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一回家就不耐烦,我是不孝顺的孩子吗🥺

2025-02-01 19:15   北京  


盼星星盼月亮
终于盼到了放假
当初真的很盼望回家
好久没有和爸爸妈妈见面了
好久没有吃到熟悉的家常菜了
非常地想念

可是为什么
回到家后却又开始觉得
难过又压抑
烦躁又焦虑
甚至有点想逃了……



没回家时想回家

回到家后想远行

觉得自己应该无条件地爱父母

不耐烦的小火苗却总忍不住冒出来

世界上真的有两个我吗



我也不想这样

我感觉自己是爱爸爸妈妈的

可是

一回家就烦

不知道能和爸妈聊什么

和他们一讲话就变得更焦躁

完全不想接话

头痛焦虑不舒服

为什么回家变成了“爱的牢笼”

我是不孝顺的孩子吗



到底该如何认识

“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的矛盾心理

又怎么找到与父母相处的平衡点

让假期家庭生活如想象中美好



为什么家会变成不耐烦的情绪“雷区”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从青涩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里,人格和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8 - 25岁属于成年早期,这时候主要的心理冲突是亲密与孤独。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们,开始试着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像谈恋爱、交挚友等,同时也更加关注自我探索,追求独立。

在学校里,我们通过自己做决定、探索新事物,还有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互动,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身份,在反思和自我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变得独立又自信。可回到家里,情况就不一样了。父母可能还把我们当小孩,总想参与我们的生活,给出他们的意见,这与我们想要独立探索、自主决定的心理需求产生了冲突,就容易让我们不耐烦。



从家庭治疗流派的角度看,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是自我分化的核心。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在离开家去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慢慢有了一定的自我分化能力。然而,在家里和父母相处时,他们常常带着强烈的情感卷入,比如过度关心、担心。

和父母的过度亲密,就好像失去了一部分自我,没办法畅快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自我分化程度也受到影响。时间一长,压抑和回避的情绪逐渐累积,我们就会表现出不耐烦。




我是不孝顺的孩子吗


当我们感受到“一回家就不耐烦”的情绪时,会刻意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

“放假了不想回家”是一种物理距离的阻隔,而“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更偏向于心理距离的疏远。这种现象可用“刺猬效应”和“负向心锚”两种心理学知识予以解释。



刺猬效应



在任何形式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都需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既能互相取暖,又能避免彼此伤害。当我们感到相对独立的空间被侵犯或受到过度关注时,可能会触发内心的防御机制,像刺猬一样竖起“刺”,这也是所谓的“刺猬效应”

这并不是因为你不孝顺,恰恰相反,你会内疚、自责,正说明你心里有孝顺的愿望,你觉得自己不孝顺,或许并非针对父母,而是与某种特定情境相关联,它并不能反映你的道德优劣。



负向心锚


很多时候你的“无名火”并非冲着父母,而是某些特定的场景、刺激和你的负面情绪联系起来了,形成了条件反射,这在心理学上叫“负向心锚”
和父母长时间相处,有些场景或言行可能就会触发它。比如,父母总在吃饭时唠叨学习成绩或者未来规划,次数多了,吃饭这个场景可能就成了负向心锚,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就会不自觉地不耐烦。


所以,这可能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动反应,和孝顺与否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更需要通过积极的沟通和理解,来减弱或者消除这种误解和隔阂。


探索家庭关系和谐的平衡点


现在我们知道,在家的不耐烦情绪并非单纯由外部事件引发,觉得自己对父母“不孝顺”的想法也并不客观,而是受到自我认知、评价、解释或信念的影响。因此,家庭关系并非不可调和,我们可以试试调整认知,来改善情绪,进一步改变和父母相处的方式,找到彼此和谐相处的平衡点,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所倡导的。



一、调整认知

我们首先要理解,自己的不耐烦与自责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这背后其实是你想要与父母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当与父母的相处让你产生不耐烦情绪时,不要急着表现出来,可以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仔细想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比如,父母唠叨可能是因为太关心你。通过这种换位思考,改变对父母言行的负面认知,抵触情绪自然就会少一些。如果担心思维难以捕捉和把握,也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将每次与父母相处的负面感受详细记录下来,并在旁边写下理性的思考分析。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将你的分析和感受告知父母,同时告诉他们你理解他们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并询问他们的真实想法。


二、掌握情绪调节技巧


情绪调节可以分三步:第一步深呼吸,第二步表达感受,第三步寻求共识。深呼吸是一种简单且实用的方法,当父母的言行让你感到不耐烦,又很难快速调整认知,可以找一个安静的空间,闭上眼睛,缓缓吸气再呼气,多重复几次,你会感到情绪慢慢平静下来,避免冲动。在情绪平复后,可以和父母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分享刚刚的感受和情绪产生的过程,让父母了解你的情绪管理方式。
当情绪产生时,我们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避免直接发脾气。例如,你可以说:“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但你们现在说的这些让我感到有压力,能不能晚点再聊这个?”表达完自己的感受后,倾听父母的想法,探讨如何规避类似情况再次引发不良情绪。

三、建立积极的心锚


简单来讲,“心锚” 就是情绪条件和反射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重复的次数越多,效果就越明显。前文提到了“负向心锚”,但相比事后补救,提前预防不良情绪发生更为重要。我们可以和父母一起创造一些正面的经历,来建立积极的心锚,抵消负面心锚的影响。比如,可以主动邀请父母一同制定家庭规则和空间边界,在制定过程中充分沟通,确保双方都能接受。还可以主动提议一些积极、愉快的家庭活动,像一起散步、看电影、做饭等,活动中多和父母互动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趣事,增进彼此的感情,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这些正面经历能够帮助形成积极的心锚。




岁月流转

我们的视野与脚步不断拓宽

与家的距离似乎渐行渐远

但那些所谓的抵触与不耐烦

作为成长道路上的必经

其实也是我们对自我的寻找与确认

是对家庭平等、互信关系的期待与追求

请相信

家自有爱,爱自有声

尝试和父母共同努力

让短暂的相聚时光更加珍贵!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BUA农小会
发布北京农学院校学生会的活动信息,精彩新鲜事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