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国菜”成小红书热搜第一,网友在线教学“鸡蛋羹”,结果……

2025-01-18 19:36   北京  

1月17日,在2025驻华记者新春招待会上,有外国记者就大量外国网友涌入小红书,向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提问。

华春莹表示:“我很高兴看到这个(这件事),不管怎么样,年轻人有选择的自由。”
据外交部网站此前消息,华春莹已卸任外交部发言人一职,目前担任外交部党委委员、副部长。

外国人在中国社交网络干什么?
学中国菜冲上热搜第一

随着“TikTok难民”们的到来,小红书变成了不同国家民间交流平台。在小红书上交换种种日常琐碎的同时,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交平台上正视差异。

1月18日,“第一批学会中国菜的人交作业”冲上小红书热搜第一:


大批中国网友“在线教学”
一道鸡蛋羹就让人大呼Amazing……


香港《信报》网站1月16日报道,在大批自称“TikTok难民”的用户涌入小红书之际,愈来愈多的美国人开始上网学中文。


数据显示,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1月13日期间美国的普通话学习人数,较2024年同期飙升近2.16倍。

不少海外网友都晒出自己的学习经过:有人还在初学阶段只会说“你好”,有人已经开始念古诗词,还有的可以唱中文歌,学起了中文的俚语。

很多网友在这里取中文名,唱中国歌,学中国菜,甚至还有人跳起甄嬛舞……

那些并未真正邮寄给大洋彼岸的信
却在数十年后收到了“回信”

一位中国网友
在外国网友的评论区
科普“李华”
外国网友知道后纷纷回应
“激起千层浪”


网友@GraeRender

一位美国网友在手写“回信”时
这样写道
“我刚刚听说了李华
对不起我的字写得不好
I am sorry for my bad handwriting

回信的正文是这样说的
“我最亲爱的李华
很抱歉这么久才回信
我从未读过你的信
但它们祝福了我的生活
现在我知道我们并肩走遍世界
我不再感到孤单……”

网友@Theflyonyourscreen

另一位美国网友这样说
“亲爱的李华
已经过去这么久了
希望你还记得我!
……
你的家人好吗?你的爱好(如何)?
我希望我能来拜访
你能亲自向我展示你写的内容吗?
请耐心等待我
我想你了!”
落款:在新的友谊中,你的美国笔友

网友@Sabrina

“你好,李华
我们很高兴终于能给你回信了
当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
我们在花园、院子或海滩的沙子里挖洞
想象着如果我们能挖得足够深
我们就能到达世界另一端的中国
……
我们有很多共同点
爱你的,你的美国笔友”

网友@R0ach.c0m

还有一名网友这样写道
“我从没想过有机会
能和你真正地交谈
了解你生活的真实情况
我们从一些小事中找到快乐
比如我们的猫和时尚
我们喜欢美食,欣赏身边的自然美景
……
你好,李华,很高兴终于见到你”

这些信件的文字简单质朴
为了方便阅读
有些文字甚至采用了双语的形式
他们一笔一划,认真用中文回复
广大网友在阅读完后直呼
“看得热泪盈眶”
“看哭了!”


这一次,不少网友
也开始提起笔
同远在大洋彼岸的笔友
用中文讲起了“这些年的故事”
善意地发出回应

“亲爱的朋友
很高兴终于收到了你的回信
中国欢迎你!”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所幸我们终于
等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回响
还不算太晚”


“我是一个英语老师
没想到那句
‘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真的有收到reply的一天”


“我会在每一封给李华的回信下面流泪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
……
你说,hello world
然后很多年以后,世界拥抱了你”

网友@碎碎念的小号

也有中国网友这样写道
“‘From Li Hua’这个名字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中国,李华一直是
英语作文练习中的常客
久而久之,李华已经成为了
我们学习经历和掌握新语言过程中
所面临挑战的象征”

“无论你是中国文化的
爱好者、文化学习者
还是仅仅想要拓宽视野的人
欢迎你们的提问、评论和反馈
让我们手牵手
一起探索中国的奇妙之处
搭建起我们文化之间理解和友谊的桥梁”

网友@From Li Hua(笔友李华)

一封封信件
你来我往,情真意切
它们不仅仅感动了万千中国网友
知道这封信存在的外国网友们
也都纷纷表示感动
而对于这些眼泪
他们说:“将浇灌友谊之花”


是时候开眼看中国了


小红书在美国“火”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美两国民众渴望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美国一些政客再怎么打压遏制中国发展、诋毁抹黑中国形象,这种民间交往的意愿都无法被阻断。

有美国网友说,“在小红书上看到丰富多彩的中国、真实的中国”。很多中国网友不仅热情介绍自己的生活,也分享来自大洋彼岸的精彩故事。有评论将这次中美网友的“相遇”比喻为网络版“乒乓外交”、21世纪的“厨房辩论”时刻,这些诙谐表达的背后,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开放、交流、互鉴,是人类不变的主题,是各国民众发自内心的渴望。

今天的中国,何以“自带流量”,形成“万有引力”?毫无疑问,这得益于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日新又新的现代化面貌,也得益于国家的开放、民众的友善、社会的包容。满园春色关不住,有美国网友疾呼:“是时候开眼看中国了!”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济全球化的滚滚大潮中,在网络世界的互联互通中,那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会越发紧密,必将携手向前。

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是“TikTok难民”,不如说是“地球村村民”;与其说是“流浪”,不如说是找到了“新家”。

来源/青春北京


BUA农小会
发布北京农学院校学生会的活动信息,精彩新鲜事一手掌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