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出塞入塞动千里,去年今年经两秋。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闹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这是元初名臣刘秉忠当年过丰州时对于丰州城的描述。丰州城遗址位于离呼和浩特市区18公里的白塔村。公元916年至公元922年间,丰州城建成,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方以及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融汇集之地。一座白塔、一座古城、一条古驿道,见证了历经450多年的丰州城的兴衰变迁,展现出一幅幅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纵横驰骋的生动画卷。2019年,丰州故城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丽的丰州城不仅引发了诗人刘秉忠的诗情,许多文人骚客也把目光投向了丰州城。“五更骑马望明星,细草坡坨迤逦行。一片长川天不尽,荞花如雪近丰城。”这是元代诗人魏初创作的《丰州》,表达了对于丰州城和丰州滩的赞美。《绥远通志稿》记载:公元916年至922年间,一座东西横跨1000米、南北长达1200米的丰州城建成,它历经450余年。丰州故城建于辽代,是当时的军事重镇,到了元代,成为中原通往漠北的重要枢纽。资料显示:城址近正方形,周长约4500米,可见西墙、东南墙残高1—2米,南门遗迹较清楚。城墙为夯土筑成,残高2—10米,有马面、角楼等遗迹。东、南、西三面辟有城门,并加筑瓮城,地表散布辽代砖瓦、陶瓷片等。城址文化层厚达6米,曾出土多个朝代的精美文物。1970年,城内出土一件国宝级文物——元代钧窑香炉,巧夺天工,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是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丰州城建成后的数百年中,都处于繁荣兴盛的状态,一度还成为中原地区通往漠北的交通枢纽。公元907年—1125年期间,辽代在统治疆域内(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共同发展农牧业,这对于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开发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金史·地理志》中记载:公元1125年,丰州共有22683户,如按每户平均5人计算,则有人口10万左右,这在当时已是人口较多的州邑了。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悠久,丰州城地位举足轻重。公元1005年,在丰州城设置了一个交易市场,丰州城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居民进行贸易交换的集市。金银矿、盐业、陶瓷业成为其重要经济来源。到了元代,丰州城属中书省大同路管辖。丰州城作为南北与东西交通交会点,途经丰州城的各民族、各阶层的人络绎不绝。《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论纲》中这样写道:草原丝绸之路大体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及以北的今内蒙古地区为起始,通过几条路线向北进入蒙古高原,抵今鄂尔浑河流域、贝加尔湖诸地,向西或经西伯利亚草原直达东欧,或向西越过杭爱山,沿阿尔泰山西行,向南折入天山以北地区,再向西抵达咸海、里海和黑海沿岸,乃至更西的欧洲。据史料记载,丰州城按唐代中等城市的制度建设,城内官署、市肆、庙宇、民居等一应俱全。城内各族人群共居,语言多种,文化互鉴融通,经济空前繁荣,工商业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业,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和丝绸。当时的丰州城,除了生活着汉族、北方游牧民族,还有来自中西亚的色目人等,共同促进了丰州城的民族融合发展。从白塔内发现的石碑碑刻文字可见,丰州城不仅规划齐整,而且工商业发展水平很高。城内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坊,还有牛市巷、麻市巷、染巷、酪巷等行业街区。碑文中还出现了不少以汉族姓氏命名的村庄,如李家户、薛家村,也有以少数民族语言来命名的村落以及部落名称,反映出当时丰州及其周边地区多民族共处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