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正在经历一次污染过程,太行山沿线部分城市,已达中至重度污染水平。事实上,自10月23日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历了多轮污染过程。
一般而言,秋冬季节更容易频繁发生污染过程,主要是相较于夏季,静稳、逆温、高湿等气象条件更加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不过,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持续跟踪分析,今年秋冬季的污染过程来得早,比过去五年平均提前了一到两周。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入秋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天气多发与全球变暖、冷空气活动偏弱有一定关系。
许小峰认为,按照往年的规律,10月中下旬冷空气的活动应该已经开始,但至今华北等地区尚未出现明显强降温。同时,前段时间虽然不断有冷空气活动,但强度不足,导致雾霾天气持续。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分析,10月23日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中南部污染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处于持续污染状态,累积形成了区域性污染团。11月10日—13日,多股弱冷空气扰动,污染气团不会彻底消散,将在区域内受风场影响而南北“震荡”。
如果说,在污染物排放稳定阶段,不利气象条件是雾霾天气出现的必要外部条件。那雾霾天气与全球气候变暖到底有什么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和雾霾之间的联系机制,科学界还在研究。”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在回应媒体关注时表示,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会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这是国际上已形成的共识。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表明,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打破最暖纪录,较上一个高温纪录年(2016年)偏高0.14℃,且6月—12月全球平均温度已连续突破同期历史极值。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在刚刚过去的10月,全国平均气温11.7℃,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高。预计11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总体较弱,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看来,随着全球变暖,大气边界层稳定度、冬季小风日数、大气环境容量等方面发生变化,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研究发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首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温度升高大于夏季,高纬度温度升高大于低纬度,这就使得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缩小,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使得冷空气过程少,静稳天气增多。其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年平均风速,正逐年减小。最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容量在变低,大气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弱。
那么,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因?
张小曳指出,我国一些地区雾霾天气严重的根本原因,主要因素有两类:一是排放,二是气象条件(气候变化、天气变化)。各种气象因子或多或少与大气污染有关,但是每个又不能全面、线性反映污染程度。
为此,他的团队一直在加强相关研究,理清大气污染与全球变暖的权衡效应,将与污染联系最密切的气象条件与气溶胶质量浓度建立定量、线性的联系。气溶胶污染气象条件指数(PLAM)数值越高,表明气象条件越差。
通过研究1960年—2020年北京及周边地PLAM变化情况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大气低层垂直温差减小,导致垂直对流减弱,PLAM超过阈值,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但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相较于气候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人为污染物排放才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污染物减排仍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点任务。”张小曳说。
尽管如此,不少专家依然担忧,未来的气候条件越来越不利于致雾霾天气污染物的扩散。随着大气环境容量继续减少,污染扩散能力变弱,需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气候安全问题。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