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看新展】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过年——春节主题展

文摘   2025-01-30 21:37   北京  





编者按:2025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全市博物馆推出了春节特色系列展览。京华丹心特别策划【春节看新展】专题栏目,使大家在年味十足的展览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近日,在新年开篇之际,“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观众开放。展览以浓墨重彩之笔,描绘出生机勃发、万象更新的生活图景,展现中华文明的蓬勃精神与美好愿景。



展览叙事从冬至开始,至元宵节结束,以春节的重要时间节点为线索,分序厅和“辞旧迎新”“欢聚祝福”“乐岁弦歌”“普天同庆”四个单元,勾画串联起与春节相关的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0余项,带领观众感受神州大地丰富多彩的年味。



展厅展示



庆祝新年的民俗活动多姿多彩。腊八节、小年、除夕、春节,元宵节,各种过年习俗犹如一出大戏,环环展开,层层推进,表达了天人和谐、万物并育的夙愿,滋养着友善尊重、温良和睦的德行,激发着昂扬进取、更上层楼的精神,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追求,展现在新旧交替的时刻中,镌刻在岁月轮转的时光里。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过年——春节主题展”,通过艺术化呈现春节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观众无论来自哪里,都能在此感受到家乡的年味,以春节展现出中华民族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



展品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灯彩(乐清首饰龙),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又称“龙船灯”,主要流传于乐清市北白象镇、柳市镇等西乡一带,百姓视为祭祀、游行、观赏与娱乐的重要标志。其制作工艺复杂,集木工、油彩、纸扎、龙灯、刻纸等工艺于一体。每年元宵节前后,乐清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首饰龙巡演活动,人们期望首饰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展品展示


春节(怀仁旺火习俗),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流传于山西省怀仁县,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旺火点燃时,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景象壮观,寓意全年兴旺。



展品展示


彩扎(佛山狮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流传于广东省佛山地区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样式,其扎作技艺源于明代。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佛山狮头汲取了广东石雕狮子的造型特点,可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是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


春节承载着中国人共同的理想和期盼。无论身处何处,无论甘辛苦乐,总有一段充满慰藉欢欣的时光在前方等待我们。春节就是这个时光,是世代中国人共同培育的精神之花,每当东风又来,它便在芸芸众生的心灵中绽放。每当重踏劳作历程,它又如岁月长河中的灯塔,照亮每一个生命,鼓舞前行的力量。



展览现场



“一年之计在于春”,您的新年一定有新的期盼。祝您心情愉快,新年大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观众有话说



花花小朋友跟着妈妈来观展,花花妈妈感慨道:“这场展览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更让我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从指尖技艺到光影艺术,从民俗小食到木偶大戏,犹如翻开一部鲜活的民俗百科全书,我仿若穿梭华夏千年文明长河。在这里,民俗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可感、可参与的鲜活力量,滋养着心灵。它扎根泥土,绽放光芒,让我深深沉醉,更让我深知,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瑰宝,值得我们每一代人珍视、传承,让古韵在今朝熠熠生辉,绵延后世。”




图片来源:京华丹心(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字来源:京华丹心编辑探馆、“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媒体撷英】用爱国主义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跟着丹丹学“四史”】第一百四十五期

市属公园156项文化活动陪您过大年

京华丹心
爱北京、爱中华,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这里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融媒体传播平台公众号。
 最新文章