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个甜蜜的技艺,继续甜蜜下去。”

时事   2024-11-12 17:31   江苏  
嘿!“守”艺人
——里下河糖塑


甜食是许多孩子的大爱

如果甜食再有点造型、好看一点

就更受欢迎了

比如,糖塑


五烈镇镇南村的张丛惠

就是这么一个受小孩子欢迎的糖塑艺人

和其他传统技艺需要固定工作台不同

张丛惠出摊

只要一张马凳,一个木箱

走到哪儿,马凳一放,木箱一支

就可以干活了

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他的“舞台”

今年57岁的张丛惠做糖塑快40年了,打小就喜欢传统工艺的他,会剪纸、会木工,做糖塑其实是出于一次“偶然”。初中毕业后,张丛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继续升学,又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这时姐夫跟他说:“你来帮我看船吧。”姐夫是做糖塑的,一条船,走南闯北地做生意。想不到,帮姐夫打下手没多久,张丛惠看着看着,就学会了这门手艺。

是的,看张丛惠做糖塑,觉得特别轻松。只见他从热热的糖锅中揪出一团糖,左扯右扯,用手揉捏成团,再在糖团中压出一个深坑,两头一捏,插入一根细管。随后,一边吹着细管,一边捏造型,不出两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大公鸡就吹成了。

看起来轻松,外行人上手,糖却不听话了。张丛惠经常和顾客互动,让顾客参与进来一起做。你瞧,在顾客手中,不是糖粘在手上扯不起来,就是吹不起来;好不容易可以吹了,力气没掌握好,吹破了。最难的,莫过于边吹边捏,捏什么造型吹多大力气,吹早了,捏得不成型,吹晚了,糖又硬了,不好捏……





摊上一分钟,摊下十年功,对于张丛惠同样适用。

每天出摊用的糖,都是提前熬好的。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张丛惠就已经开始了他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熬糖。他一次会熬制可用几天的糖,炉灶的火焰舔舐着锅底,那便是制作糖塑的序曲。“里下河地区湿度大,要把水分多熬掉一点。” 张丛惠用锅铲不断搅拌,观察糖稀状态的变化。糖稀在锅中吐泡,噗噗地响着,从泡泡的大小,张丛惠就能辨别出糖熬得怎样了。

因为走南闯北地卖糖塑,张丛惠能和全国各地的民俗艺人打交道,其中不乏糖塑同人,对此,张丛惠说,他对我们里下河地区的糖塑是特别自信的。“里下河地区处在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带,受南北文化的影响,里下河糖塑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既有北方粗犷明达的影子,又有南方细腻圆润的内涵。”虽然只是初中文化,张丛惠却能从文化的层面分析糖塑的特色。在他看来,里下河糖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吹塑合一,从而使得造型更加多样。


“有的地区糖塑只是一个颜色,吹为主,我们吹完了,还会加上塑,而且颜色鲜亮。”张丛惠告诉记者,制作糖塑所用的颜料都是食用颜料,糖塑最终还是能成为吃货们嘴里的可口美味。就拿制作孙悟空糖塑来说,就要用到3种颜色的糖浆,那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张丛惠先将糖加热,使其变软,再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将糖一点点地塑造出孙悟空的模样,灵动的身姿、俏皮的表情,仿佛孙悟空真的就在眼前耍起了金箍棒。



因为是街头艺术,糖塑一般是现场做现场卖,所塑造的形象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都要形神皆备,因为糖塑一旦成型,就会很快凝固,无法修改,所以艺人要胸有成竹,方能巧夺天工。有的时候张丛惠还会遇到顾客“出题”。“我们都是快速构思,双手和大脑必须默契配合,不能让顾客久等。”张丛惠说,他一般捏动物、玩偶比较多,特别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画形象,他一般看一眼,就能大致塑出形状来。这看一眼,既是他本身的审美意识和灵气,更多的是平时的观察和长期的积累与琢磨。

虽然被很多人喜爱和怀念,糖塑和其他不少传统技艺一样,面临发展的困境,但张丛惠说,即使传承艰难,这门技艺也不能在自己手上失传。张丛惠深知,传统工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有生命力。他创新经营模式,让顾客参与吹糖,体验糖塑制作的乐趣;在糖塑造型上,他也与时俱进,收获了一批批小粉丝。


更令张丛惠开心的是

近年来

我市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传承

为像张丛惠这样的民间艺人

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

景区还为张丛惠提供场地

展示糖人制作技艺

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都能欣赏到这门传统手艺的魅力

学校也积极邀请他

为孩子们讲述糖人背后的故事

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制作糖人

让非遗文化的种子

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让这个甜蜜的技艺,继续甜蜜下去

张丛惠说,他有信心


END


文字 | 陈美林 王茜

图片 | 顾杰

编辑 | 沈逸飞

一审 | 钱晶晶

二审 | 陈美林 

终审 | 朱玉兰

声明 | 凡“东台融媒”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否则构成侵权!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东台融媒
东台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