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非遗传承之星 | 班艳春:壮族岁月弦歌中的文化执守

文摘   2025-01-08 17:28   云南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记忆的瑰宝,承前启后,璀璨繁华。厚重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富宁大地交织,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非遗之“花”。即日起,富宁融媒联合富宁县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强国复兴有我·非遗传承之星”专栏,走进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艺术世界,在传统文化中寻找韵脚,探寻县域发展活力的文化密码。

今天推出第八期强国复兴有我·非遗传承之星 | 班艳春:壮族岁月弦歌中的文化执守



在云南富宁的广袤大地上,陇端节宛如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热闹非凡且底蕴深厚。而壮剧,这颗闪耀在陇端节上璀璨明珠,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与付出下,穿越历史的长河,绽放着独特的光芒。为传承弘扬“陇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归朝镇孟村戏班第六代班主班艳春用一生的执着与热爱,唱响民族文化传承的动人乐章。



生于壮剧世家的班艳春,自幼便与壮剧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五彩斑斓的戏服、精美绝伦的脸谱,以及演员们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灵动多变的身段,犹如神奇的魔法,深深吸引着他幼小的心灵,在他心底种下了一颗热爱壮剧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成长为他矢志不渝传承壮剧的坚定信念。


班艳春

“陇端节”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学、初中都一直喜爱参加文艺活动,十五岁毕业回家后,受到父亲排演传统壮剧的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舞台上的她,身着鲜艳精美的壮族服饰,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皆韵味十足。唱腔时而高亢激昂,如万马奔腾,穿越山川;时而婉转悠扬,似山间清泉,沁人心脾。那独特的音乐旋律,融合了壮族民间小调与古老的乐器演奏,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气息。无论是演绎历史传说中的英雄豪杰,还是展现民间生活的喜怒哀乐,他们都能将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让台下的观众沉浸其中,感受着壮剧的独特魅力。



班艳春

“陇端节”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刚开始随着姐妹们演丫鬟和小旦,直到1989年担任孟村戏班第六代班主,组织了30多名的演员,逐步学会了“哎咿呀”、“哎的呶”、“咿嗬嗨”的唱法。每年都在本村举行一次“陇端节”,还有州、县、镇每年举办的农民文艺汇演,我们都积极参加。



然而,传承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文化娱乐形式如潮水般涌来,陇端节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壮剧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演员和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这一古老艺术的了解和兴趣愈发淡薄。面对困境,班艳春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艰难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为了让壮剧走进校园,她主动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壮剧兴趣班和社团。从最基础的身段、唱腔教学开始,耐心地向孩子们传授这门技艺。


班艳春

“陇端节”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我吸收一个少儿班,演员共有22人,最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8岁,他们都能够自己上台表演自己的角色,2009年我们少儿班来到富宁参加农民文艺汇演,获得第二名,2011年也来参加富宁的展演活动,也得到观众的好评。



在传承的过程中,她始终坚守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她深知,壮剧的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道具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是壮族先辈们智慧的结晶,绝不能随意篡改或丢弃。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非遗传承人的默默坚守与无私奉献,壮剧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才得以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在陇端节活动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2014年,班艳春入选“陇端节”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她用执着与坚守,诠释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忠诚,以孟村戏班为载体,以壮剧为灵魂,传承创新,把孟村陇端节活动越办越好,远近闻名,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记者:廖春迪 黎莹颖 谭金娥

编辑:谭金娥

责编:白芸璐

审核:韦   荣


新闻热线:0876-3069999
广告热线:13769632586


富宁融媒
发布富宁新闻,引领导向,关注民生,传播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