痛苦。我们通过解构科研规律、归纳文章套路,授医生以渔,令你成为一位懂科研的临床医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