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3期 】
鞭炮声里归乡年
张理文
结束了一学期忙碌的大学生活,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归乡的列车。列车一路疾驰,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而我的心早已飘回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家,飘向了记忆中那热热闹闹的鞭炮声里的年味。
进入腊月,空气中的年味愈发浓郁,而鞭炮,无疑是这场年味盛宴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角。这不,堂哥打来电话,兴奋地说:“今年咱可多买点鞭炮,好好热闹热闹!”挂了电话,我的思绪一下飘回了小时候。
小时候,过年放鞭炮可是重中之重,简直就是过年的灵魂所在。那时的鞭炮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承载着不同的欢乐。大人们走亲访友,兜里总会揣上几挂小鞭炮,见面寒暄后,顺手就给孩子们递上一挂,那可是孩子们眼中最珍贵的礼物。
如果放鞭炮放得好,那可是能在伙伴里炫耀一整年的事。点燃鞭炮的那一刻,心里的自豪感就像烟花一样“噌”地蹿起来。要是放鞭炮时出了点小意外,比如不小心把鞭炮掉地上提前炸了,那懊恼的心情能持续好久,直到下一次放鞭炮才能重新找回快乐。过年放鞭炮,从挑选到燃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仪式感,就像一场神圣的庆典,是孩子们一年中最期待的事。
刚进腊月,爸爸就开始筹备鞭炮了。他会带着我穿梭在热闹的集市上,集市里的鞭炮摊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宝藏库,各式各样的鞭炮堆积如山。爸爸挑选鞭炮时,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他仔细查看鞭炮的包装,轻轻捏一捏,感受火药的紧实程度,还会跟摊主讨价还价,争取用最实惠的价格买到最响的鞭炮。我则在一旁兴奋地东瞅瞅西看看,眼睛里闪烁着对新年的憧憬。除了常规的鞭炮,我还被一些新奇玩意儿吸引,像那包装精美的36响礼炮,看着就气派;还有最近超火的“加特林”,光听名字就觉得酷劲十足;更有那经典的二响炮,“咚——啪”两声,格外震撼。我拉着爸爸的衣角,眼巴巴地望着这些,爸爸经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笑着点头,把它们也一并放进了购物袋。
除夕那天,太阳还没完全落山,爸爸就开始准备放鞭炮了。他先把长长的鞭炮一圈圈解开,挂在院子里的树枝上,鞭炮像一条威风凛凛的红色巨龙,在微风中轻轻晃动。我和表弟妹妹们迫不及待地围在旁边,眼睛紧紧盯着爸爸手中的打火机。当火苗靠近鞭炮的引信,“嘶嘶”的声音瞬间点燃了我们的兴奋。紧接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那声音仿佛要把旧年的烦恼和疲惫全部炸飞。表弟兴奋得满脸通红,一边蹦跳一边大喊:“太响啦,太好玩啦!”邻居家的妹妹则捂着耳朵,躲在我的身后,眼睛却又好奇地盯着鞭炮,时不时探出头来瞧一瞧。
鞭炮声渐弱,重头戏来了。爸爸搬出36响礼炮,稳稳地放在院子中央的空地上,用一根长长的香慢慢靠近引信。我们几个孩子都屏气敛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砰!”第一炮打响,一道亮光如闪电般冲向夜空,紧接着“轰隆”一声巨响,五彩的光芒在天空中炸开,宛如一朵巨大的牡丹肆意绽放。紧接着,第二炮、第三炮……每一炮都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声响和绚丽的光芒,引得周围的邻居纷纷探头张望。表弟兴奋地拍着手,大喊:“哇,好漂亮,像在开演唱会!”邻居家的妹妹也忘记了害怕,拍着小手欢呼:“太好看啦,我还要看!”
放完礼炮,表弟早就按捺不住,抱着二响炮跑了过来。在爸爸的指导下,他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子,拿着打火机的手微微颤抖。“点着啦!”表弟迅速起身,往后退了好几步。“咚!”一声沉闷的巨响,仿佛大地都跟着颤抖了一下,紧接着“啪!”第二声响彻高空,声音清脆又响亮,惊飞了枝头的几只小鸟。周围的伙伴们都被吸引过来,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表弟得意地仰起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轮到我上场了,我紧紧握住“加特林”,既紧张又兴奋。在点燃之后,我深吸一口气。瞬间,一串串烟花如密集的子弹般喷射而出,发出耀眼的光芒,伴随着“哒哒哒”的声响,好似机关枪在扫射。五彩的光焰照亮了整个院子,我兴奋地挥舞着“加特林”,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表弟和妹妹在一旁尖叫着、欢呼着,伙伴们也围了过来,眼中满是羡慕和惊叹。
放完鞭炮,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前,吃着年夜饭,窗外的鞭炮声依旧此起彼伏,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这时,爸爸会给我们讲他小时候过年放鞭炮的趣事,说他们那时候鞭炮很少,几个伙伴只能轮流放,谁要是能多放几个,能开心好久。妈妈则在一旁微笑着,偶尔补充几句,一家人沉浸在温馨的氛围中。
上大学后,在外求学的日子里,过年的氛围似乎淡了许多。但回到家乡,听到这熟悉的鞭炮声,才发现年味从未走远。它藏在鞭炮的声声炸响里,藏在家人的欢声笑语中,更藏在我对家乡深深的眷恋里。这浓浓的年味,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也是我在异乡求学时最坚实的力量源泉。
如今,城市里很多地方都禁放鞭炮了,虽然过年时少了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但每当回忆起小时候放鞭炮的场景,心中依然充满温暖和感动。鞭炮中的年味,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对童年、对家乡最美好的回忆。它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作者简介
张理文 盐湖区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2201班学生
投稿方式
1.邮箱:Sxycsw88@163.com
2.微信号投稿:15383595989 18835959791
投稿要求:word文档小四号字体,注明是否原创、作者姓名、微信号并附作者简介。
支持单位:山西省散文学会 运城市文联 运城市作家协会 运城文学院 《河东文学》《运城日报》文化新闻部 《运城晚报》副刊中心。
邂逅真善美
遇见温暖
在这里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