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为何王羽佳此行国内巡演惹争议

美体   2023-12-22 09:59   福建  


今年看点

论今年的中国古典音乐圈最为炸裂的事情,大概莫过于今年的王羽佳回国巡演,有多炸裂呢?就像是西伯利亚的龙卷风,席卷之处一票不剩,开票仅仅三分钟,所有的票便如同春运一般一抢而空,令人瞠目结舌,这样盛大的乐况让人不禁想起几年前郎朗与柏林爱乐乐团一同来华巡演之时,开票前一天傍晚便有许多乐迷带好铺盖守在售票厅前,只为抢到本次演出的早鸟票,不过仍然有许多乐迷喜提“流落街头”体验卡一张,却仍未成功与郎朗“会晤”。



然而,中国伟大的的哲学先贤老子曾经说过,盛极而衰。别误会,这里的衰并不是说王羽佳在演奏上有什么问题,而是王羽佳本次的巡演所带来的高流量,引发了一些问题,并引发了许多争议。


首当其冲的就是王羽佳深圳独奏会的“黑脸事件”了,当天晚上的音乐会有许多人不遵守演出秩序,拍照闪光灯的,手机闹铃的,甚至还有大口喝饮料的,导致王羽佳演出完表情全程不悦,观众的热烈鼓掌长达几分钟王羽佳仅返场一首,这次事件让深圳的听众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集体声讨,不过也有工作人员称王羽佳当晚正式演出结束后身体不适,直奔洗手间,所以过了许久才返场,也是“表情不悦”的原因之一,如果为事实,那么深圳听众的心理负担可能就没那么大了,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普及演出秩序还是挺重要的。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之前的齐默尔曼盗摄事件导致齐默尔曼中途停止演出。本人曾经参加张昊辰的见面会,中途有个小插曲,张昊辰本来已经组织好语言回答主持人的问题,但是被观众席的铃声打断,此时张昊辰看向观众席,明显面带愠色,还是主持人及时打圆场才让僵直的气氛缓和下来,德国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也曾经有一次演出也遭受到了手机的干扰,虽然听众关闭了闪光灯,但是却被对焦灯打乱了演出节奏,最后穆特直接请这位观众离场。那么为什么大家对演出秩序的混乱如此反感呢?




许多非古典音乐常规听众抱着听演唱会的心态听古典音乐会。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其观点是,对于这样的观众,音乐家的咖位成了满足虚荣心的资本,而舞台上的艺术家对他们来说即是可供鉴赏的商品

古典音乐会和演唱会不相同,演唱会的举办地点更多位于体育馆,由于演唱会明星的表演形式,在灯光和重金属音响的加持下观众席的杂音并不太容易对他们造成困扰,且歌星与粉丝的互动形式相对要更外展。而音乐厅由于独特的声学设计,任何在音乐厅中产生的噪音都会被台上的音乐家听得一清二楚,从这个层面来说,抱着听演唱会的态度听音乐会也是一种认知缺乏的体现。

其次,钢琴演奏是一种非常注重“思维即时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演奏家的精力是高度集中的状态,当演奏者进行至某个段落时一旦受到干扰,当下思维状态被破坏,则大概率导致细节诠释受损的情况,严重者甚至导致翻车,因此音乐会上不遵守秩序的听众也是对那些遵守秩序听众的冒犯和不公平,此次王羽佳深圳独奏会的演奏过程中被观众席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一跳,但还好,那毕竟是王羽佳,她很快又重新投入演奏状态之中,但是还是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王羽佳的音乐完成度。


然而,最重要的是,对于那些用心感受音乐会的人来说,音乐会对他们意义并不是仅仅欣赏音乐,聆听音乐会是一场精神上的互动,通过沉浸在一个静谧时空之中,演奏者通过琴声来向观众传达作品中的喜悦与感动,而这份感动将引起听众的共鸣,唤起不一样的情绪体验,收到这份情绪体验的同样也包括演奏家本身,这时演奏家作为引路者,听众作为信徒一同完成了一次深层次的交流,与录音的完美不同,完美往往也形成了距离感,而现场音乐会虽可能有瑕疵,但是更加真实,听众从心理上离演奏者和演奏者诠释的音乐本身更近了。在这种时候,噪音往往就成为了破坏这种体验感的元凶,如果一个听众选择去听音乐会,则代表他自愿遵守“不破坏体验”的参与规则,如果在过程中打破规则,也是一种违反契约精神的表现。



聊完此次的黑脸事件,然后再聊聊王羽佳本人,王羽佳本次巡演可以说是成功刺激到了大多数人的高点,尤其是她在武汉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安可,返场时间如此之长,在音乐历史上也可以说屈指可数,王羽佳本人也是开启了王者模式,疯狂炫技,一度让我觉得钢琴在她面前犹如玩物,她弹钢琴就如同我玩水果忍者那般简单,这样说恐怕还抬举我自己了,因为我玩水果忍者都不如她弹琴那么好。哪怕是完全没有接触过古典音乐的听众,也臣服于她迅速而刚猛的技术之下。


不过关于她的音乐,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不少乐评人对她本人的正式曲目的诠释进行批判,例如对于贝多芬引子处理的草率,对于梅西安中宗教精神的丧失等。老子说:厚德载物,一向而来,大家对于王羽佳的印象大多是神一般的技术和热辣的着装,而少有人会将王羽佳与“深刻”联系起来,不禁让人思考,如今的王羽佳, 在个性和超技的光芒之中已然站上神坛,是否应该更多地加强其音乐厚度?

在王羽佳本人的采访中,采访者捕捉到了王羽佳似乎不太愿意提及她的童年,但是她的性格中着实是有一些叛逆的成分,对于“郎朗师妹”“神童”等标签的反感,使得她一直在努力撕掉这些标签,走出不一样的道路。在这个层面上,“性格决定命运”这六个字便显现出了它的分量,她剪掉头发,身穿短裙,听Lady Gaga, 练琴看美剧,还边练琴边健身,并总是在尝试在她的音乐会中加入新的元素,她也曾经思考过,自己究竟是为了掌声而演奏,还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演奏。

若如前文所言她是个不喜欢标签的钢琴家,那么有可能她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持续走下去,也许她以后都不会成为人们口中的“肖邦大师”“贝多芬权威诠释者”,尽管许多人期待着她往这个方向走几步,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成为王羽佳本人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比起这个,她似乎更愿意将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东西发挥到极致,然后再得到掌声的回报,此前的拉赫玛尼诺夫马拉松便是一个例子。


王羽佳也许不是一个会为了迎合观众期待而改变自我的钢琴家,但是当她看到有人对她的音乐会产生负面评价时,她内心也会产生失落感。我曾经听说过,作家珍妮特·马尔科姆为了写《纽约客》的人物专题曾在一年内多次与王羽佳见面,注意到她有些抑郁症的倾向,王羽佳本人当然没有提过这些事情,但是不难联想到,如果这件事情是真实的,那么常年奔波演唱的王羽佳也许需要大量的舞台刺激,那么她经常把琴弹得又快又响便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情了,此次巡演的安可是她心里最原始的释放,也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解释她那引起争议的穿着的原因之一,也许,不论是她在弹琴之时爆发洪荒之力还是她将杂技与钢琴结合,她在舞台上君临天下的气魄,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做回自我并自我疗愈的过程吧,这也多了一份普通人的真实感。

古典音乐圈子里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有一个声音说“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王羽佳这样如同明星般闪耀的钢琴家肩负着引领大众音乐审美的重任,应当更多地挖掘音乐的深度。我个人也表示同意以上的观点,但也尊重个人的选择,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性格决定命运,王羽佳的性格与她的所作所为导向了现如今的名气,她自己应该也是享受当下的状态的,黄帝内经说“形神合一乃是养生之道”,如果王羽佳当下应了听众的期待开始走肯普夫和鲁宾斯坦路线了,对她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心境的改变需要事件和经历的沉淀,也许等她年纪再大一些,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那么拥有高流量的钢琴家对于古典音乐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默默在艺术领域深耕的人,他们可能一辈子不会大红大紫。也有许多恰好得到了机遇的人,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钢琴巨星,曾经郎朗的爆火对于中国的钢琴发展是一个推进,尽管也有很多人批评他演奏浮夸假大空。但郎朗带来的“学琴热”是难以忽视的,当代的许多琴童在他的影响下迈入音乐的大门,有许多成为了行业中的年轻新秀,国际大赛中能够看到越来越多中国选手的身影,这些人也许未来将会是古典音乐的中坚力量。但从反面影响来说,也间接滋生了一些误人子弟的无良机构。只能说,所有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吧。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马克思说:“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让人不禁想起浪漫时期的李斯特和勃拉姆斯,李斯特是疯狂变革的“激进派”,人家还是当年的顶流,而勃拉姆斯是一直默默传承古典时期语言的“保守派”,他们都在当年遭受了不少的非议与批评,但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们都是音乐史上的常青树,如若今后王羽佳一直坚持她当下的风格,那么几十年后古典音乐的生态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拥有独特的语言能力和创造能力,正是不同人群的语言和创造物相互碰撞,摩擦与调和,成为了今天的人类世界,那些如今伸手可触的东西,看似简单,却蕴藏着人类向上攀登的历史。体验之时,如同品饮陈酿,长久印烙于记忆里,久散不去。


欢迎关注IPPA国际钢琴专业协会公众号


公众号投稿:support@ippa.cc
商务合作:15626919907
官网:ippa.cc


国际钢琴专业学会IPPA
国际钢琴专业协会,致力打造最专业、最优质的钢琴教育类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