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影评 | 25年后看《横空出世》的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文摘
2024-10-28 21:17
江苏
在大银幕上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怎样诞生的,是何种体验?最近,“2024年致敬经典·国际修复电影展”如火如荼进行中,该活动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资料馆与江苏电影局主办,旨在通过展示16部中外经典影片的修复版本,让观众重温电影艺术的辉煌历程。中外佳作不胜枚举,其中有一部颇为吸引影迷注意,全新4K修复版的《横空出世》作为开幕影片亮相。《横空出世》讲述的是1964年我国成功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历史事件,这部电影上映于1999年,豆瓣评分高达9.4分。这样一部25年前的电影如今看来,还是很好看,原因有三。造原子弹是一件工序极为复杂,异常艰巨的任务,要怎样讲好这样的故事,对于电影主创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横空出世》对准了人,同样是讲原子弹诞生的电影《奥本海默》,也是在讲人。但不同的是,《横空出世》塑造了鲜活的群像,《奥本海默》是个体。回忆起观影中印象最深的镜头,或许是最后蘑菇云腾空的那一刻,科学家、官兵们欢呼响成一片的段落。镜头从他们脸上横移扫过,有人惊喜雀跃,有人眼角含泪,有人不敢置信,有人泪湿满襟,除了主角冯石、陆光达的情感表达,兵团中年纪最小的和年龄最大士兵的反应也让人动容。从寻找试验地,到艰辛的实验过程,再到最终取得艰辛的成功,110分钟的电影,用一个个小细节塑造了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是爱写诗的冯石将军,是爱喝咖啡的陆光达,是站在黑板前讲课落泪的王茹慧……镜头外的人与镜头内的人同感动情,是为了故事中人物艰辛的胜利,也是为那个年代前辈们的心血与付出。在观影途中,电影中的声音一直吸引着大家。在苏联专家回国后,中国的科学家们靠着算盘,算出了重要的数据。影厅里算盘的声音回荡着,那是属于中国未来的声音,镜头中的科学家们废寝忘食,算盘旁就是饭碗,饿了就啃两口手里的馒头。在建造新疆的实验基地时,黄色是主色调,漫天黄沙、赤着膊的战士,黄色的工具,吆喝着的号子,这些将天地与人融合在一起。通过大特写和大景别的切换,更是凸显了中国人依靠土地而生,又在以人力改造自然、与土地和谐共生,这是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影像浪漫。《横空出世》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冯石将军(李雪健 饰)接到中央委派的重要使命,那就是主持原子弹的研发工作。虽然对原子弹一窍不通,但是军人出身的冯石只有服从上级的命令,带着一支经过烈火淬炼的英雄部队挺近荒凉的戈壁滩。在此之后,美国留学归来的陆光达(李幼斌 饰)等科学界的精英人才从四面八方调到了西北荒漠。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内无经验外断支援的艰苦条件下,一群怀着崇高理想的无名男儿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勇前行……“横空出世的是我们的新中国!”看完电影,不少观众总有这样一句感叹。电影中所展现的精神内核,是百折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片中冯石和陆光达在谈论想制造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原因时,没有冠冕堂皇的道理,他们的愿望很质朴,很原初,他们目睹了“落后就要挨打”,他们不想如此,希望中国能够强起来,好起来。正是靠着这样的内核,先辈们克服了戈壁滩的风沙,也冲破了海外的技术封锁,为中国的发展换来了长治久安。当片尾蘑菇云升腾的那一刻,不少观众的眼泪也跟着流了出来,是为“横空出世的原子弹”,为来之不易的胜利,更是为伟大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