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淄川城出发,去赶桐古大集

2024-12-26 17:05   山东  
编者按:淄川区太河镇桐古大集,是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集市,每逢农历一、六开市,以其丰富的农产品、实惠的价格、浓厚的人文气息,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感受乡土风情、体验传统市集文化的重要场所。本文作者是一位居住在淄川城区的建筑工人,记录的是一个从小在淄川长大的中年人赶集的感受。
12月6日,农历十一月初六,这天是淄川的桐古大集。正好在家休息,于是就乘坐39路公交车,从淄川去太太河赶大集,感受久违的乡村烟火气。
这天的39路公交车内,人满为患,就像是八、九十年代的车上,真的成了“挤公交”。人多得能上到关不上车门,为安全起见,驾驶员只能让上不来的乘客坐下一趟车。
一路上,下车的人也很少,中途的站牌下,上不来的乘客只能等下一趟车。到站下车后,车上就没剩几个人了,还空出来了不少座位。看来,满车的人都是来赶集的。我从一上车,就被挤在车厢里站着,一直站到了桐古大集。
远近闻名的桐古大集,真的不算小。一下车便是进入了集市,看到有几家着的全羊馆,生意真叫一个红火。大牌子上的价格基本相同,全羊是35元/斤,摊位前,都有人等着排队购买,看样子半天下来,得卖好几只羊呢。

顺着集市大街往南走,两边都是卖当地特产、水果和副食品的,叫卖声与讨价还价声,声声入耳,真是热闹。这情景,一下子唤起一个中年人对年轻时赶大集的回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村集市,基本都是这个样子的。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超市、大型商场,逐渐取代了集市,年轻人不怎么赶集了。现在一些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人,有的都不知道农村集市,甚至不知道集市上还有很多用现金交易的。
顺着集市南北大街继续往南走,两边有烙火烧的、炸油条的,有卖锅饼的、卖煎饼的,生意都挺红火,弥漫的烟火气中,香气四溢。零食糕点摊位前,排着长长的队。在城里的路边,也有卖糕点的,基本看不到有这么多人,但在这大集上就不同了,还得排队等候。

集市大街南段,路东边有几个推着独轮小车卖豆腐的,围着车子等着抢购的人很多。路西边是鲜鱼市,这里所卖的鱼,都是淡水鱼,而且大都是活鱼。有的小鱼,摊主从粘鱼网上现往下取,看样子可能是晚上下的网,早上收起来后,直接拿到集市来摆摊了。这里所卖的小河虾,都是活蹦乱跳的,非常的新鲜,也非常的吸引人。

大街走到南头拐弯向东走,是肉市和青菜市,南边紧邻太河水库大渡槽。在这里有个卖豆腐脑的,盛豆腐脑的大铁锅下的炉膛里,用玉米秸秆燃烧的火焰,来保持着豆腐脑的温度。一张张小方桌的周围,坐满了赶集的人。每个肉摊前,都有人围着讨价还价、购买。熟肉摊前,也总是有问价购买的人,摊主基本闲不着。

在这里不管是鲜肉还是熟肉,和城里的市场、超市有明显的不同。在这大集上,人们买东西都不是说一次只买一星半点的。鲜肉一买就是百元左右,熟肉也是一买就是几十块或是百八十的。
青菜摊上的菜,主打就是一个新鲜,各种蔬菜,被赶集者装进提篮、方便袋中,带向了千家万户的厨房。
说到提着篮子赶集,这种情景在城里基本看不到了。年轻人有的只知道菜篮子工程,没见过提着篮子买菜的,也大有人在。
青菜市、肉市的北边,是杂货市。这条东西走向的街上,两边摆满地摊。这里的地摊,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摊,货物就摆在地上。有些干净的货物,摊主就用篷布、或是塑料布铺在地上,把货物摆在上面。赶集买东西的人,就蹲在地摊边,与摊主讨价、还价……
肉市与杂货市的西头,有个卖羊汤的摊位。炉膛里也是用木柴、秸秆做燃料,保持着大锅里的羊汤永远是热的。几张小方桌上的不锈钢盆里,羊汤里掺上几片豆腐,冒着腾腾的热气,香菜、葱花洒在上面,那叫一个诱人啊!有些穿着打扮很有气质的人,也坐在小方桌前,品尝着这传统的味道,感受着这人间的烟火气息。
赶一大集,逛了近两个小时,总共买了二十几块钱的炒花生,还有近二百块钱的鲜肉。平时在冷鲜肉店买肉,也就是几块或是十几块钱的。这次在集上凑个热闹,出手远超平时。
回家的公交车上还是人挤人,提着十几斤的鲜肉,挤在车厢里又是站了五十多分钟的全程。虽然有点累,但觉着挺开心。因为赶集,赶的就是一种心情,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怀。


                                  李志明 

           2024年12月16日  于连云港

淄说淄话
念兹在兹,朝斯夕斯。辞暮尔尔,烟火年年。在淄博,记录普通人的生活。在柴米油盐、人间烟火中寻找感动的瞬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