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北京市、山西省、河北省的园林和林草部门及主要保护区,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生态领域专家共同参与的“北太行区域华北豹栖息地保护修复座谈会”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召开。
本次会议就在北太行山区以华北豹为旗舰物种开展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为主题开展了系列交流和讨论。
金钱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华北豹是仅分布于中国的金钱豹亚种,是华北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代表性物种。由于其身处食物链顶层,具备非常显著的生态功能,保护价值非常显著。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土地利用形式改变、野生动物制品利用等因素,太行山的华北豹从历史分布区的北京、河北大部分地区消失,目前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中段至南段的山西境内。
经过多年来的森林涵养保护,目前整个北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已经有了明显上升,自然条件不断改善,但依然存在林型单一、生物多样性指标不高的拓展空间。如何科学改善太行山北段的森林环境,使之具备让华北豹回归的自然条件,成为即重森林数量、又重森林质量的野生动物理想栖息地,是本次会议交流和讨论的重点。
与会的山西和河北林草部门分别介绍了两省森林管护、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些情况。来自河北的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同志也介绍了这两个保护区历年来关于华北豹分布信息的搜集情况。
来自北京大学的李晟研究员就国际上景观尺度的大型食肉动物保护案例进行了介绍,并对在北太行山恢复华北豹栖息地和种群提出了基于科学管理的几点意见:1、详细的廊道和交流通道的规划;2、对华北豹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3、对北太行山豹猎物种群的研究和评估;4、应对北太行山的华北豹保护提出系统的、政策性的保护纲领文件。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董路教授与大家分享了黄肤角雉的重引入案例,从物种重引入的角度对华北豹北太行山种群复壮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对于保护目标物种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是开展保护工作非常重要的部分。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立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云南亚洲象保护的历程。通过亚洲象栖息地的历史变迁、亚洲象食堂营建与管理、“大象北上”等案例的分析,阐明了大型动物与栖息地的关系,指出栖息地保护和优化对于大型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栖息地管理经验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
与会的公益机构SEE基金会和猫盟也分别介绍了“带豹回家”专项基金的情况以及十多年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华北项目中心支持猫盟在山西开展华北豹本地化社区保护的经验。
基于以上的发言和分享,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生态保护修复处、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的与会领导分别进行了发言。他们表示:野生动物保护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生态修复在野生动物保护中大有可为;院校平台、公益组织、政府平台三方合作非常必要;北太行山华北豹保护的核心是对山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培育起让大型动物成长的高品质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的同时也要在宣传方面加大重视程度,一方面做到各方信息互通、规避风险,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消除公众对野生动物的恐惧心理,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最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局长对一天的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专家报告和情况分享及在此基础上的深入交流,与会代表就北太行山华北豹栖息地保护修复工作达成了以下共识:
1、以华北豹作为旗舰物种在北太行区域做保护需要跨行政区域的合
作;
2、政府机构、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多平台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系统的研究很重要;
3、公众参与很重要,并且要解决公众对华北豹的恐惧心理;
4、保护要有行动,以迎华北豹回北京为导向的生态修复应该由北京和山西、河北两省协作制定行动计划;
5、参与各方应加大信息分享、互通有无,应建立起持续性的交流机制。
8月30日,与会各方前往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观了保护区内的自然科普建设成果,听取相关经验,并对保护区内的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考察访问,圆满完成了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