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越溪乡七市村丨有应家、金家、苏家、顾家、下张、西洋、卢家、箬岙庄

文摘   2025-02-03 00:04   印度尼西亚  


七市村由七市、东坑、峧头三个自然村组成,而七市自然村又由应家、顾家、金家、苏家、卢家、下张、西洋、箬岙庄等组成,众多的姓氏和谐相处在白岩山下。


七市村姓氏众多,有“顾张应卢褚金吴,王李杨陈马叶苏”之说,明洪武二十年(1387)顾姓自南田迁来东山庄,继有张姓自黄坛迁来门前岙,后又有卢姓自澜头迁来,应姓自本县城内迁来……起初,沿用梅枝之名,原梅枝村称为小梅枝,该村称为大梅枝。



七市村位于三门湾畔,一条支汊伸入礁石嶙峋的山湾中,形成七个小礁屿,旧称七屿,后海涂上涨,四个礁屿淹没于地下,称暗龟,三个礁屿成为小山,称三龟山,称明龟,后以农历十二月廿七附近群众来此赶集,称为七市,现以农历三、八为集市日。



残奥会冠军陈懿是七市村人,她在2024年巴黎残奥会上获得首枚金牌,在巴黎残奥会女子50米自由泳S10级决赛上,以27秒10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在巴黎残奥会上获得4枚金牌。陈懿左手先天性手掌缺失,2016年里约残奥会夺得1金1银2铜;2018年雅加达亚残运会夺得6枚金牌;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获得4金,破2项亚洲纪录;2015年至2021年连续三届参加全国残运会收获16金2银1铜,是浙江省获得全国残运会金牌最多的女运动员。



七市村原来是七市乡政府所在地,有七市小学、七市中学、七市邮电所、七市卫生院、七市粮站等,随着七市并入越溪乡,这些都成了历史的记忆,随着乡政府的撤并,现在的七市成了一个真正的村庄了。这么大的一个曾经的乡政府所在地现在小学也没了,中学也没了,卫生院也没了。

村口原来有一个茶堂,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可在这儿休息喝茶,而今变成了木制路廊,村口还有一棵315年的枫杨,见证着古村的历史。



我每年都来七市村,三十多年来都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今天在七市街的一间老屋的墙上第一次发现四块古碑:一块是四达桥碑记,一块是泽岩桥碑记,一块是广济堂碑记,还有一块字迹漫漶难以辨认。碑上“嘉庆十八年”的字迹清晰可辨,嘉庆十八年是1813年,距今巳有212年的历史,碑上刻的都是捐助者的姓名。




在碑前遇见住在旁边的海珍的爱人应回春,他热心地为我介绍起这几块碑的历史,他说四达桥就是通往应家的石桥,泽岩桥在原七市中学附近,原来学校对面有泽岩庵。广济堂则是村里的一家药店,在这几块碑刻上都有应氏先祖应明志的名字,因此可以判定都是同一时期的。



泽岩桥和泽岩庵都已不见,一市通往宁海的公路上建有一座单拱石拱桥,名为七市桥,原来的泽岩庵附近现建有永明寺和土地庙,寺前原是七市中学,后改为七市小学,现在学校都并到越溪去了,昔日书声琅琅的地方现在没了一个学生,这也是众多乡村学校的一个缩影。



离碑十几米处有四达桥,这座桥我是有印象的,原来是石条铺成的平桥,后来扩建成了水泥桥,桥墩还在,桥铭“四达桥”还留在桥上,这也是古桥的历史见证了。

                (1999年的四达桥)



广济堂就是现在写着“七市村老年娱乐中心”的地方,这儿以前也曾作过布店,也成了村里留存不多的历史遗迹了。


进村的主路就是七市街,昔日的七市电影院拆了,变成了七市村文化礼堂。


街中心是市场,这也是每逢农历三、八集市时人气最旺的地方,附近的村庄都有来赶集的。


整条街的老屋已剩下不多,只有街的最西端还有几间木板房,这也成了老街最后的记忆了。



应回春热心地带着我走遍了整个七市村,我也跟着他的脚步,这才对应家、顾家、金家、西洋、下张等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了。


走过四达桥,这一带是应家,桥的一侧还保留着一个完好的道地,这儿曾是七市老公社的所在地,里面还写满了“毛主席语录“,我们能感受那个特殊年代历史的印记。




河的对面是应氏宗祠,1990年的时候我对这个老祠堂还是有印象的,残破不堪,这个新修的应氏宗祠倾注了应小云老师许多的心血,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是云老师,新祠修好了,他却走了,但族人们都记得他。




这儿是
“创造部队”智歼国民党宁海自卫队第三中队的旧址,1949年2月11日的七市战斗就发生在这座祠堂之中,现在也是宁海县革命遗址。




河边有一排木房,还保存完好。






河边还有一幢老屋,住在旁边的老人说叫小份,两层的楼房还有木制的栏杆。




在两幢房子的墙弄里有一幢宅院叫大份,宅院巳经倒塌,但留下的门楼是村里最精美的。



在应家,还有前台(tāi)道地和后台(tāi)道地,这些老房子都还能看到古村的旧影。


那些黑白的砖墙上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石窗,昔日人声鼎沸的老院子住着的人也越来越少,而老屋也渐渐地破败,短短的二十年就物是人非。




与应家相连的是金家和苏家,金家的金氏宗祠看上去很有年代感,古韵犹存,而苏氏宗祠好像是新造的。



苏家的北面就是高高的白岩山,视野开阔,远远地还能望见水库。


与金家和苏家相连的是顾家。


顾家新建了顾氏宗祠,也体现了整个家族的凝聚力,宗祠前还新建了聊天长廊。






走进一家保存相对完好的老道地,里面还住着一对老人,卵石铺成的道地,打扫得很干净。


在顾家还遇见了顾训育老师,他很热情地给我们泡茶,听他聊他办学教书的往事。


顾家的老房子拆了很多,新建了许多新房和别墅,村庄也正在新和旧之间更替着。


顾家的西面是东坑。一条小溪从七市村的村中缓缓地流过,应家、顾家、金家、苏家都在河的北面,西洋、下张、卢家、箬岙庄在河的南面,我们从北面走进了南面。





接着走进的是西洋和下张,西洋以吴姓为主,而下张以张姓为主。



原来的七市小学现在变成了七市幼儿园和老人活动中心。七市小学原名九皋小学,创自民国初年,1993年开始新建了教学大楼。


在西洋和下张也是许多的新房与老屋交错着。下张还有隔墙道地和大穿堂道地,隔墙道地的马头墙古韵犹存,但整个道地巳无人居住了,周边的老屋也拆成了空地,这些老屋都在风雨飘摇。


下张祠堂在1990年左右因失火而遭焚毁,如今只剩墙基还在。


再往东走就是卢家,卢家有后堂道地和水车道地。



这些老道地基本上也没人居住了,道地里杂草丛生,有的已经开始倒塌,也许这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村庄的旧影了。



最后我们走进的是箬岙庄,有褚姓、顾姓、谷姓等居住,之所以称为箬岙庄应与箬岙村有关联的,村东的山还有称做箬岙山的,村中有一水塘,村民说这个水塘很早就有了,周边的树木倒映水中。





从箬岙庄出来,我们绕回到了应回春的家,一家人都陪伴着母亲一起过春节。


七市村,有着1700多年历史,”顾张应卢褚金吴,王李杨陈马叶苏”等诸多的姓氏在此扎根繁衍。不同姓氏的家族不仅共享着这片土地,更传承着先辈的智慧与精神。


岁月如流,他们的故事在每一寸土地上交织。无论是古老的街巷,还是传承的习俗,都凝聚着深厚的情谊与文化底蕴。古老的石桥见证过无数次的相聚与别离,幽深的小巷藏着邻里间的温暖与关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以包容和互助,将家族的血脉与村庄的历史紧紧相连。

文、图:一江春水













漂泊舞者之诗
一个习惯漂泊的诗人 一个千岛上的舞者 南洋望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