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更新:443只,东台在行动!

时事   2024-11-13 10:55   江苏  

在全球候鸟的宏大迁徙画卷中,勺嘴鹬犹如一颗小巧却坚韧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勺状喙和执着的飞行轨迹吸引着无数目光。勺嘴鹬是长距离迁徙的小型鸻鹬,因喙形像匙而得名,每年都会从北极繁殖地出发,前往东南亚等地区越冬。

眼下正是勺嘴鹬迁徙的时节,这段时间,勺嘴鹬会在滨海湿地补充能量、更换羽毛后,继续向南飞,到更温暖的地区越冬。勺嘴鹬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危”物种,是世界上最稀少的鸟类之一。《涉禽研究》(wader study)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估算,目前勺嘴鹬的全球成年个体数量为443只,种群数量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此次研究综合了勺嘴鹬全球范围内繁殖地、迁徙停歇地、越冬地等多地调查数据,种群数量下降,意味着仍需进一步加强勺嘴鹬研究与保护。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2020年开始在条子泥湿地对勺嘴鹬进行系统调查。“我们会在天文大潮的时候,到高潮停歇地数,从8月到11月,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秋季目前的峰值是73只,加上其他戴环志的,预计一年有超过130只勺嘴鹬。”该中心特聘研究员杨洪燕介绍,根据调查,秋季勺嘴鹬通常会在条子泥停留30到40天,把羽毛换一遍,有的鸟最长待了3个月,春季通常停留7到10天,也会更换部分羽毛。

根据2002~2009年间勺嘴鹬繁殖地调查数据,繁殖种群在往年均以26%的速度减少。得益于全球的一系列保护行动,种群下降速度已经减缓至如今的5%

近年来,条子泥湿地在勺嘴鹬保护方面也是成效显著,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亮点区域。条子泥湿地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中心节点,每年为大量候鸟提供中途停歇地与觅食场所。条子泥湿地也是勺嘴鹬在迁徙途中的关键补给站。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条子泥湿地包含在内。2020年,沿海经济区原本用来围垦养殖的720亩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满足各种迁徙候鸟休憩、觅食的高潮位栖息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非政府组织平行论坛上,该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条子泥湿地作为勺嘴鹬迁徙路线中的关键一站,对其种群生存与繁衍意义非凡。然而,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蔓延,严重威胁到湿地生态及勺嘴鹬的生存空间。这种外来植物在条子泥湿地迅速扩散,抢夺本土植物生存资源,改变湿地原有生态结构,导致勺嘴鹬等鸟类的觅食区域与栖息环境恶化。

为扭转这一局面,条子泥湿地保护团队采用“高滩旋耕+中滩围淹+低滩深埋”+“围堰降水”“3+1”治理模式,全面清理互花米草。此次行动还注重生态修复与后续监测,在清理后的区域及时种植本土适宜植物,加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并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持续跟踪互花米草生长状况,防止其再次泛滥。目前,按照“三年目标、两年完成”的部署要求,条子泥湿地已全部完成互花米草治理任务。

为减少人类活动对勺嘴鹬的干扰,条子泥湿地严格管控区内的开发建设与旅游活动,设置合理的观鸟区域,引导游客文明观鸟。此外,湿地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普及勺嘴鹬等珍稀鸟类的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与参与度。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条子泥湿地勺嘴鹬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越来越多的勺嘴鹬选择在此停歇、觅食,条子泥湿地已成为勺嘴鹬在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温馨驿站”,也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树立了典范。



记者 | 黄伟伟

编辑 | 沈逸飞

一审 | 钱晶晶

二审 | 陈美林 

终审 | 朱玉兰

声明 | 凡“东台融媒”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否则构成侵权!部分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东台融媒
东台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