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训晶 | 散文两篇

文摘   2025-01-31 18:00   山西  

遇见温暖 | 邂逅真善美

  【 第173期 】



宋朝的饕客

邓训晶

有人说:“要想吃得舒服,吃得健康,你只有去宋朝,宋朝才是吃货的好时代。”穿越,到宋朝去做一名饕客,是无数美食家的愿望。

宋朝人爱吃出了名,自然就诞生了很多饕客,其中苏东坡最为有名。他写过《老饕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其间老饕风采跃然纸上。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没有了一切经济来源,一家大小生活拮据,填饱肚子都有问题。怎么办?他仅靠一点薄土地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苏东坡是著名的大文豪,当地老百姓喜欢他,给他送吃的用的。当地官员也仰慕他的才学,给他送来当地的美酒。好在苏东坡善于苦中求乐,不改饕客本性,把什么都可以做成美食。当他了解到黄州当地人不爱吃猪肉,是因为做的味道不好,于是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的做法。他还兴致盎然地写了一首诗《猪肉颂》,介绍东坡肉的做法,赞美猪肉的美味。

当地人喜食豆腐,但做出来也不好吃,苏东坡就反复摸索,发明了“东坡豆腐”。他将豆腐鱼面粉、鸡蛋等混合成糊状,然后放置锅中油炸,炸好后再与其他调料一起烧煮,最后起锅收汁入盘,一盘黄灿灿的豆腐就呈现在餐桌上。这是苏东坡对豆腐创新的烹调,其味道嫩滑、鲜美、味醇,独特的风味、口感、质感使这道美味佳肴闻名遐迩,成为黄州的东坡文化和地方特色代表。

他被贬惠州时,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颗”,还发现“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杀一羊”。一天只杀一只羊,羊肉自然不容易买到。可他发现羊脊骨没人买,有一天他路过羊肉摊,看见店家把羊脊骨的肉剃得干干净净,然后把骨头丢给狗吃。他很震惊,就跟店家说能不能把骨头送给他。店家看他是个读书人,就送给他了。苏东坡如获至宝,拿回家洗干净,放到炭火中烧烤,直烤到脊骨冒油,撒酒抹盐再烤焦,然后慢慢品,其味鲜美无比。他写到: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在惠州一道名菜——烤羊蝎子,就横空出世了。

苏东坡再被贬海南孤岛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会沉沦,他也做好了客死海南的准备。可是,心胸豁达的他,在儋州除了办学授业,又发现了好吃的东西。当地百姓看东坡父子衣食不丰,就送来了生蚝。他将生蚝“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还将生蚝烧烤,烤熟随口咀嚼,其香无比,这是苏东坡发明的两道生蚝的新鲜吃法。他不忘著文写诗,给儿子苏过写信:“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不要告诉朝中那些当官的儋州生蚝这么好吃,怕他们都抢着被贬来到此处,跟我抢夺这人间美味。苏轼此言,固然有调侃的成分,但也是生动、风趣、诙谐的性格使然,也是对朝中权贵辛辣的讽刺。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无论被贬到什么地方,苏东坡都坦然面对,而且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他把“此心安处是吾乡”做到了极致,这不仅是他的人生态度,更是他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宋朝的老饕不止苏东坡,还有个林洪,这个饕客居然把美食总结成了一本书《山家清供》,开创了中国饮食美学的书写。书中收集了一百多种菜谱,有你绝对想不到的佳肴,难怪被后世称为奇书。懂吃会做才是真正的“吃货”,林洪与苏东坡一样,不但会吃还会做,而且是精益求精地做。

有美食的地方就是天堂,无论面对什么境地,拿出吃货精神,这就是标准的吃货无疑。

寒冬,围炉夜读

邓 训 晶

在静谧的夜幕下,窗外寒风呼呼,虽然冷了一点,却别有一番风味。屋里,烧起朋友刚送的小围炉,红红的火苗温暖着我。顺手拿起一本诗集,我要围炉夜读话寒冬。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隐居山中,那年岁末,他看见窗外一片洁白,大雪覆盖了山林,诗兴大发,写下此诗。他由风写到雪,因雪天气晦暗,他用风轻云淡地笔触写出寒冬雪景,落笔自然,全无雕琢之意。此刻,我读到了写雪的名句,起身走到窗边,看到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闪烁,冬雨在空中飘飞,好静的夜晚。我独自品味着这份独特的宁静,想到又是一年岁末时,从早春的晨曦到暮冬的静夜,时光的画笔细腻地勾勒出了岁月的轮廓,时间如流水般地消失在远方,回眸又一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用二十个字把我们带到一个优美的雪景里。没有了鸟飞,没有人迹,在茫茫白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渔翁,一根鱼杆,一壶老酒,老翁独钓,世上如侬有几人?他如作者一样,钓的是一份清高,一种孤傲,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境界。我一边跟火炉填了一块木炭,一边思索,生命,就是一路风尘,记录一路往事。一个人在繁华与孤寂的交织中,能像柳宗元那样执着地追寻那份宁静与自然,找到属于自己的港湾,在喧嚣的世界里,怀揣自己的梦想,寻觅属于自己的安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觅温暖和幸福,是不是人生中最惬意的事情?

翻到宋之问的“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昨晚悄无声息地雪花飘飘,今晨咋一看以为是院中树枝开出花来了。与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很喜欢宋之问的诗,他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好深情好浪漫的诗句,当年正青春的我,读着这首诗,憧憬着那种恬淡的爱情,不必轰轰烈烈,不必炽热如火,只需知道他在长江的那一头,一起看花开花落,一起看云卷云舒就够了,不必日日相厮相守。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看着刚刚酿出的新酒,上面还飘着点点绿色的酒末,红泥的小火炉也烧得正旺。绿色、红色相间,让人不禁想喝上一杯。一个人喝没劲,问问刘十九来不来:夜色降临,要下雪了,很冷,我有新酿的酒,快来围炉喝上一杯暖酒,可否?谁能拒绝这洋溢着欢快的邀请。可以想象,刘十九肯定来喝得一醉方休。这首诗白居易信手拈来,如实写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白居易一生爱交友,他与元稹的友情令人感怀,无论天涯海角他们时时惦记着对方,“元白”友谊真挚淳朴可歌可泣。

轻轻捅捅小火炉,我不由得想到,朋友是什么?是寒冬时的暖流,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相依,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友谊。朋友,像磬香的花,时时在我身边散发幽香,但也有很多朋友,不知怎么走着走着就散了。好多时候,想念时只有从发黄的老照片中,去追寻曾经的过往。

寒冬里,握一卷诗书围炉夜读,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时光。我揣一缕悠然,等一场摇曳的雪花,在雪中围炉夜读,清词丽句,烙印心中。在那些经典的书卷中,采撷温暖的文字激励自己,迎接春天的到来。

责任编辑 原红霞

 图文编辑 原红霞

作者简介

邓训晶 四川省作协会员。有2000余篇散文、随笔、诗歌、小小说在《解放军报》《文汇报》《四川文学》《中国建设报》《新民晚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天津日报》《美国明州时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著有散文集《不予时光度流年》。

投稿方式

1.邮箱:Sxycsw88@163.com 

2.微信号投稿:15383595989  18835959791

投稿要求:word文档小四号字体,注明是否原创、作者姓名、微信号并附作者简介。

支持单位:山西省散文学会   运城市文联   运城市作家协会   运城文学院 《河东文学》《运城日报》文化新闻部  《运城晚报》副刊中心。


邂逅真善美

遇见温暖

在这里

散文

运城散文
本公众号由山西省散文学会运城分会主办,旨在为河东乃至全国各地文学爱好者提供发表作品,学习交流的平台。团结文学作者,激励文学原创。培养文学新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