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春节,已是人类的文化瑰宝。这是文化传承与世界认同共同开启的新篇章。
春节,是包裹团圆的饺子,是照耀盛世的灯笼,是勇往直前的精神,更是亿万中国人的乡愁和最温暖的情感记忆。
“蛇”我其谁!团圆中国年,奋斗时代路。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以“他们的春节”为主题,派出各路记者走进乡村田野、城市社区、春运现场、基层所队,以镜头、以笔头、以脚步、以真情,在行进中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捕捉鲜活人物的温情瞬间,分享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寻找一地一域的幸福密码,讲述热气腾腾的春节守护故事。
高山与风雪之下,是一场孤独的坚守。
天公作美,2024年的冬天,杭州临安的玉岩山上并未像往年一样飘落皑皑大雪。这里,有“疯狂的石头”鸡血石和田黄石,还有一个升腾着烟火气、守护矿山平安的“云端警务室”——杭州市公安局临安区分局昌北派出所上溪矿山警务室,它也是浙江海拔最高的警务室。
为加强对矿区150多个矿洞的保护与管理,2014年初,简易版的上溪矿山警务室正式成立,2018年底,新营房在玉岩山上“安了家”。
从2018年的春天第一次爬上玉岩山到现在,所有的变化都清晰地落进昌北派出所副所长郑鑫的记忆中。1996年出生的他,是金华浦江人,从原来的“不被看好”到“带队守护”,在短短几年里完成了一场华丽丽的逆袭。
和郑鑫同一年上山守护矿洞的,还有特保队员朱绿江,他是临安本地人,熟悉当地的情况。像朱绿江这样的队员,云端警务室里还有15名。“云端警务室”的18名警力,被当地人称为“守山18罗汉”。
郑鑫说,往年的风雪冬夜,零下20°C的挑战不是谁都能应对。要赶在天黑之前,把水管道拆下,等到天亮了再装上,以防爆裂。
如果不是视频影像定格,谁能相信在杭州还有用骡子运送日常物资的高山警务室?
朱绿江说,早年,40分钟车程的崎岖山路,如果遇到冰雪上冻天,上山的路安全隐患大,警务室所需的日常物资得靠骡子和人扛上山,仅单程就得一个多小时。
一切,都在向好、向新、向优。2021年,“云端警务室”建起了新营房,门前围起了小院、铺上了石子路。上下山的路,更平更宽了,与这群守山人相伴多年的骡子也因此“退役”。
“云端警务室”的队员们分两班常年驻守在玉岩山上。在山顶,警力们巡逻一圈需要3小时,对队员们的体能挑战很大,按这样的节奏,一天下来要巡逻四次,所以,为了节约时间,厨房里一箱又一箱的方便面,成了守山人最受欢迎的主食。
由于玉岩山距离网红景点太子尖比较近,所以,在凛冬里,联勤急救驴友,也成了“云端警务室”警力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往年,联动急救一次要花好几个小时,加上夜间山上气温低,地面湿滑,救援难度大。现在,无人机加入山地救援、进驻‘云端警务室’,这让我们在云端开展工作时感受到浓浓的‘云味道’。”郑鑫说。
这抹“云味道”,源自去年8月临安公安在杭州首推低空警务合成作战中心,让低空警务为生态警务提供更多云支撑,实现全域空中巡航不间断。
现在,警用无人机槽位就安放在云端警务室的门口,每天,无人机按照设置好的航线,在玉岩山上进行定时巡航,“人+机”双向巡逻大大提升了效能。“不但能解决人眼的视野盲区,为山地救援提供云视角,还能实时固定画面,高效解决了山顶取证难问题。”临安区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副大队长陈鹏飞说。
再次新修的营房正门早早贴上了一副以“生态卫士”为主题的新春联,两个新红的灯笼随风摇曳,侧边的淋浴室、寝室经装修后焕然一新,24小时有热水洗澡,成了警力们最幸福的感叹。
今年,临安公安将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为契机,拓展警务支点预警预防多样化功能,在警务室周边安装监控视频,打造“科技+人力”立体巡防模式,进行联排、联查、联打;与监控同步上“云端”的,还有无线网络,这样一来,“云味道”将更加浓郁。
与寒冷对抗,与寂寞相伴。由于寒潮来袭,1月25日晚起,玉岩山上下起了大雪。“期待的不是雪,而是冬天里有这样一群守山人的温暖。”郑鑫从没想过,工作后的第一段7年之“养”,会来自临安的大山深处。
相信,这份来自“云端”的清澈的爱,将蔓延至临安3192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
今年,民警郑鑫回老家浦江过年。说起浦江的年俗,不得不提早在2006年就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的板凳龙。2024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浦江板凳龙成为代表性内容之一被展示。
板凳龙每年都会在浦江各地亮相,由成百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集书法、剪纸等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入杂技、舞蹈等,保留了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的传统民间文化,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
全媒体记者 || 郑莲花
—推荐阅读—
新春走基层 | 凌晨随警!走进杭州最大物流中心这群“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