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守根护脉
红船铁军忠诚干净有担当
不久前,航拍摄影爱好者周先生通过“指尖业务”办理,不到半天时间就获得了在南湖核心区域的航拍“通行证”。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七一派出所副所长唐杰凡和同事一起自主研发的“安心飞”无人机管理平台,为群众提供了便捷服务,也提升了南湖核心空域管理的安全性。
这个离红船最近的派出所,是守护红船的第一哨,也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站。2024年11月18日,在全国“公安楷模”先进事迹发布仪式上,七一派出所被授予全国“公安楷模”荣誉称号。
薪火相传,赓续荣光。嘉兴公安按照“南湖畔、红船旁”公安机关特殊的政治定位、角色定位、发展定位,在全市公安机关300余个基层党支部中组织开展“最红党支部”建设,把“最红”内涵注入灵魂血脉,持续开展“红船卫士先锋”宣讲,发挥榜样示范作用。2024年,全市共40个集体、500余名个人记功嘉奖,4个集体、15名个人受到市委市政府以上表彰。
目前,全市已有以民警辅警个人名字命名的各类工作室(战队)98个,分别由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省首批优秀人才工作室代表方瑜淳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高精尖技术人才领衔。
讲好警察故事,发好警察声音。嘉兴公安以党建引领新时代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做强“嘉警小记者团”“嘉警红船卫士先锋”“嘉警平安星”等3支队伍,不断引导激发社会大众向上向善的主流价值观,努力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平安共建氛围。
网上网下立体主防
共治警务构建共赢新格局
“想不到能那么轻松地解决问题,省了打官司的环节,真是太好了!”2024年7月29日,在秀洲区油车港民声服务队和法官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因合同签订不严谨引发的纠纷得到了圆满化解。
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嘉兴持续推进“民声一键办”机制,2024年8月13日,出台加强“民声一键办”与共享法庭高效联动对接机制的指导意见,并持续推动“民声一键办”向网络版、涉外版延伸。非警务事项现场办结率、重复报警率及各项指标好评率均居全省前列,群众投诉率明显下降。
在这个“人人触网”的时代,嘉兴公安积极探索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以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中心为牵引,全面构建网上网下立体主防体系,提升全警管网用网治网能力。
同时,嘉兴全面构建“政校家社”四位一体校园安全协同共治工作体系,全市涉未成年人案件同比下降17.8%。全域推进“乡亲大走访”协同共治模式,积极深化警保联勤联动,最大限度盘活“第三警力”,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
聚焦先行护航发展
共富警务“高能燃料”有动力
这是一份颇为亮眼的成绩单——涉企网络安全治理和涉外增值服务分获2024年度全省营商环境和地瓜经济“最佳实践案例”,7个项目获评全省公安共富警务典型案例,数量居全省第一。
硕果盈枝源自扎根深地。嘉兴公安聚焦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践行“提升破案打击附加值”的理念,侦破18起侵犯著作权案,有力维护浙江文艺出版社等知名出版企业合法权益,推动株钻、漫友等名企落户嘉兴。全市共破涉企业内部贪腐案件105起,追赃挽损7900余万元。
“嘉警平安星”安企沙龙围绕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合规经营等方面,组织知产、经侦、网安等五大业务警种的“一把手”,结合日常办案中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体会,向全市知名企业家宣讲安全经营之“道”,开出针对安全防护的“药方”。一场场融合宣讲令企业、群众印象深刻,筑牢企业自我防范堤坝。
“助企安嘉”平台也在不断迭代,全市已认证企业84500多家,反馈并解决各类问题3300多项,实现重点企业全覆盖。嘉兴公安还推进涉企“行政检查一件事”集成改革,创推“轻微不罚”工作机制,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嘉兴地处长三角中心,嘉兴公安出台并跨区域推广外国人工作、居留等移民便利化服务18项举措,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工作居留许可互认,跨区域人才流动“零障碍”,同时建设“5+N”移民会客厅服务矩阵,联合外事部门创新推出普通护照和APEC商务旅行卡联审联办措施,将商务出行办证审批时限压缩50%。
“警察蓝”守护“生态绿”
生态警务厚植最美底色
运河为脉、水网为络,“最江南”古镇当有“高颜值”生态。“中国古镇看嘉兴”,大运河嘉兴段110公里沿线,造就了乌镇、西塘、濮院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江南古镇,而在古镇开展生态警务建设助推了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价值的有机转换。
嘉兴全市公安机关以生态警务建设为牵引,充分履职尽责,筑牢生态屏障,全面护航美丽嘉兴建设。嘉兴公安联合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等行政执法部门,持续推进“昆仑”“剑锋”等专项行动。2024年,全市共破获非法捕捞水产品、非法狩猎等环境资源领域刑事案件74起,侦办全国重点案件2起,省标重点案件5起,有力维护美丽嘉兴生态底色。
在嘉善重点打造长三角示范区生态警务协同机制的同时,嘉兴公安强化与周边省市的对接合作,纵深推进区域警务的业务、管理融合,目前已与上海、杭州建立跨区域联络互通机制,实现线索共享、打处联动。特别是围绕鸟类、鱼类资源保护带以及全市82.1公里海岸线,依托海盐南北湖、海宁黄湾等地的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打造“两带一线”生态资源保护架构,倾情倾力用“警察蓝”守护“生态绿”。
记者 || 桑新美
通讯员 || 何蓉娜
编辑 || 郭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