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导读
”
本期刊发了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在东、王艳的文章,文章探讨了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应然图景及其实践遵循。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要素结构和互动逻辑,实现空间的优化整合和智慧运行,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题中之义。依据三元空间认识论和数字技术发展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可以分为以数字基建为支撑的物理存在空间、数字算法为中介的交往关系空间、数字场景为依托的生活体验空间。这三类空间经由数字物联技术、数字人联技术、数字智联技术的形塑,分别呈现出智能可感、精准流动、具身交互的鲜明特征。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风险隐患,须以强化主流价值观引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逻辑主导、实现人的主体性解放为着力点加以应对。
本期刊发了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耀、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新的文章,文章围绕数字技术驱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创新展开研究阐释。教育数字化驱动下,由数字技术塑造出的虚实共融、仿真交互、全息沉浸、镜像孪生的新型教学形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事提供了创新机遇,创设出以数载人、以数载事、以数载术、以数载境的数字叙事新样态,在主体、内容、传播、空间等多方面推动整体教学叙事由“单体主导”转向“师生共在”、由”“宏微有别”趋向“宏微并置”、由“单向传输”走向“全感交互”、由“虚实有间”迈向“虚实无间”。但与此同时,因“权力越位”“算法失当”“道德物化”“身体退场”等数字叙事风险的出现,致使数字僭越矮化叙事主体地位、数字偏食固化叙事内容呈现、数字异化淡化叙事价值表意、数字身份弱化叙事传播效力,深刻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成效。基于此,须从“道”以筑基、“器”以成事、“术”以强技、“境”以唤情等4个方面着手,通过统合人文精神与技术理性,夯实数字叙事的价值根基;联合媒介善用与算法善治,改善数字叙事的内容供给;融合主体意识与数字素养,深化数字叙事的意象诠释;整合空间构境与情境赋意,提升数字叙事的话语张力等多重方式,将数字技术的技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叙事优势。
本期刊发了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冯刚的文章,文章探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青年工作中具有突出的育人价值。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有利于进一步增进青年中华文化自觉和中华文明现代力量自强。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实践中凝聚文化力量,有利于增强青年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开拓文化视野,有利于促进青年客观、理性、平和地看待人类世界。
本期刊发了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秀玲、吕倜然的文章,文章探讨了团结奋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理路。团结奋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内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共同体思想为团结奋斗思想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文明统一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内聚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思想蕴含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团结与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立并形成团结奋斗思想。团结奋斗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需要进一步以团结奋斗精神为纽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本期刊发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祎霖的文章,文章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文化记忆的方式与路向。文化记忆是一定群体在其延续与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为群体内部成员所共享的稳固的记忆,这种记忆维系着群体及其成员的身份认同。政治社会,文化记忆与一定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教化存在紧密联系,统治阶级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导着文化记忆的社会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特殊形式,是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文化记忆场所,其对文化记忆的建构,主要通过历史的意识形态书写与讲述、仪式的政治赋义与生活化推及、传统的现时阐释与意义再生产三种方式展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记忆的建构应当为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仪式、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文化记忆的时代路向。
欢迎订阅
1.通过本地邮局订阅。
本刊邮发代码:80-476
2.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电话:010-62332831、62334268
(1)邮局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收)
邮编:100083
(2)银行汇款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东升路支行
户名:北京科技大学
账号:0200006209014432650
银行行号:102100000626
3.点击下方卡片,直接进入小程序主页订阅。
AI写作助手 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