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川流不息
却总有一些刻度恒久如新
回看2024年
在许昌人的记忆相册之中
想必都有这样的画面
“簪花”
让曹魏古城频频“出圈”
成了游古城必体验项目
一拨接一拨的
“戏剧盛宴”接踵而来
“为一场戏奔赴一座城”
成为新风尚
把“三国英雄”玩偶捧在手心
丰富的文创产品
解锁了许昌的“更多玩法”
……
非遗承载着
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蕴藏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卓越智慧和共同记忆。
千年技艺历久弥新,
2024年,许昌非遗一路“繁花”。
这一年
许昌非遗呈现蓬勃活力
一年来,许昌戏剧迎来高光时刻。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大赛在许昌成功举办,全省57个剧团66台剧目上千名演员齐聚许昌,许昌好戏连台方兴未艾,让“戏曲之乡”形象更加鲜活、愈发生动。
一年来,我市《倒霉大叔的心事》《掘地见母》《神医华佗》《支部书记》《关公与胡金蝉》《乡村掌舵人》六部剧目获省文旅厅支持,入选率全省第一。其中豫剧《倒霉大叔的心事》还成功入选2024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一年来,我市策划推出“百家非遗闹新春”“匠心独具•薪火相传——钧瓷作品联展”、非遗市集、送戏下乡等一大批有新意、强互动的宣传推广活动,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2024年,全年共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652场;共举行专场非遗推广活动50余场,涉及项目100余项。
在2024年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上,许昌以《发挥戏曲独特作用,助推文旅融合发展》为题做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这一年
许昌非遗不断攀登高峰
7万余名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1亿余人次线上围观……在我市成功举办的河南省第十六届戏剧展演中,一场场高水平戏剧演出留下的审美体验,在线上线下实力“圈粉”,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和普及。
一年来,我市实施非遗点亮计划,大力推动非遗进景区、进民宿,孵化“非遗+演艺”“非遗+旅游商品”“非遗+民宿”等业态,以非遗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旅游促进非遗的传承传播,非遗在“火”起来中搅动文旅“一池春水”。
一年来,钧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苗长强荣获全国非遗保护优秀个人、任星航荣获中国2023年非遗年度人物、朱有洲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家钧窑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四项“国家级荣誉”成为许昌非遗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生动注脚。
这一年
许昌非遗品牌愈发闪亮
一年来,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守护非遗之美】第一集《薪火相传》,以近6分钟的时长讲述禹州神垕钧瓷的保护和发展,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魅力;新华社、中国文化报等国家级媒体持续报道许昌非遗,呈现许昌非遗“守正创新”的鲜明气象。
这一年,我市评审公布了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1人等,非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散发浓浓“青春范”。
一年来,我市积极开拓非遗保护新场景,认定公布非遗工坊8家,奋力推动“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让传统技艺变致富事业。据统计,我市非遗工坊目前已达38家,非遗融入生活、改变生活的故事不胜枚举。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项目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项目43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2人;市级项目181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05人。
岁序更替,
始终不变的是奋进者的身姿;
华章日新,
始终清晰的是前行者的脚步。
2025年的大幕徐徐拉开,
新的一年,
许昌非遗满怀豪情踏上新的征程。
本期(2025第9期)来源 | 许昌时刻
声明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遇到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及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等情况,请第一时间留言给小编,小编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