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刘国均:齐云山之旅
文摘
文化
2024-11-17 09:50
湖北
作者丨刘国均(四川)
结束了黄山之旅,按照行程安排,第二天一早我们就从黄山驱车前往第二站齐云山了。从黄山到齐云山的路并不远,开了一个小时左右车我们就到了景区停车场,停好车,购好门票,也就正式开启了今天的齐云山之旅。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它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横江四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庵堂祠庙33处,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1994年,齐云山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按照我们之前的商议,今天的旅游主要是看看横江到月华街这一经典景区。或许是因为去得比较早,坐索道缆车上山的人并不多,买好票进了索道站,不一会儿就坐进了缆车。缆车徐徐地向上滑行,因为有了坐黄山缆车的经验,也算是破了胆,所以这一次坐缆车并没有太紧张。坐在缆车里,放眼四望,横江好似一条巨蟒,蜿蜒延伸,水清澈得坐在缆车里都能看见河底;矩形状的农田好似绿色地毯平铺在江畔,生机盎然。典型的徽派白墙黑瓦建筑村落或列成一线,或聚成一点,点缀着这美丽的河山。钟灵毓秀的山水田野风光尽收眼帘。不知不觉间缆车就到了终点站,下了缆车我们就到了齐云山的望仙台景区。在右侧崖边有一个六角单层式仿古的建筑,走近一看,亭上写着“飞云亭”三个字。在亭边往山下看去,视野非常宽阔,山下的山色、水色、田野、民居等尽收眼底。我们在亭前拍了张合影,就沿着小道往望仙亭走。望仙亭在飞云亭的后方,位于齐云山望仙峰和中和峰之间,两峰夹峙,形成关隘。是原齐云山“九里十三亭”中最后一亭。它不像印象中的亭子造型,很像一座道观。丹漆彩绘,雕梁画栋,华丽典朴,居高临下。望仙亭四角二层楼阁,是旅游胜地齐云山“渐入仙关”的门阙。据说“望仙亭”原叫“冷水亭”。传说三千多年前八仙铁拐李云游来到齐云山,静乐宫的灵乙老道见来者满脸络腮胡子,一只瘸腿脓血淋漓,背上背着一只大葫芦,胁下夹着一根长铁拐,污头垢面,发冠生虱,遍体疮痍,顿生恻隐之心,当即收留了他。而灵乙道人门下道徒布根祖很是嫌弃,意欲驱赶铁拐李出门。铁拐李故意丢下一块碎银子,道徒布根祖待铁拐李离开,拾起银块藏入道袍袖里。九九八十一天,铁拐李又将一颗夜明珠“忘”在案上。布根祖见到此宝,将夜明珠扣在脸盆底下。当铁拐李表明身份,说明是来超度成仙时,道徒脸盆底下的那颗宝珠却成了颗石子,而银块是团泥。道徒赶到冷水亭,见铁拐李带灵乙道人腾云驾雾,后悔不已。此后布根祖天天立在望仙台上望云兴叹。久而久之他的身躯变成一块立石,冷水亭也改称“望仙亭”了。出望仙亭前行是梦真桥。到梦真桥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望仙亭下行的石板路直达梦真桥;还有一条是从望仙亭下行的石板路到梦真桥头左边新开出的一条环形路,这条路从分岔到上梦真巧有二三十米长,是由木板铺就的路面,路的两旁矗立着休宁19位文武状元的木刻头像,我给他命名为“状元路”。走过状元路,看到两位美女站在搭建的舞台上,身穿红色官袍,头戴官帽,一个美女手持元宝,一个美女手持笏板。看到如此美景美女,伙伴们都争抢着拍影留念,我也照了一张。拍了照,我们就径直上了梦真巧。据记载,梦真桥建于明代,横跨桃花涧,左倚榉树,右临丹崖。关于梦真桥的起源还有几个传说,据说,明清两朝徽州一地出了2996位举人,这些学子,一面寒窗苦读,同时也来齐云山祈求文昌帝君的保佑,得偿所愿后的他们,捐资修建这座桥---梦真桥。又说,明嘉靖年间杭州绅士谭仁义背患痈疽,久治不愈,遂上齐云山求神,至桃花涧旁小憩,不觉人睡梦见一真人(道士)取涧底灵芝为其治痈,醒后觉背部清凉舒爽,次日痈疽消肿退热,第三天痈祛体复,谭老板为感谢老道梦中指引捐银造了这座桥,谭忆起梦中之事,他逢人便说:“梦境本虚无,白岳显灵真,玄帝难益寿,华伦妙回春,故取名“梦真桥”。但不管是那一个版本,都承载了千百年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学子门“学而优则仕”的梦。在梦真桥两边的石墩上挂满了红丝带和红绣球,它与左侧的千年榉树一起寄托了世人“一举成名,梦想成真”的愿望和金榜题名的祈愿。梦真桥也是当年98版《水浒传》武松血战飞云浦的实拍地。走过梦真桥,左拐沿着正德古道走,一路青石斑驳,路边古迹残垣,几缕阳光透过林梢,投在苔痕古道上,透出古老和幽静。路的尽头是两座道教建筑,穿过大厅我们就到了混元洞。听另一批游人所请的导游介绍,这里是张三丰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来到齐云山中隐修羽化登仙后,由其弟子黄无心道人所修,张三丰羽化时享寿202岁,当然是否确实,我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混元洞里有两座规模不大的圆形坟墓,据导游讲那是三丰祖师的衣冠冢。两边洞中有石床,窄小阴暗,仅容一人。旁边的石雕像不知道立于何年,烟熏火燎,寂寞独处。在混元洞前边的小广场上有一个炼丹炉,还有两颗梅树,据说这梅树是三丰祖师带来栽的,至今依然郁郁葱葱。看到眼前这些景象,可以想象古时山中道教鼎盛的模样。看完混元洞原路返回,然后沿着永乐古道走就到了栖真岩,这是一处有道观和摩崖组成的景观。据说栖真岩是唐乾元年间道士龚栖霞修行的地方,他是出现在齐云山最早的道士。栖真岩雕饰精美的牌坊,可惜年代久远,已经残破不堪了。忠烈坊在栖真岩右侧,建于明代,供奉着“梓潼帝君”。前行几步,字体浑圆饱满的“寿”字跃入眼帘,目测直径应该有230厘米,关于这个“寿”字的出处,我查了一下百度,有两个说法,一是出自慈禧太后之手,原由徽籍大臣收藏,其告老还乡后,来齐云山还愿,便请人镌刻在岩上。二是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所题,字高九尺九寸,宽六尺六寸,正好合周易卦数,暗喻阴阳和合之理。具体是谁刻下的这一“寿”字,我也难得去考究了。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应验那句民谚:齐云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寿字底下摸一摸,都能活到一百多。从“寿”字崖前行数十步,逐级拾阶而上,就到了齐云山天然胜景“岩下窟窿”一天门。门洞中放置许多历朝所设石碑,被称为白岳碑林,其中不乏书法精品,可惜也残破模糊。站在一天门,就可看见对面山顶掩映林间的二天门。一天门是天然山洞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了一天门即到洞天福地,据说这里是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12年)道士邋遢仙创建。这里是气势很大的摩崖石刻神像群的圣境,“天开神秀”映入眼底,“开天神秀”、“齐云圣景”、“半天晴雨”、“天开图画”铺天盖地,颇为壮观。崖壁上有许多洞穴,供俸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群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齐云山风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应当说这都是道士们富有想像力的创作;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气息,颇有特色。真仙洞府崖璧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璧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低头往下一看,下面几十米处有一个平坦的广场,据说以前是道人练功的场所。我们在练功场拍了合影,欣赏完头顶峭壁上的摩崖石刻和历代雅士留下的佳句墨宝就径直往二天门出发了。二天门更像关隘, 右有“真真石室”,即“白岳山房”。供有全真道三个领袖:南无派创立者长真真人谭处瑞,随山派创立者长生真人刘处玄和龙门派创立者长春真人丘处机。站在二天门的观景平台远望,对面的香炉峰独立挺拔,色彩丰富,层次感强,美不胜收。香炉峰因形似香炉而得名,据传原来峰顶有明代的铁亭、香炉,为朱元璋所赐;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可惜原来的铁亭和香炉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现在峰顶的铁亭系1983年重建,由钢管铁板焊成,是四柱翘角单层结构。俯看峭壁下是一片茶地,茶园成“U”型,三面是山,一面畅向横江;高山茶,又有山水滋润,茶质一定优良。再看远处的月华街,宛如一弯月牙,坐落在齐云山半山处,宫观道院遍布其间,民居店铺鳞次栉比,香火缭绕、钟鼓和鸣,白墙黑瓦的村落,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属实是道家居士修身养性之地。月华村,据说有中国道教第一村之称,其道教文化的实用性和乡土气息,可见一斑。看完二天门继续往前走,我们就到了三天门,三天门进去之后一排民居整齐的排列在一起。有卖香火的,开小店的,做餐饮住宿的,有出售土特产的,如茶叶、野菜等等。在这排民居与去往月华街的三岔路口有一建筑,大门上方挂着“天官府”的门牌。大门口一位修行几十年的碧云道长在此免费为过往游客赐茶。爬山累了在此歇歇脚,喝上一杯暖手的茶水,真的是暖心又暖胃!喝了老道长的茶,看看时间已经到了中午饭点,原本计划的太素宫、小壶天、玉虚宫这些景点都没有时间去看了,因为早上出发前朋友就再三嘱咐中午要为我们践行,所以我们也就只有恋恋不舍地从原路返回赴宴了。其实,齐云山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它是道教圣地,有各种奇峰、怪岩幽洞,以及诸多湖潭泉瀑。还因为它的地质结构与黄山及周边山体大相径庭,特有的丹霞地貌在皖南地区极为少见,峰体突起浑圆,奇峰峥嵘,怪石嶙峋;赤如丹砂,灿若红霞,随处可见的沉积岩呈现的累累斑痕,风景独特,难寻却珍贵。 “名文重金石、道德托乾坤”,古往今来登临齐云山的文人雅士,如朱熹、唐伯虎、徐霞客、曾国藩、郁达夫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佳句名篇,或镌刻丹崖之上,或立碑幽洞之中。长久以来,这座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不仅以天开神秀的美丽景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享誉江南,更以灵验的祈福体验让世人趋之若鹜。齐云山,就是这样一座充满故事、充满灵气、充满青翠、充满文化的仙山。唐朝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觉得这里就是最好的印证。 原 创 首 发
作 者 风 采 简 介
☆☆刘国均,书名刘根,大专文化。香港诗人联盟会员,生于1974年,四川宜宾高县人。原就职于高县大窝中学,现在浙江台州工作,职业经理人,2008年全国总工会优秀荣誉获得者,2018年“比投世界最强作家排行榜”第十名,在文艺界有“国文千钧”之称。在金江网、百度、搜狐等发表近100篇散文、散文诗和古典诗词等;为《中国当代文摘》《中外文艺》《最美作家》《香港诗人联盟》《诗海寻梦》等专栏作家,并有多篇作品在刊物上发表。深圳今日头条曾两次专刊出版《刘国均真情挚爱专辑》,2022年4月出版个人专集《百草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