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区是山东省威海市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去年以来,环翠区坚持党建引领、公益优先,探索社区运营新机制,引入市场化手段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挤”出空间,“创”出项目,“攒”出经费,通过念活三字诀,形成“盘活空间、引来项目、降低成本、服务优化、收益反哺”的运营闭环。截至目前,87个居民小区通过运行新机制,实现节约房租、人工等支出320余万元,公共服务种类增长20%,惠及居民7.5万人。
空间哪里来?边边角角“挤”出来
鲸园街道鲸园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开办了一家社区学校。不到500平方米的空间里,每天都能错时安排2到3节课程,实现服务群众和课程安排两不耽误。自打报名社区学校后,“90后”律师吴女士将下班后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她说:“以前下班了就宅在家刷手机,现在我周二学书法、周三学古筝、周四学茶道,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自今年3月开办以来,鲸园社区学校面向不同年龄群体,设置茶道、瑜伽、手工编织等12种课程,创新“公益+低偿+积分”付费模式,并开展“9.9元限时抢”试课活动。不远处的菊花顶社区,还将50平方米的舞蹈室进行充分利用,每周三节的午间瑜伽课,也吸引十余名学员报名参加。
公共服务空间少,是制约老旧小区提升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经调研发现,一些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部分活动室等公共空间利用率较低,环翠区探索“空间换服务”“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对低效空间进行“盘活”,在边边角角中“挤”出活动空间。经过首轮摸排,环翠区挖潜出200处社区空间资源,并发布“合伙招募令”,引入106家社会组织及市场主体参与到社区运营中来。
项目哪里来?引入外援“创”出来
盘活了低效空间,如何引来优质项目?环翠区由区委组织部牵头指导,山东大学、国运公司合作成立环翠区社区运营中心,负责市场主体招引、社区产业发展等,指导社区空间规划运营。
“社区运营,是在公益和效益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激发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观能动性。”山东大学威海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郭剑雄表示,引入社会力量,探索社区运营,实际上将原先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下沉,既让居民在家门口、楼底下就能享受到多样化、更优质的服务,也推动了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增强社区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
环翠区招募了200余名在校大学生作为“青年规划师”,参与社区项目开发规划,累计提供社区服务60余次。随着社区运营的探索推行,一位位“社区合伙人”来了。在鲸园街道社区学校,老师们分别来自于高校、社会组织及教培机构,环翠区剪纸协会、威海市白杨公益服务中心、光明社区益启爱青少年成长乐园、鲸园社区妈妈手工坊等十多家社会组织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创”出一个又一个服务居民的好项目。
为保证引进项目的质量,环翠区还建立了入驻项目评审评估机制,设立由社区运营中心、镇街党工委、社区、居民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创新性、商业性、公益性、管理机制、团队情况5个维度进行评价打分,评价高于60分的项目方可入驻。同时,评审委员会每年对项目运营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并实行“退出机制”,目前已淘汰项目26个。
经费哪里来?各方力量“攒”出来
每周二下午,西门外社区的“爱心烘焙坊”都会飘来阵阵桃酥香。这些由社会组织、社区达人、居民们一同制作的老式桃酥部分用于社区诚信积分兑换,部分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给社区居民,收益除投入了烘焙坊运营外,全部纳入西门外社区“拾光筑梦公益微基金”,用于社区公益帮扶,形成公益闭环。
引入项目要长期运营,服务居民能力要持续提升,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之前保障经费主要来自各级财政资金。目前,环翠区探索社区运营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通过打造“书房+共享咖啡”“书房+亲子阅读”等新场景,所得款项再以“微基金”形式反哺社区。打开“环翠楼街道社区运营资源总览表”,17个社区的运营产品、运营空间等图文并茂。东北村社区的汉服手作、冰箱贴供不应求;布谷夼社区的书法团扇为居民送去清凉;鸿武社区的琉璃手串备受年轻女性欢迎……这些小的创业项目的收入,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社区运营“资金池”。
社区运营的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环翠区采取共建单位支持一块、入驻商户补充一块、社区自筹一块的方式,共同“攒”出“社区运营公益金”,并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机制,规范使用流程,确保专款专用。截至目前,环翠区通过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已筹集资金70余万元,收集解决居民“小修小补”等方面“微心愿”332个,努力做到以众筹解众愁。
环翠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志表示,下步,环翠区将进一步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运营机制创新,持续提升社区党组织统筹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共建、解决治理难题的能力,丰富完善社区便民商业、医养健康、文旅休闲等8类服务场景,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