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回家时想回家
回到家后想远行
觉得自己应该无条件地爱父母
不耐烦的小火苗却总忍不住冒出来
世界上真的有两个我吗
我也不想这样
我感觉自己是爱爸爸妈妈的
可是
一回家就烦
不知道能和爸妈聊什么
和他们一讲话就变得更焦躁
完全不想接话
头痛焦虑不舒服
为什么回家变成了“爱的牢笼”
我是不孝顺的孩子吗
到底该如何认识
“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的矛盾心理
又怎么找到与父母相处的平衡点
让假期家庭生活如想象中美好呢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从青涩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里,人格和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8 - 25岁属于成年早期,这时候主要的心理冲突是亲密与孤独。处在这个阶段的我们,开始试着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像谈恋爱、交挚友等,同时也更加关注自我探索,追求独立。
在学校里,我们通过自己做决定、探索新事物,还有和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互动,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身份,在反思和自我评估的过程中,我们变得独立又自信。可回到家里,情况就不一样了。父母可能还把我们当小孩,总想参与我们的生活,给出他们的意见,这与我们想要独立探索、自主决定的心理需求产生了冲突,就容易让我们不耐烦。
从家庭治疗流派的角度看,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是自我分化的核心。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在离开家去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慢慢有了一定的自我分化能力。然而,在家里和父母相处时,他们常常带着强烈的情感卷入,比如过度关心、担心。
和父母的过度亲密,就好像失去了一部分自我,没办法畅快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自我分化程度也受到影响。时间一长,压抑和回避的情绪逐渐累积,我们就会表现出不耐烦。
当我们感受到“一回家就不耐烦”的情绪时,会刻意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
“放假了不想回家”是一种物理距离的阻隔,而“家可以常回但不能久待”更偏向于心理距离的疏远。这种现象可用“刺猬效应”和“负向心锚”两种心理学知识予以解释。
刺猬效应
在任何形式的人际交往中,我们都需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既能互相取暖,又能避免彼此伤害。当我们感到相对独立的空间被侵犯或受到过度关注时,可能会触发内心的防御机制,像刺猬一样竖起“刺”,这也是所谓的“刺猬效应”。
负向心锚
现在我们知道,在家的不耐烦情绪并非单纯由外部事件引发,觉得自己对父母“不孝顺”的想法也并不客观,而是受到自我认知、评价、解释或信念的影响。因此,家庭关系并非不可调和,我们可以试试调整认知,来改善情绪,进一步改变和父母相处的方式,找到彼此和谐相处的平衡点,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所倡导的。
我们首先要理解,自己的不耐烦与自责情绪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这背后其实是你想要与父母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当与父母的相处让你产生不耐烦情绪时,不要急着表现出来,可以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仔细想想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比如,父母唠叨可能是因为太关心你。通过这种换位思考,改变对父母言行的负面认知,抵触情绪自然就会少一些。如果担心思维难以捕捉和把握,也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将每次与父母相处的负面感受详细记录下来,并在旁边写下理性的思考分析。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将你的分析和感受告知父母,同时告诉他们你理解他们的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并询问他们的真实想法。
二、掌握情绪调节技巧
三、建立积极的心锚
岁月流转
我们的视野与脚步不断拓宽
与家的距离似乎渐行渐远
但那些所谓的抵触与不耐烦
作为成长道路上的必经
其实也是我们对自我的寻找与确认
是对家庭平等、互信关系的期待与追求
请相信
家自有爱,爱自有声
尝试和父母共同努力
让短暂的相聚时光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