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碳”观念深入人心,“绿碳”和“蓝碳”也逐渐从概念走向行动,又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其实除了“蓝碳”和“绿碳”还有“黄碳”、“褐碳”和“黑碳”的存在,你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吗?
科普时间到~
“褐碳”
化石燃料、生物燃料和林木燃烧造成的“褐碳”(brown carbon)和“黑碳”(black carbon)是造成全球升温的最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我们称为褐碳。
“黑碳”
黑碳是指燃烧不纯物质所产生的如烟灰和粉尘等颗粒。黑碳往往会在大气中停留数天或数周,而二氧化碳则会在大气中停留约 100 年。
以上两种都是导致大气污染、全球变暖的头号反派角色↑
“黄碳”
黄碳,也就是土壤碳汇。
土壤也是储存二氧化碳的天然仓库,绿碳中的树木、蓝碳中的湿地和底泥,也都是土壤。算在土壤碳汇的包含农田、泥炭地、黑土、草原、山地土壤、永冻土、旱地及科技土与都市土壤。黄碳代表著与农业相关的方法学,尤其是肥料、地力改善等方法。
黄碳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对应的方法学不足,因为相关研究并不齐备,因此很难产生碳权。
“绿碳”
绿碳,也就是森林碳汇
地球最会储存二氧化碳的天然仓库就是森林,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树木可以把空气中四公斤的二氧化碳转成一公斤的木材放到肚子里,一棵树木有生之年大概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这就是森林碳汇,也就是绿碳。测量绿色碳汇的方法较为成熟,测量的方法也较为方便。目前我们人人都熟知的就是绿碳。
“蓝碳”
相对于陆地上的“绿碳”,在广袤的海洋中,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则被称为“蓝碳”。蓝碳”这一概念最早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9年发表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报告正式提出,并明确了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球最大的天然碳库就是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
海岸带蓝碳介于海洋蓝碳和陆地绿碳之间。海岸带既受到海水和潮汐的控制,又生活着盐沼草和红树林等湿地高等植物以及海草等海底高等植物。最近几年, 海岸带蓝碳被定义为海岸带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植物固定的碳。这个定义的出发点是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的高生产力和人工可调控性。高生产力是指这三类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固碳能力是陆地生态系统的10倍以上; 这些生态系统仅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2%, 但其沉积物中埋藏的碳可能占全部海洋沉积物碳储量的50%。因此,通过计算原有的碳库(基线值)和调控后的碳库的差异, 可以将这部分碳纳入到碳积分和碳交易体系中, 以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一个手段。
除此之外渔业碳汇也成为当代人们关注的焦点。
渔业碳汇就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把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效果的生产活动泛称为“渔业碳汇”。
简而言之,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可能形成海洋碳汇,就可称之为海洋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增殖放流以及捕捞业等。它们以海洋中的天然饵料为食,在食物链的较低层大量消耗和使用了浮游植物,对它们进行捕捞和收获,实质上是从海洋中净移出了相当量的碳。
发展蓝碳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蓝碳的发展有利于分担和缓解碳排放压力,是“减排”之外的另一条可行路径。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