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泰达 生而向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40周年

政务   2024-10-20 07:33   天津  







1

四秩泰达 生而向新

——写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40周年之际

在泰达大街南侧、西临c百旗广场处,一座被称为“垦荒犁”的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前行的犁头、厚重的犁身和坚实的犁柄,生动诠释了开拓与进取精神。碑身正中镌刻着“开发区大有希望”七个大字,这是1986年8月21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的亲笔题词。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泰达建设者们的前行之路,激励着泰达人肩负起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主力军的重任,更成为全国开发区共同的精神瑰宝与不竭的动力源泉。轻抚“垦荒犁”,它宛如一位时代记录者,细述着这片热土40年的奋斗征程,见证着“开发区大有希望”的伟大预言,目睹着昔日盐碱荒芜之地到国际一流产业新城的神奇蜕变,更深深镌刻着中国改革开放所创造的非凡奇迹……


敢闯敢创不畏艰。


“要尽快缩短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找出在经济发展中新的体制,让国内外企业能以开发区为跳板、冲向国际……”这是国家建设经济开发区的初衷。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服务于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是其使命之所在。


自1984年12月6日诞生之日起,天津经开区就被赋予“试验田”的角色,往前走的每步路都需要靠锐意改革创新实现。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循,泰达唯一的选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式搞开发建设。


从在国内首次采用“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模式,到提出70年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融资划片开发;从第一次提出“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的口号,到致力于打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在全国率先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等四项法规、成为依法治区的先行者……


诸多“第一”“率先”的突破,令天津经开区为中国改革开放构建了重要的基底和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时间和空间的双双垂青下,这里也成为海内外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们青睐的梦想舞台。从摩托罗拉到三星、从丰田到长城,天津经开区始终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形势,在龙头项目的基础上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做大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或区域级产业集群,力促天津经开区工业总产值一路攀升,各项经济指标多年保持领先。


如果说泰达在初始设立期,得益于一批肩负改革开放先锋使命的勇士,披荆斩棘,成功摸索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之路,那么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摆在泰达人面前的,就是在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前、在大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驶向深水区,扛起“先行示范”的大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五次视察天津,其中两次深入天津经开区,为区域发展擘画蓝图、指引航向。站在新起点,天津经开区要继续勇当改革创新策源地。


唯“闯”以破,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泰达拿出更大勇气、更强力度、更多举措,清理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支撑。


唯“创”以立,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新优势。创新驱动引领,泰达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第一动力澎湃激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经过40年的发展,泰达已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综合投资环境最优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始终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这里全力打造“4+1”产业体系,已形成汽车及高端装备、化工新材料两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两个500亿级产业集群,以全牌照金融和全业态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服务业产业集群亦蓬勃发展。



宜居宜业聚新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与白天的“泰达速度”相比,夜间的泰达变得柔情又多姿。周大福金融中心上多种颜色的灯光交替演变,令人目不暇接。城市的魅力在映照间释放,科技、活力、时尚与现代化并行。


海河两岸,流光溢彩。天津茱莉亚学院举办的“市民乐享”户外音乐会,让人们陶醉其中。音乐家们为观众带来了海顿、拉威尔的经典作品,由经典中国民歌改编的作品更是把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现场观众不禁感叹:文化艺术是区域气质的呈现,这正是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包容的泰达!


曾有学者感言,开发区是为远渡重洋来到的一种新的文明提供的一个停泊的港湾、一个登陆的码头,是为一种新的文明的种子提供发芽的苗床,为新的文明的幼苗、植株提供生根、定植、壮大的园圃;为新的文明、新的生命的那个“蛋”,提供孵化的舒适、温暖的“窝”,让它能破壳而出、茁壮成长。


产业的发展带来人气,人的聚集形成社会,经开区是奋斗拼搏的工业园区,也是乐业安居的幸福新城。泰达从经开区东区起步,让一片片空白土地上不但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更渐渐“长”出一个个管理理念先进的居民小区,一所所现代化国际范儿的医院、学校,一座座独具特色的超市、商场,一个个美不胜收的绿地公园……


工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天津经开区带来了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一座曾经寂寞的“孤岛”蝶变成为一座繁华的理想之城。


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促产,从而实现产业、人口、城市间的良性循环。天津经开区从最初3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跃升成为总规划面积达 403平方公里,涵盖“一区十园”产业布局,集产业、创新、教育、医疗、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新城,成为美丽“滨城”核心区。目前,泰达常住人口超过30万人,包括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和我国港澳台同胞居住于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相互交融,形成泰达独特的文化特质。


从“工业园区”发展到“产业新城”,是发展格局与城市定位的全面跃升,泰达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高端产业聚集地,更是一座拥有人文情怀的产业新城。这里把产业之特融入城市建设,加快打造宜居宜业之城,营造投资更放心、创业更安心、生活更舒心、发展更顺心的环境,全面增强区域承载力、吸附力和影响力,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在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升城市功能配套建设水平。


“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如今,泰达均衡协调、一体高效的公共事业服务圈逐渐成形,居民幸福感不断攀升。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世界上100个值得一去之地”的滨海新区图书馆,世界顶级音乐殿堂天津茱莉亚学院,夜幕下梦幻璀璨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造型独特、宛如建筑艺术品的滨海高铁站等越来越多的“网红打卡地”让人目不暇接,它们见证着泰达日新月异的变化。



赓续奋进向未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南。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改革、开放、创新,是天津经开区之“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泰达要承担起更大的改革开放与创新使命,通过继续有条件地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激发新的发展活力。


在走深走实中阔步向前。改革开放必须走深走实,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天津经开区将围绕“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全面创新核心地位、高水平打造开放高地、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开启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深层次改革征程,积极为国家推进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累经验。


在攻坚克难中冲锋在前。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泰达必须顺应市场需求、企业期待、人民呼声,紧盯营商环境、新型产业用地、金融与全产业链深度协同、数据要素市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向“深水区”挺进、往“无人区”开拓,继续突破重重壁垒,在全国改革开放“一盘棋”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天津经开区,永远向新而生。泰达人将秉持“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的“泰达精神”,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打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泰达样板”,在推进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远征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2-3

勇立潮头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泰达实践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Tianjin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Area,缩写为TEDA,音译为“泰达”)(以下简称“天津经开区”),是1984年12月国务院批复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1986年8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经开区时亲笔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经过40年不懈奋斗,天津经开区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创造了开放发展奇迹,建成了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综合实力始终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2023年获评全球首批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区50强。


创新驱动赋能新质生产力

从对外资先进技术的积极吸纳,到本土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的强势崛起,“创新”是融入泰达骨髓中的基因。天津经开区坚持以产业创新为核心,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带动能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在这里有着最生动的诠释。


科技创新达到新高度

技术先进、完全实现国产的人工心脏“火箭心”让心衰患者“重获新生”,外形炫酷、技术“炸裂”的云圣智能全自主工业无人机系统在智慧电网等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飞旋磁悬浮离心式鼓风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膜天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天津经开区,以创新为核心孕育出的诸多高精尖科技成果,正在这片科技沃土上迸发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机和活力。


经过多年发展,天津经开区已发展成为滨海新区、天津市科技创新发展的一片高地,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创新动能持续提升,拥有各类专精特新企业259家、省部级研发机构18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9家,区域R&D经费投入强度4.24%;科技载体平台不断升级,已建成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一批重要平台载体,中石化北化院、石科院、工程院、中海油天化院等一批重大研发中试平台启动实施,在新材料领域着力打造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主体不断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4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1247 家,拥有雏鹰企业651家、瞪羚企业60家、领军(培育)企业55家;科技型人才队伍逐渐壮大,聚集高层次领军人才579人、各类高级人才2万余人。


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3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6.8%;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1%;全年新增1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3个智能工厂……一组详实的数据展现了天津经开区新质生产力不断跃升的曲线。天津经开区正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泰达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产业发展持续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将数实融合作为重要抓手,积极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打造更多数字工厂、智能车间、5G全连接工厂。同时,泰达深挖数字经济应用场景,构建起人工智能、元宇宙、信息安全、数字通讯、数字金融、互联网医疗、工业互联网等14类应用场景,不断深化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赋能产业提质增效,真正促使强化算力切实转化为生产力;积极以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等项目为抓手,在重点行业领域提升绿色制造比重,开展产业深度减碳,推广循环经济理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目前已累计拥有天津市级绿色工厂78家,初步实现区域绿色制造聚集示范效应,促进产业向低碳化发展。


抢先布局未来产业

近期,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泰达)智能人机交互中心揭牌,将推进智能人机交互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产业化赋能平台建设,建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创新实验室和产业技术中心。


“‘脑机接口’技术是未来产业十大标志性产品之一。这是天津经开区加强布局未来产业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天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天津经开区将加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汇聚政产学研用等资源,打通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交流通道,推动‘优势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


近年来,天津经开区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顶层设计,前瞻布局未来装备、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集群,推动未来产业取得新突破,塑造天津经开区未来产业发展新动能。


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

天津经开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开放的产物,“国际范儿”是天津经开区的鲜明特色。

曾创造摩托罗拉、三星、丰田等巨头企业投资中国经典案例的泰达,不断刷新着对外开放的新高度。截至2023年底,天津经开区累计引进9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6478个,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695.6亿美元,其中124个《财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了573个项目。外资企业在天津经开区贡献了约45%的税收、近一半的GDP和超七成的工业产值,成为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以开放带动工业现代化的“探路者”

自建区之始,天津经开区就清醒地认识到,开发区的任务不应是重复“三来一补”等低层次合作,而应是探索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天津经开区从定位“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三为主一致力”方针,到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与巨人同行”策略,落地天津经开区的外资项目,也从最开始的打火机、羊毛衫、自行车、修船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变为摩托罗拉、三星、诺和诺德、丰田汽车等巨头跨国公司项目,逐渐覆盖八大行业,直接带动地区生产总值连年翻番。


然而,比投资数额更重要的是技术“引擎效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一只机、一碗面”为代表的泰达外企们,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化工、食品等诸多领域,为中国贡献了大量全球领先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加速缩短了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为奠定中国现代工业体系基础贡献了巨大力量。


加码泰达坚定对华投资信心

40年来,源于对泰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认可,在这里落户的外资企业持续加码投资,重仓研发、聚力技改、升级产品。诺和诺德入区以来先后8次增资,在入区30年之际新增投资40亿元扩建新灌装厂;一汽丰田连续三年增资11.7亿美元,投资规模达56亿美元;SEW投资20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基地;大众变速器投资16亿元扩建动力电机生产线……


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形成越来越完整的全产业链优势,这些外资企业的投资方向也由原来的加工等产业链底端,逐步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2023年9月正式建成使用的PPG全球涂料创新研究院,是PPG总部以外唯一全球级别的研发中心。”PPG亚太地区总经理延彩明介绍,“这体现了PPG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同时也是对天津经开区出色营商环境和服务意识的认可。”此外,纬湃、奥的斯等企业也相继在天津经开区设立全球级研发中心。目前,天津经开区外资研发机构已达17家,彰显出勃勃生机。


打造多元优势持续扩大外企“朋友圈”

今年5月,总投资近10亿元的玛氏天津宠物食品工厂正式投产,这是玛氏宠物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工厂之一。选择落户泰达,是玛氏公司在全国考察了20多个城市地区后作出的审慎抉择。


玛氏天津工厂的落户,是近年来泰达吸引外资企业,持续高水平打造开放高地的“冰山一角”。存量企业升级加码的同时,英力士、明治等新增制造业外资项目也相继落地,为泰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泰达汇集了国家级经开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多条线、多方位开放试点政策优势,在产业载体创新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新型开放上能够持续释放制度红利。泰达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这使得泰达的外企“朋友圈”仍在不断扩大。


发挥通道作用当好双循环链接节点

如果说吸引外资是“引进来”,那么在高质量“引进来”的同时,泰达坚持高水平“走出去”,开放活力持续提升。


多年来,泰达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重要载体平台作用,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累计探索形成了110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和天津市复制推广。天津经开区以创新金融作为企业出海交流合作的重要抓手,搭建滨海基金小镇、天津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等载体,中国北方(泰达)出海服务联盟、服务基地等机构,全力为北方乃至全国出海企业提供全链条公共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2016年至今的8年间,天津经开区企业共完成对外直接投资184笔,投资规模约44.5亿美元,投资目的国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以及亚洲各国。


天津经开区将当好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为国家高水平引进外资提供高质量载体,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发挥开放通道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以来,天津经开区始终勇担战略使命,以2013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天津经开区重要指示精神为遵循,紧紧围绕天津市“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和天津经开区“4+1”产业定位,深度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协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金秋10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内,备受各界瞩目的北塘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目前项目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后半程,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作为天津市首个成规模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投用后,将为科技创新成果“从1到N”提供可定制化的空间载体,满足创新主体研发、小试、中试全链条孵化转化需求,成为“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重要科技创新载体。


作为京津两市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平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致力于打造成为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的引领区、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示范区。科技园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具有滨海特征的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使其成为京津冀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创业”“兴业”理想之地。截至目前,科技园已累计注册企业超5500家,累计注册资本金超2500亿元,累计为1100余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和应用场景支持,国高新、国科小企业数量年增速超100%。特别是随着国家管网创新研究院、新兴际华新材料研究院、北理工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创新中心落地运营,M0新型产业用地项目的加速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朝着构建京津合作的样板和示范,打造“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最佳承载地的目标渐行渐近。


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聚焦科技企业研发成果转化不同,在天津经开区另一端的南港工业区,为石化产业尤其是京津冀石化产业“量身打造”的科技转化生态也在迅速形成。目前,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中石化石化科学研究院、中海油天津化工设计研究院、中化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总投资超60亿元的8个中试基地已落地实施,南港绿色石化科创中心建设高水平推进,通过科创中心与南港中试基地的联动发展,将构建从概念验证到小试中试体系化的产业创新、研发转化平台,将南港打造成为承接国际、国内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绿色石化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核心承载地。


超2400个项目夯实重要承载地

在天津经开区南港工业区,中国石化天津南港120万吨/年乙烯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做着投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预计将于本月下旬陆续完成投料试车。该项目是精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工程与企地合作的重大战略成果,项目投产后将推动传统石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转型升级,带动千亿级下游产业发展,将为天津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重要支撑,将成为京津产业协作的又一范例。


近年来,天津经开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全力打造“4+1”产业体系,积极融入“五群六链五廊”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在强化“全域承载力”的同时,高水平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示范区”、南港石化龙头项目“聚集区”、“于响”总部经济“核心区”三大集中承载地,吸引众多京津冀企业纷至沓来。


十年来,天津经开区共聚集京津冀协同项目超过2400个,投资总额7287亿元,其中包括投资288亿元的大乙烯等227个央企项目、投资5981亿元。中国石化、中国中铁、华电集团等世界五百强央企纷纷布局,这里已成为央企战略布局的首选地之一;北京燃气集团、京东集团等北京项目落地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资源外溢的重要承载地。


随着众多能源类大项目的持续推进,天津经开区在服务保障京津冀能源供应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目前,天津经开区已形成1500万吨LNG的年周转能力、1100万立方米原油储备能力,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绿色能源基地,保障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


4

一直冲在改革开放最前沿

——记泰达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那些突破性瞬间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天津经开区的40年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改革开放而生,伴改革开放而兴。从1984到2024,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一片盐碱荒滩变身为国际一流产业新城,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综合投资环境最优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40年奋斗、40年求索,天津经开区担负着先锋的使命,一直冲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经济技术开发区,乃是经济与技术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一方面致力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驱动产业升级。天津经开区的核心使命,就是要尽快缩短中国工业与世界工业的差距,找出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体制,做中国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田”,为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并打牢基础。以这一使命为“纲”,泰达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最具说服力的实践,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诸多先河,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众多改革创新的范例。

不花财政一分钱 贷款开发新模式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天津经开区的启动资金靠的完全是3.7亿元的开发贷款,没有一分钱财政拨款。当时天津市给经开区的政策是“不给、不管、不要”的“三不”答案,即财政不给拨一分钱;给经开区充分的自主权,市里不干涉(当时,国家给天津市的项目审批权是3000万美元以内,市政府给经开区2000万美元以内的项目批准权,在经开区,批准一个项目最快一天就能定下来);所创效益全部留给经开区用于区域开发,5年内免除上缴上解任务,市里不要一分钱。


在这种条件下,天津经开区探索出“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模式,蹚出一条不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负担、不挤占国内发展资金的创业之路。贷款来的资金全部集中用于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并穷尽一切力量来打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力求做到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建区之初,在审批项目时,天津经开区以项目与投资额、投资额与土地使用面积的比例关系作为衡量投资密度的标准提出“1—2—3”的标尺,即每投入1元人民币土地开发费,必须引进2美元工业投资,取得3美元工业产值,这在世界出口加工区中都属于高水平。


在这样的“贷款开发”“滚动开发”“划片开发”,一切全靠市场、全靠自己的压力之下,天津经开区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产出、靠自身积累的良性循环之路,也为全国各地开发区的建设发展探索出了一种可复制的成功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表示认可,泰达火力全开,正式拉开了连续领跑中国开发区发展速度的序幕。


和国际接轨“法治立区”的先行者


想要建立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与之相应的,必须坚持“法治立区”的根本,这是天津经开区在建区之初就确立的理念和思路。从创立初期,天津市人大就通过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登记管理规定》《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管理规定》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管理规定》四项法规,成为经开区立区的四大支柱。这些法规当时在全国是较早出台的,非常具有前瞻性。后来几年内,天津经开区又陆续通过了近40项行政管理规定,为“依法治区”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天津经开区又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建立了第一个经济审判庭。


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先行者,天津经开区积极吸收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让法治建设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比如探索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向国务院提出过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建议,推动中国70年土地使用权诞生。天津经开区管委会土地管理局与美国MGM公司签订的土地使用权合同,成为中国土地使用权出让的首例;为社保制度提供“样本”,率先颁布实施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暂行规定》,规定区内所有企业的职工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事故和女职工生育保险,并参加住房储蓄基金的统筹。在天津经开区实践了10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作出了上述关于职工社会保险的相关规定。


泰达把法治锻造成最强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经济区域的管理、国际投资环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探索,不仅磨砺沉淀出泰达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气质,也为我国立法贡献了诸多参考样本。


与“巨人”同行 

奠定中国“现代工业”之基


在历经5年的艰苦谈判后,1992年世界通讯巨头摩托罗拉投资1.2亿美元在泰达成立摩托罗拉中国公司。这不仅是中国第一家以高科技为主的独资大型跨国公司,更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移动通讯领域的新纪元开启。在摩托罗拉的带动下,三星系11家企业也很快落户天津经开区。摩托罗拉随后又成立了芯片公司,直接推动了中国的芯片研发标准的出台。


2008年的一项数据显示,我国每4部手机中就有1部产自天津经开区,全球每10部手机中就有1部产自天津经开区。天津经开区电子信息行业的利润率曾经高达14.72%,天津经开区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讯生产基地、中国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区域。摩托罗拉还扮演了行业“黄埔军校”的角色,曾经带出了一支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最优秀的通信行业人才队伍,后来的华为、小米、苹果、HTC、vivo、锤子等品牌,其最初阶段核心成员及研发人员很多都曾在摩托罗拉供职。


摩托罗拉是天津经开区深刻思考和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使命和责任的一个典型。引入摩托罗拉的时任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叶迪生介绍,泰达认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应该仅仅是吸引投资,更应该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拿来为我所用,与“巨人”同行,培育自己的“巨人”。因此,天津经开区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三为主”(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的方针,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升级为“与巨人同行”的方针。


沿着这条道路,天津经开区又引进了康师傅、三星、诺和诺德、施耐德、PPG、雀巢、丰田、大众、维斯塔斯、电装电子、霍尼韦尔、可口可乐、美孚石油、住友、现代电子、史克制药、美标家居、通用半导体、罗姆电子等世界巨头企业。伴随巨额资本而来的,是一流的技术与管理。这些“巨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或多或少发挥了类似摩托罗拉的作用,为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导入CIS 开创区域品牌化先河


在为天津经开区取名“泰达”后,受到区内跨国公司巨头群落的影响,为了使“泰达”从众多开发区中脱颖而出,泰达开始着眼品牌建设。


早在1987年,天津经开区便前瞻性地设立了中国首个政府公共关系部,该部门专责于区域形象的策划、设计与塑造,同时致力于优化对客户的公共服务。1993年,天津经开区开始委托国际知名公司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在1996年,正式出版CIS手册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导入区域CIS,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CIS系统包括视觉识别系统(VI)、行为识别系统(BI)和理念识别系统(MIS),从区域发展的理念愿景,到统一的对外视觉形象,再到每一位员工的行为标准,都做到了高标准统一,与国际接轨。


泰达足球,是天津经开区品牌应用的最成功场景。借助体育这一超越国界的通用语言,“泰达”变成全国家喻户晓的品牌,并享誉世界。“泰达”二字,也从简单的区域名称,升华为连接无数心灵、承载深厚情感的纽带。足球不仅为泰达带来了显著的市场效应,更带动了其无形资产的飞速增值。后来,“泰达建设”“泰达地产”“泰达棉”“泰达啤酒”等“泰达系”品牌迅速风靡市场,构建起强大的“泰达系”品牌影响力。作为中国率先引入CIS系统的地方政府,泰达引领了中国区域品牌意识的觉醒。


“泰达—苏伊士”让中国模式“走出去”

在高质量引进来的同时,泰达坚持高水平“走出去”。2008年,泰达与埃及合作,在埃及红海之畔、沙漠之中建设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泰达合作区”)。这片苏伊士运河南端的戈壁滩,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地质环境,都与天津经开区极为相似。天津经开区把开发公司与政府机构密切互动、产城融合等理念全部搬到这片新的试验田,“泰达模式”开始在当地复制。


2016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埃及总统塞西共同为泰达合作区二期揭牌。在中埃两国元首共同关心下,经过两期建设,泰达合作区从1.34平方公里扩展至6平方公里,170多家企业在此扎根,实际投资额超21亿美元,累计销售额近49亿美元,缴纳税费超2亿美元,直接解决就业近6000人,带动就业5万人,成为埃及目前综合环境最优、投资密度最大、单位产出最高、中资企业最集中的工业园区,被塞西总统评价为“目前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最成功的项目”。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源头“活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许多新问题。近年来,天津经开区打出深化改革组合拳,通过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提高效率效能,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从改革的复杂程度、实施范围和推进力度上看,在全国首屈一指。


这场自上而下、力度空前的体制机制改革,是分三步推进的:第一步是剥离社会职能。2017年12月6日,滨海新区泰达街道工作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将原属于天津经开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来,由泰达街道行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等职责,经开区向经济发展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第二步是推动区域合并。2017年底,天津经开区与区位相邻的原中心商务区合并,完善开发区协同发展机制,科学界定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实现“开发区+自贸区”的优势叠加,进一步激发了区域内生发展的动力活力。第三步是实行法定机构改革。2019年以来,经开区坚持“精简、高效、大部制”原则和企业化管理方向,实行两轮法定机构改革,从实施法定授权、优化机构人员、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全面推行改革。党委、管委会内部部门较改革前减少17个,招商引资、企业服务人员占全体员工80%。取消行政事业编制,实行员额管理、全员竞聘,重塑干部队伍。进行薪酬和考核方式改革,全面建立绩效考核关联机制,绩效评价结果与每名干部绩效工资挂钩。


可以说,天津经开区进行的此次体制机制改革,在推动新时期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整合资源、探新求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体制活力,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自贸区”先行先试 特色金融引领全国


“以开放倒逼改革”,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高水平开放和深层次改革,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天津经开区充分发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先行先试”优势,大力探索制度创新路径和方向,持续构建有利于金融主体聚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截至目前,天津经开区已累计探索形成110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和天津市复制推广,其中全国复制推广经验案例13项。


目前,泰达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金融创新高地,在多领域形成一系列“首创”新成果:跨境投融资领域落地全国首批外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首笔金融租赁跨境绿色贷款业务、首只专门投资越南市场的主题基金、北方首批QDLP试点等。金融创新领域建立目前全国唯一的商业保理行业创新基地,聚集保理企业近160家,保理资产总额超过1500亿元,占全国1/5。推出首个应用商业保理行业团体标准、首创保理企业全线上债权确认融资新模式、首批保理公司接入央行企业征信系统、首落跨境人民币国际保理业务、首推数字人民币保理业务、首发保理公司债券、首创碳配额“双质押登记”租赁融资新模式等。新经济领域落地全国首批(北方第一家)民营银行、全国第一家保险国际救援公司、全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创新试点机构等。围绕高标准营商环境建设,这里也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包括首落平台经济“一企一证”审批模式、首发省级ESG评级标准、首创消费金融司法审判新模式等,营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发展环境,更好地赋能企业发展。


5

天津经开区

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好环境赢得企业叫好

选择泰达扎根泰达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土壤和基石。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在持续改善营商环境的道路上大刀阔斧,破浪前行,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朝着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目标迈进,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没有依靠国家拨款实施建设的开发区,成立初期,天津经开区就拥有强大的内驱力,怀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去主动赢得企业与投资,并以市场化的思维与国际化的视野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在为我国营商环境建设贡献了诸多“第一”“首创”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与企业的认可和赞誉。以此为开端,经开区在打造最优质营商环境的道路上步履坚定,铿锵前行,坚持以企业需求为生命线的初心不改,紧紧跟随市场与产业变化的脚步,以前瞻的洞察力和强大的执行力不断自我革新、自我突破,从“一枚印章管审批”到“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从泰达营商环境1.0到营商环境5.0的持续跃升,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上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泰达经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培植了最为肥沃的土壤。


打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中国最好的投资区域”如何铸成

 作为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开区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探索经济发展新体制的重要使命,是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田”,是走向世界的桥梁。经开区的定位与使命都决定了其在思考和筹划打造怎样的“营商环境”时不会囿于国内已有的情况,而是“张开眼睛向外瞧”,将彼时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和理念纳入视野。“国际化”是当时开发区发展之需,也是营商环境的底色。


同时,天津经开区完全靠贷款“滚动开发”的模式也让泰达的第一批建设者抱有强烈的市场意识与招商紧迫感,从而转化成为改革创新的强大动力。


正是在此背景下,经开区的建设者们提出“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的口号。这一振聋发聩的口号此后始终贯穿区域招商引资,并创新性地提出建设“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就是要模仿国际一流的投资环境实施建设,遵循国际惯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投资环境和国际接轨,让外商乐意来、没有顾虑地来。



建章立制,填补空白,筑起“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的“四梁八柱”。40年前的中国,尚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在各个领域尚存在不少空白点和真空带。天津经开区从企业需求出发,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改革,在全国率先提出70年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率先出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等四项法规,成为“法治立区”先行者;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先后颁布实施近40项行政管理规定,为“依法治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成立经济审判庭,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在土地、法治、金融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突破,让经开区当时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南蛇口、北泰达”,赢得“中国最好投资环境”美誉。在发展初期,天津经开区着力打造的“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很快结出硕果,在赢得企业支持的同时,也为泰达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声誉。1986年,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经济学博士黎成信向美国政府呈送了报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另一个蛇口吗》,指出“中国最好的两个投资区域,一个是蛇口工业区,一个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份报告也促成了邓小平同志于1986年8月来到天津经济技术经开区视察,并写下“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题词。


1987年,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在访问天津经开区后,再次向美国国务院递送了一份报告,称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环境是中国现有可提供的最好条件”。这一结论对天津经开区吸引外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原先对这个区域不甚了解的国外投资者纷至沓来。


“特区速度、亲商温度”,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随着区域发展,创业者们发现,到泰达来投资的跨国大企业,看重的不仅仅是优惠政策,更是有没有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泰达领导者们一致认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是衡量经开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服务企业就是发展自己。这里持续完善“一条龙、一站式”优质服务,设置简化的项目审批程序。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泰达就开始采用大部制模式推进招商、审批、服务一体化。在全市工商系统建立了第一个电脑管理网格,第一个实践了企业注册登记“一站式”服务和企业登记管理“一审一核”核准制,可以做到项目审批一次盖章,最快几小时,最慢10多天,平均3天审批一个。这种高效快捷的办事风格被外商称为“特区速度”。


除了硬环境,泰达人认为,要想更好地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软环境的营造,具体表现在提升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各地的激烈竞争,泰达开宗明义强调的头一条便是“亲商”,要求各管理部门倾听投资者的呼声,尊重投资者的意愿,事事都从方便投资者的角度考虑,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首创性制度供给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先行在前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对于天津经开区的要求更多集中在法治的保障、稳定可预期的政策、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等方面,那么随着中国整体营商环境的日益成熟,外资企业会更看重区域整体的产业环境和拥有先行先试赋能优势的对外开放环境。泰达汇集了国家级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多条线、多方位开放试点政策优势,在产业载体创新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新型开放上能够持续释放制度红利。



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天津经开区拿出了更大勇气、更强力度、更多举措,涉企服务不断更新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支撑。


从“一站式”到“双管家”,行政审批质效持续提升。从2000年初统一的投资服务中心成立,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物理空间和受理权的集中让企业群众切身体验到审批事项办理的提速与便捷,到2014年天津经开区成为首个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国家级开发区,实现从“109”到“1”的嬗变;从率先实施智能化审批改革,搭建“淘宝式”智能审批平台,到不断推进便利化、规范化改革,让公益代理服务、首席审批官和“专家+管家”服务模式不断刷新为企服务的“上限”,从串联到并联,减要件、减时限、减环节,在“一制三化”改革浪潮中,天津经开区始终走在先、行在前,使办事“加速度”、服务“有温度”,依托快速迭代升级的改革举措、不断完善的细节服务,持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和获得感。


聚焦产业,率先建立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作为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开发区,天津经开区在不断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满足所有企业“共性需求”的同时,也将目光聚焦到各主导产业的个性化需要,量身打造营商环境解决方案,为产业发展赋能。在这里,开创性地提出产业营商环境的概念,针对区域内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及平台经济三大产业,在国内率先建立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并加以运用,积极探索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新模式,围绕各主导产业发展在营商环境方面的痛点堵点靶向施治,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是在法治框架内积极探索打造原创性、差异化优质营商环境的良好实践。


在产业营商环境提升上,天津经开区还发扬“亲商”传统,聘请区域内73位企业家共同组建经开区各主导产业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向各位委员征询意见,使“找企业家问计、请企业家监督、让企业家满意”成为泰达服务产业发展新常态。2022年,“1+3”药监技术服务窗口首次延伸至滨海新区,让滨海新区特别是经开区的众多医药企业就近享受到更为便捷的技术服务支持。这正是经开区不断发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2024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上,天津经开区凭借其在打造营商环境上的探索创新获评“2024年度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让法治营商环境有“尺度”更有“温度”。泰达建设者们曾说:“‘不管’就是最好的服务。”所谓“不管”,指的就是“依法立区”,摒弃行政干预,让企业可以来得安心、留得放心。从建章立制为“依法立区”夯基固本,到严格执法确保企业利益,再到摒弃“一刀切”让执法更精细更柔性,天津经开区的法治建设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初,首批行政执法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的柔性执法“三张清单”在经开区正式发布。这是天津市范围内率先制定的柔性执法清单。“清单的实施是在法律底线之上对自身自由裁量权的进一步约束,同时也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在天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看来,发布柔性清单对执法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出了更严格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加难度”,但这能在确保执法尺度的同时,让执法变得更有温度,让违规企业根据情节轻重得到更多的机会,这种改革是值得的。


聚薪成炬,更多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为经开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添油加力。2024年1月,天津经开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公检法部门联合发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围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维度,涵盖政策制定、监管执法、行政审批、检查监督、纠纷调解及区域协同等重点领域,进一步织密经开区营商环境“法网”。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由公检法部门协同,从法治建设角度出台政策措施全面支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如今,公平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已成为泰达行稳致远、日新月异的底气和动力之所在。


从“政府为大家”到“大家为大家”打造营商环境新生态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涉企服务行政部门已极致优化制度,减要件、时限、环节至极限,然而依然常有企业反映“事难办”。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经开区跳出政府内部挖潜框架,引入多元主体,共建服务生态,涵盖政府政务服务、社会专业服务及企业市场服务,全面满足企业需求。2024年,全国首个多元共建系统集成涉企服务综合体“泰达迎商中心”挂牌成立。这标志着天津经开区涉企服务工作模式继“大部制”“一站式、一条龙”“一枚印章管审批”“政务服务全周期”等模式后,正式迈入5.0时代。这里汇集了80多家产业协会、知名高校、头部企业、优质中介等优质机构资源,法律、国际贸易、金融、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人才等6类190项增值服务事项“触手可及”。


“感谢泰达迎商中心的帮助,让我们顺利参加了在澳门举行的第二十九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青海央宗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央宗药业”)董事长张玲愉快地说。


央宗药业是一家从事中藏药研发、生产、销售及医疗、康养、药材种植等多板块融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在北京,并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注册成立天津央宗明医堂互联网医院有限公司和天津央宗明医堂诊所有限公司,对于拓展海外业务有着强烈需求。得知企业的需求后,设立于泰达迎商中心的中国北方(泰达)一站式出海服务基地(以下简称“出海基地”)出手相助,与天津贸促会一起帮助企业对接展会主办方,使企业顺利参展。“我们有自己的展台,希望可以在展会上接触到更多的采购商。”张玲说。


和张玲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切身感受到泰达迎商中心的不同。在这里,政府机构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协会、专业服务机构及众多企业自身都是服务者与受益者,从“政府服务大家”演变成“大家服务大家”的全新生态。


仅2个月内,泰达迎商中心就先后成立出海基地与新质生产力路演中心。前者联合中国国际商会、中国报关协会等国家级协会和头部企业力量,为北方乃至全国出海企业提供“全链条”公共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为企业在海外破浪前行注入新动力;后者则聚焦未来产业、新兴产业,通过下设的6个专委会协同联动,以路演的形式推动多元主体精准对接,为优质企业和项目提供涵盖政策、资本、人才、科技、产业、场地、成果转化等要素的“一站式”服务。


在天津经开区,从1.0到5.0,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在这里,企业可以享受100个自然日内“拿地即开工”政策;医药类企业备案不出经开区,特殊药品关地协同通关;有跨境业务的企业可享受自贸区项下离岸贸易业务白名单政策——跨境投融资并购金融服务;创新创业型企业可享受产业引导基金优势和OTC定向培育,扶持上市服务;人才可享受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资格比照认定服务、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服务……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在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中,天津经开区已形成一套集约高效、有动力自我革新、一切都围绕企业来服务的政府体系。企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能享受到专业化的贴心服务,在这里能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得好。诺和诺德在落户泰达后的30年间,先后8次增资,不断扩大投入;PPG、纬湃、奥的斯等世界500强企业将全球最先进的研发中心放在泰达;本土培育孵化的自主创新企业典型代表康希诺、凯莱英,从四五个人的小微企业,成长为“A+H”两地上市、分公司遍布全球的参天大树……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众多于泰达投资兴业的企业家眼中,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已内化为泰达最显著的区域特色,是他们选择泰达、扎根泰达最重要的原因。


40载风雨兼程,40载砥砺前行。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下,“投资者是帝王,项目是生命线”“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的口号历久弥新,一代代泰达人坚守着“一切因为企业、一切为了企业”的初心与使命,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永不满足,永远向前,向新而行。


企业点赞


诺和诺德:

建成世界第二大酶制剂生产基地


丹麦诺和诺德中国公司总监刘鸿聪曾感言:“我们是一家独资公司,初来中国,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天津经开区了解外国投资者的需要,为我们提供各种服务,成为我们的伙伴,这是最重要的一点。”20世纪90年代,凭借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泰达受到了诺和诺德的青睐,这家全球最大的酶制剂和胰岛素生产企业投资2.49亿美元,当时在天津经开区建成世界第二大酶制剂生产基地,成为诺和诺德公司本土以外最大规模的一次性投资。


PPG:

落地泰达30年不断增资扩产


“PPG的发展壮大如此顺利,离不开泰达这块福地的支持和帮助。”近日,在谈到泰达营商环境时,PPG亚太地区总经理延彩明如是说。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于1994年4月在泰达注册成立,是目前PPG的全球最大涂料生产基地。后又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先后投资建设PPG全球涂料创新研究院和PPG电动汽车及智能出行创新应用中心,并于2023年相继投入使用。


30年来,PPG在泰达不断投资,与区域的连接愈发紧密。作为泰达建设发展的亲历者,PPG亲眼目睹了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持续努力。


6-7

开放 绿色 共享

可持续发展之城的“泰达样本”

泰达的发展路径,生动诠释了一代代泰达人秉持的“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的“泰达精神”。建区伊始,天津经开区就发出“变万古荒滩为永久税源”的宏愿。2023年,天津经开区全口径财政收入规模543.8亿元中,税收占比8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1亿元中,税收占比95.3%。如此高的税收占比,体现着泰达经济活动的活跃和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天津经开区因产聚人、因人成城,又因城促产,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2023年,天津经开区被评为“全球首批可持续发展目标示范区50强”,为中国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泰达样本”。


链接诗与远方 绘就品质之城

轨道穿过城市,世界第七高楼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伸向云端,高低错落的住宅社区、商业楼宇绘出“最美天际线”……40年来,天津经开区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城市发展,精心描绘生活新图景、开发文化新胜景、培育文旅商融合新场景,塑造了国际化现代化、开放包容的城市底蕴。



20个社区、153个居民小区、超30万人口,泰达用温情在城市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为居民铸就温馨家园,同时也为居民及游客打造了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以文促旅文旅融合造就城市繁华盛景

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盛。一直以来,天津经开区通过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方式,将区域特色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文旅品牌,激活文旅产业发展新引擎。



登上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远离地面350米的高空观景平台,既可以饱览城市景观、追溯滨城历史,还可以拍照打卡、看艺术展、举行高空派对,感受美景和艺术和谐交融的视觉盛宴;


行走在流光溢彩的海河岸边,到天津茱莉亚学院欣赏一场“市民乐享”户外音乐会,在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等创作的经典作品中,领略古典乐的典雅魅力;


在滨海文化中心,走进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演艺中心、市民活动中心、文化长廊,细致感受区域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发展的成果……


现在的天津经开区,步步皆景、处处入画。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天津茱莉亚学院、滨海文化中心、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于响”文化旅游区、天津极地海洋公园、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高铁滨海站、泰达足球场、北塘古镇等丰富的文旅资源、“网红打卡地”让人目不暇接。天津市首块8K超高清大屏、裸眼3D大屏等也纷纷以数字化全新场景扮靓城市形象,为滨城市民群众提供精致而绚丽、智能而宜人的数字生活体验。

2022年,泰达被认定为“天津市全域旅游示范区”,正式打响都市休闲、科技体验的城市品牌。天津经开区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交相辉映,为群众在家门口构建“四季皆宜、昼夜皆美”的全时文旅休闲资源供给格局。


以旅兴商以赛促商见证区域巨大变化

天津极地海洋公园是以极地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开放式旅游景区。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这里举办了“豹浪节”、国潮人鱼秀、非遗火壶打铁花等活动,全新的球幕电影《星辰大海·踏月之旅》在公园内的球幕影院热映,新投资打造的萌兽湾等欢乐剧场向市民开放,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至。天津极地海洋度假酒店相应推出“专属VIP通道”“两日不限次数畅玩”等福利,推进天津和滨海新区文旅品牌推广,让更多游客感受到文旅商融合带来的便利。


文旅商经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丰富居民生活、展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新平台。前不久,K11集团布局天津的首个商业艺术项目天津K11Select迎来三周年庆典。为丰富居民游玩体验,天津K11Select举办了灯光消夏音乐市集,并于夜间点亮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超3万个LED灯,为市民游客呈现天津经开区的“国际范儿”。


不只在天津K11Select,近年来,天津经开区创新文化场景、丰富消费业态,“泰达夏日艺术季”“于响好市”“滨城灯光节”“向海乐活节”等活动层出不穷,使区域更开放、更多元。


连续两年,滨海新区龙舟争霸赛在滨河公园海河水域举办,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龙舟文化的魅力和龙舟精神的动力。同时,以龙舟赛事为契机,天津经开区利用海河丰富的水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搭建平台、集聚资源,开展具有滨城特色且丰富多彩的水上休闲运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水上运动带来的乐趣,提升幸福指数,打造了区域高品质生活样板。

泰达,还是一座足球之城,见证着天津足球的辉煌过往。作为国内最早的专业足球场之一,泰达足球场曾承办2004赛季中超联赛开幕式,中超、世界杯预选赛、足协杯及亚冠等各项赛事精彩不断。2023年,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下,新时代“四宜”美丽“滨城”建设快马加鞭,泰达足球场全面焕新“回归”,为球迷带来一场接一场的高水平足球赛事,在满足大家观赛需求的同时,也悄然拉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


文旅资源丰富多样、体育赛事精彩纷呈。目前,天津经开区已形成以MSD商圈、永旺商圈、金元宝商圈、万达商圈为核心的“四大重点商圈”,建成各类酒店60家,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如今,泰达倾力打造的具有人文情怀的产业新城已然形成。


跃升城市能级 打造逐梦之城

40载岁月如梭,从茫茫荒滩到繁华城市,从杳无人烟到烟火升腾,如今的天津经开区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广厦,有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校,有优质便捷的医疗资源,有舒适安全的社区,充分满足了人民对“病有良医、学有优教、居有所安”的实际需求,这里已经成为30万人工作和生活的美好家园。搞好硬件、搞活软件、激活社区,一流产业新城的美好城市愿景已然照进现实。


名校云集一流教育资源触手可及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40年来,天津经开区始终坚持教育兴区,持续加强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教育成为赋能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时光回溯到1992年,彼时,随着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外资企业落户天津经开区,但当时天津经开区还没有常住人口,没有一所学校。为完善经开区的投资环境,在经开区创办一所能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学校势在必行。1994年9月16日,经开区第一所公办学校——开发区国际学校迎来第一批新生。学校实行“一校两制”,即国际部与中国部并存,教学分开,行政实行统一管理的中外两种办学模式,在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吸引了海南、西安、秦皇岛、石家庄、廊坊、江苏等地开发区的学校慕名前来参观。


聚力“学有所教”“学有优教”“人才强教”,近年来,天津经开区不断对“家门口”的好学校扩容增量。截至目前,天津经开区已建成泰达一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泰达学校、耀华中学滨城学校、泰达岳阳道小学等10所中小学以及31所幼儿园,形成“名校矩阵”,构建起优质健全的基础教育体系。


在泰达,有优质的基础教育学校,更有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殿堂与学术圣殿。


在风景如画的“于响”片区海河之畔,一座融合了国际优秀艺术学院风格与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傲然矗立,成为无数人慕名而至的打卡圣地,这就是天津茱莉亚学院。作为世界名校茱莉亚学院百年来首个海外合作办学项目,这里提供由茱莉亚学院颁发的音乐硕士学位,是中国首个颁发美国认证音乐硕士学位的艺术机构。目前,天津茱莉亚学院拥有来自14个国家的93位在读研究生,以及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195位在读大学预科学生,不同肤色和面孔的音乐学子在这座拥有世界顶尖设备的音乐殿堂里追寻着炽热的音乐梦想。


同时,作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院校、教育部17所试点学院之一的南开大学泰达学院,以及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高校,本、硕、博教育体系完整的天津科技大学在这里扎根发展;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落地天津的首个产学研一体化研究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滨海石化产业研究院在泰达启动运行,为区域培养源源不断的石化人才,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动力源。


国际水准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建区以来,天津经开区的医院以国际最高水平为建设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有力守护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前不久,国内首部阐述心室辅助装置(VAD)临床应用的专著《心室机械辅助循环》在泰达面世。书中,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泰心医院”)院长刘晓程教授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众多VAD领域的创新性概念和理论,填补了中国在心室机械辅助循环医疗实践方面的空白,并可能进一步促进这一全球性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在我国人工心脏的研发与应用领域,泰心医院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刘晓程带领泰心医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国内最早联合开展第三代VAD的研发,从临床试验到纯国产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HeartCon(火箭心)获批上市,如今,“火箭心”在众多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身上有力地跳动,带来新生的期冀。在相关科研领域探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同时,这所由泰达投资兴建的专科医院更是我国内地首家通过心血管领域疾病国际认证、唯一获得三块JCI金章的医院,不仅为泰达居民,更为全国众多患者提供了最为先进优质的心脏疾病相关医疗服务。


在专科领域一骑绝尘、拥有强大人才力量的综合医院与中医院更为居民提供着多元化的医疗选择、健全的医疗保障。


作为区域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公立三级综合医院,最近,泰达医院手术室里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创伤中心、胸外科、耳鼻喉科、骨科、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联合,成功实施泰达医院第一例V-VECMO支持下胸内气管断裂修补术,一位严重坠落伤患者最终转危为安。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滨海新区中医医院二期项目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投用。工程建成后,医院整体规划床位数将达到1000张,年门诊接待量可达100万人次。如今,天津经开区区域内建成三级医院3家、其他医疗卫生机构76家,形成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互联网医院在内的全覆盖医疗卫生体系。


通达四方织就交通路网大格局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天津经开区位于渤海湾畔的咽喉要道,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交汇点,占据京津冀产业布局轴带重要位置。与港口、机场比邻,高铁枢纽站坐落于此,“海陆空”交通通达、互联互通,为经开区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大力发展石化等临港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在天津经开区“于响”片区,一座状若贝壳的银白色建筑尤为吸睛,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滨海高铁站。这座全球最大、最深的全地下高铁站,是乘客往来京津的重要交通枢纽。在这里,乘坐京津城际高铁到达天津市区、北京南站仅需22分钟、56分钟,融入京津“一小时交通圈”,让经开区与天津市区、北京交流更加通达便捷。

天津经开区距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天津港仅5公里,依托这一重要交通优势,天津经开区航运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在既有物流、贸易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也迅速发展,已形成龙头企业牵引、多业态企业集聚、产业创新活力奔涌的良好发展局面。


近年来,津石高速天津东段主线的贯通,津潍高速铁路、京滨铁路及轨道交通线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天津经开区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备受瞩目的天津轨道交通Z4线、B1线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将串联起滨海新区南北片区与核心区骨干线路,持续优化区域交通环境。


此外,天津经开区不断优化泰达交通路网,提速交通新基建项目建设,统筹交通服务效能。第二大街跨津山铁路立交工程竣工通车、洞庭路下穿进港二线铁路地道通车,大大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多条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满足乘客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城际高铁优化高峰开行时刻,津滨轻轨9号线开通直达快车,早晚高峰通勤更加方便。


筑“梦”成“城”。从1984年打下第一根测绘桩拉开天津经开区建设的序幕,到1985年第一条主干道路洞庭路建成打通区域连接“大动脉”;从给水、供电、通路,平整土地的“三通一平”迅速迭代到“六通一平”“七通一平”“九通一平”,茫茫盐碱荒滩终于变成最适合企业生根、居民安居的沃土。


擘画低碳蓝图 共建绿色之城

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泰达在绿色低碳领域形成了众多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产业基础的低碳转型升级之路,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为更多工业园区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泰达经验”。


规划为先从绿色理念到绿色发展

从茫茫盐碱荒滩,到国际化现代化产业新城,从被动到主动,泰达一直在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作为全国最早开始思考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开发区,天津经开区坚持规划为先,以绿色为底色,为形成绿色高质量发展局面奠定基础。


建区之初,为了改变盐碱滩生态面貌,给投资者创造优美的环境,泰达建设者们向盐滩发起挑战,经过反复实践、创新技术,创造了生态绿化从无到有的奇迹。2009年,天津经开区开始着手研究低碳经济,并于2010年发布《创建“中日(国际)合作低碳发展示范区”工作方案》,正式提出“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改造现有产业,形成国际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区”的发展思路,并在之后不久成立全国首个专业促进区域低碳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搭建低碳发展的国际交流渠道,引导企业树立低碳理念。


随后的15年间,天津经开区从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园区绿色化建设。


2020年以来,泰达逐渐确立“1+N+X”的减碳思路,即一份指导性方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实施方案》;“N”个若干重点领域的协同减碳行动,主要包括制造业低碳发展、能源低碳转型、城市更新碳达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助力碳达峰、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七大领域;“X”指打造若干重点项目,支撑实现减碳目标。


天津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低碳要立足自身基础条件和发展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使绿色低碳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低碳并不是简单的碳排放绝对量减少,也要与节能降耗、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等相关工作紧密衔接。


协调发展产业与城市和谐统一

作为以实体经济为根基的工业园区,天津经开区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走绿色低碳道路,建立绿色化的产业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座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人民高品质生活和谐统一的产业新城。


以发展建设如火如荼的南港工业区为例,与传统化工园区烟尘密布的“刻板印象”不同,在这里,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却无烟尘飞扬,生产紧锣密鼓但依旧天蓝水清。南港工业区一方面做好园区能源供给低碳转型;另一方面与企业合力推动降耗,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化工园区。全国首个冷能梯级利用示范项目,充分利用LNG接收站和乙烯装置的换热特点,达成中石化LNG与120万吨乙烯/年两大超级项目的冷热互供,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万吨;年内将达产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30万吨示范)一期项目,每天可生产15万吨海水淡化水,每年可替代地表用水5000万吨……一系列的“全国首个”和“创新开展”,又反哺着“链”上项目的招引,低碳与产业强链的正循环已然形成。


秉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泰达在不断推动存量产业绿色升级、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的同时,也在持续引育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类的绿色低碳产业。维斯塔斯、施耐德、SEW、威立雅等世界500强绿色产业企业已在此集聚。未来,泰达将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绿色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以及氢能、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推动重大项目加速布局,支撑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天津经开区累计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天津市绿色工厂78家,体现了经开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绿色发展的新成效,初步实现区域绿色制造聚集示范效应。


“绿”意升腾打造魅力城市

金秋十月,泰达植物资源库芊卉园美景如约而至。在这片占地9200平方米的科研基地内,柳枝稷、玉带草、拂子茅、苔草等近200个品种的观赏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居民前来观赏打卡。玉兰洁白、樱花灿烂、梅花热烈、海棠淡雅、牡丹高贵……在泰达,这座极具生机的产业新城,一场场灿烂的花事,将泰达四季妆点得美不胜收。


然而曾经,这里却一度被认定为“绿色植物的禁区”。“当时,那儿除了盐池子,还是盐池子,别说绿地,就连进来的路都没有。”曾任天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的叶迪生回忆道,数百年来,那里含盐量高,土体平均含盐量4.73%,最高达7%,是植物耐受力的10倍,寸草不生,鸟兽难存。绿化之路如何前行?经开区绿化技术人员使用简易的装备在盐滩上进行暗管排盐试验,并适当地选择了乔、灌、花、草和常绿树等进行种植试验。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养护,这些花草树木大都成活并长势良好。技术人员看到了经开区绿化的曙光,“把‘白’变绿、把‘绿’变美”的试验掀开了成功的第一篇章。当时,有专家评价:盐滩绿化应用技术为国内首创,建议在经开区今后建设中推广应用。


“绿色禁区”变“绿洲奇迹”,历经40年发展,昔日盐碱荒滩“长”出了现代化工厂,建成了美不胜收的公园绿地,流淌着清澈的河道明渠……工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为泰达带来了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


在泰达交出的可持续发展“范本答卷”中,优异的成绩远不止于此——于家堡地区获评APEC首例低碳示范城镇,从8大指标体系规划入手,实现绿色建筑覆盖率100%,119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楼宇集中供冷,4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实现高度集约化发展;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目前区域内已拥有高标准绿色建筑42例,运用各类先进环保节能技术,打造“绿色办公”场景;创造了从重盐碱生态脆弱区到绿色宜居地的“生态奇迹”,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39.3%;经开区东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多年来基本上可以做到“大雨无积水、暴雨不淹城”;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南港湿地公园等一系列重要工程的实施让城市生态品质大幅提升,城市绿色魅力愈发彰显。


8

40载孕育澎湃动力  泰达向新向未来

一部泰达成长史,是中国改革开放奇迹的精彩缩影,也是改革开放的鲜活注脚。四十载不懈求索,凝聚出泰达“创新、创业、包容、实干”的文化特质和“开放、开拓,励精图大业;求新、求实,众志建新城”的精神财富,这也必然成为泰达向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竞争力。


这里,最早践行“立法先行”管理模式、最早探索“经营环境”新型理念、最早实行“滚动开发”高效路径、最早发挥“产业规划”引领作用,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为构建中国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贡献多条有效路径。


这里,从“三为主一致力”到“与巨人同行”,以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大量优质资金和技术,成为外资云集、制造业研发与国际比肩的产业聚集地,扛起对外开放大旗,塑造中国高水平外向型经济的“桥头堡”。


这里,逐梦星辰大海,登上全球科技之巅,新质生产力激发强劲发展脉搏,科技创新蓄势赋能,产业创新厚积成势,制度创新久久为功。自我突破、永远向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回望四秩芳华,泰达,是中国改革开放徐徐描绘的生动画卷,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经典实践,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成功之路,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新时代新征程,泰达赓续改革开放的精神,初心不改、风雨兼程,把历史的脚步迈向新的征途。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站在全新的起点,泰达深知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重大,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立潮头、永做先锋。


面向未来,泰达将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谋改革抓改革。不断完善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机制,完善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机制,深化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和共享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推动协同发展往深处拓展、在实处见效。


将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谋改革抓改革。围绕“制造+研发”“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金融”,助推企业提质增效。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主导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新兴产业形成新支撑,在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产业领域形成特色亮点,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未来产业形成新突破,前瞻布局未来装备、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空间重点领域,塑造经开区未来产业新动能。


在突出全面创新核心地位上谋改革抓改革。以高水平建设滨城科创区核心区为重要抓手,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数量上实现新突破;高质量建设创新平台,推动一批科技企业布局研发机构;高水平打造南港科创中心,构建从概念验证到小试中试体系化的产业创新、研发转化平台;高标准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制定重大创新平台成果产业化方案,全面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和京津冀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承载地。


在高水平打造开放高地上谋改革抓改革。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当好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先行先试;推动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发挥“产业+金融”优势,打造形成贸易链、供应链、交割链。


在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谋改革抓改革。继续擦亮泰达服务的金字招牌,以迎商中心建设为契机,出台更多企业感受度高、获得感强的创新举措。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建立健全企业出海服务体系,打造全要素全周期全领域出海服务基地。不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重点推进在新型产业用地创新、金融与全产业链深度协同、数据要素市场、绿色能源供应体系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知识产权改革,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知识产权。


在优化内部管理体制上谋改革抓改革。进一步深化法定机构改革,优化部门机构设置,凸显招商和服务功能,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制度机制;推动扁平化改革,构建职能最清、层级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质效最高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实施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工程,不断提升国资国企质量效益。


新时代新征程,天津经开区将以奋斗每一天的姿态,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发展,全力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协同发展“桥头堡”、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区,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泰达”样板。


来源:滨城时报

转载须注明来源滨海发布


喜欢这篇推送,点这里↓↓↓

滨海发布
展现美丽滨海,倾听百姓心声,关注滨海民生,传递前沿资讯,讲好滨海故事,传递滨海声音,聚焦政民互动……这里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政务公众账号,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