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自己有病 或是“心病”
大四小伙患疾病焦虑障碍引共鸣
敏感固执可能增加焦虑障碍患病风险
疾病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度关注躯体健康、放大身体不适感,并容易将良性的身体症状误解为严重疾病的精神疾病,在精神疾病中较为常见。患者通常坚信自己患有某种躯体疾病,并在多次求医未发现具体问题后,可能被建议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很多人都害怕得病、担忧健康,那么,怎么区分正常的健康焦虑和疾病焦虑障碍呢?“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主要是程度的不同。”程明解释,区分正常的健康焦虑与疾病焦虑障碍的关键,在于焦虑的强度和持续性。一般的健康焦虑是人体的保护机制,让人识别危险,提高对疾病的敏感程度,早就医、早发现、早应对;但如果个体持续感到身体不适,即使经过检查未发现问题仍无法放心,并出现强烈的主观痛苦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则可能患有疾病焦虑障碍。
哪些人容易患上疾病焦虑障碍?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遗传因素、社会环境、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孤僻、敏感、固执、内向、过分关注自身、易受暗示的人格特征,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但并不是疾病焦虑障碍的直接成因。
最近,程明接诊了52岁的王女士,她这段时间总感觉呼吸急促,认为自己“活不长了”,经呼吸内科医生推荐到临床心理科。王女士自从20岁因急性阑尾炎进行手术治疗后,身体有任何不适就要赶紧看医生。前段时间患流感总觉得呼吸急促,反复就诊没有发现问题,仍然情绪低落、睡眠差,无心工作。经过临床访谈和评估,王女士被诊断为疾病焦虑障碍。医生了解到,王女士的母亲曾被诊断为焦虑症,哥哥做事认真、追求完美,也害怕得病。她的家庭背景表明,她自幼在过度溺爱中成长,性格敏感、多疑、固执。成年后,她对自我身体状况的关注变得异常集中,轻微的不适也会引发极大的焦虑。王女士的遗传易感性和家庭教养模式,可能促进了她焦虑性格特质的形成。“但需要强调的是,焦虑障碍的形成是多因素的,并非仅由家庭背景决定。”程明说。
运动社交都可帮助走出焦虑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