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崇义县纪委监委官方微信
广大市民朋友,您好,如果您接到0791-12340或0791-86312345电话时,请放心接听,这是江西省民调中心的访问电话,正在对我县勤廉单位创建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请您抽出宝贵时间,给出真实、客观、公正的评价。衷心期待您的参与和支持!
第28期:
况钟的家风故事
况钟塑像
敏捷干练出仕
况钟出生在明代江西靖安一个黄姓人家。况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被杀得只剩一个孤儿况仲谦,孤苦无助的况仲谦被无儿延续血脉的邻居黄氏收为养子,遂改姓为黄。黄仲谦育有黄钟和黄镛两个儿子,临终时让黄钟复姓。所以,四十七岁时,黄钟又改回为况钟。巧合的是,在传统文化中,黄钟为庙堂用的打击乐器,也指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形容音律的美妙,后用来比喻贤能之士,有黄钟大吕、黄钟瓦釜之说。
况钟实在无愧于黄钟之名,他自幼勤勉好学、习知理义。二十三岁时,有人向靖安知县俞益推荐况钟。俞益刚来任职,正愁没有合适的书吏,听闻况钟写得一手好字又有真才实学,便借一次公干的机会,来到况钟家里考考他的学问。俞益刚出了一个上联“一扇千须动”,况钟不假思索就对出了下联“三梳万发齐”。俞益心中惊叹况钟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当即聘请他为县衙书吏。古代官吏有别,书吏无流品、地位也不高,但工作却十分重要,不仅要誊抄公文,更得熟知律令、帮助知县处理官府事务。作为书吏的九年历练让况钟积累了丰富的基层从政经验,也加深了他对民生疾苦的体认。
三十二岁时,况钟被推荐至礼部任仪制司主事,这是个六品官,几年后因考绩优异被越级提升为四品官仪制司郎中,其备受赏识的原因从修函造鼓一事中可知一二。据清人龚炜《巢林笔谈》记载,况钟在礼部任职时,君臣上早朝所鸣之鼓坏了,礼部打算派人重新造鼓,需草拟一封书函简要说明造鼓要求,但请了几个官员起草,都太过繁杂冗长且词不达意。有人推荐况钟试试,况钟沉默片刻后奋笔疾书“紧绷密钉,晴雨同声”八个大字,赢得满堂喝彩。“紧绷密钉”提出了造鼓的工艺要求,“晴雨同声”则明确了鼓的质量标准,如此简明务实的文风,让在座官员无不叹服。
明宣德五年(1430年),况钟被委以苏州知府重任,皇帝在敕书中殷切嘱托:“今慎简尔等,付以郡寄,夫千里之民,安危皆系于尔,宜体朕心,以保养为务。”况钟不负所托,留下了许多为民请命、惩恶扬善的千古佳话。
两袖清风持家
况钟在苏州兴利除害,深受百姓爱戴。宣德八年(1433年),况钟三年任满进京述职,苏州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唱着“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的歌谣,带着送别礼物等候在道路旁,挽留他继续留任苏州。况钟深受感动,写下一首《拒礼诗》:“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他的确做到了“不带江南一寸棉”,以至于“卒而归葬,舟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
况钟不仅自己清廉守洁,对家人的要求也极为严苛,他的子女都能谨守父亲清白为人的要求。况钟的大儿子况宁每年会从江西老家到苏州省亲,起初有一些喜欢逢迎拍马之人想送礼物讨好他,为表明心意以绝后患,他在家门口贴出一张告示,严词拒绝钱财贿赂。有一年,况宁即将返回靖安老家,他的文友知道况宁不会收礼,便集体创作了《秋江送别图》赠予他。他们在画中的送别诗序中写道:“行李全无金半寸,诗囊惟有字千行。故乡有问尊翁事,为说忧民两鬓霜。”这幅画清隽而雄强,寄托着苏州文人对况钟父子的深情厚谊。
况钟一生节俭,没有给后代积累什么钱财,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一首《勉子侄诗》中告诫子孙:“膏腴竟作儿孙累,珠玉还为妻女瑕。师俭古箴传肖者,取之不竭用无涯。”以诗言志传达了他勤俭务实、尚德修身的治家理念。他在家训中声明,子孙即使才能平庸没有经世致用之才,也要坚守清白高尚的节操。在如此谨严的家风下成长,难怪况宁被称赞“举止详而不烦,与人和而不失于流,持己严而不越于礼,绰有父风。”
况钟担任了十三年苏州知府,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灵柩返乡之日,苏州“郡民罢市,如哭私亲”。几个世纪过去了,《十五贯》的故事唱了一年又一年,为百姓坐公堂明镜高悬的“况青天”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看你就赞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